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显然,上面的假定是很难被证实的。不要说脂砚斋不可能有“否定自我”的勇气,从他自称“己卯”和“四阅评过”看,他以甲戌本的继承自命,也是毫无疑问的。因此,就有必要转换角度,追问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己卯本的抄录,到底有没有看到过甲戌本?换句话说,它是否真是脂砚斋在“甲戌抄阅再评”基础上,经“四阅评过”的“己卯冬月定本”?  相似文献   

2.
在《红楼梦》的诸种脂本中,甲戌十六回残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可谓独树一格,即它的卷端有五条与众不同的“凡例”。这篇“凡例”历来为研究者所珍视,不少红学大家都发表过专论,但其结论却众说纷纭。本文拟对“凡例”重新进行审视,并通过它考察一下脂本产生的时代。  相似文献   

3.
按红学界的通行说法,脂本共有十一个,但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只有甲戌、己卯、庚辰三个“正宗脂本”。对于它们的文本价值和文献价值,红学家或推崇被胡适带到美国的甲戌本,或青目现藏北大图书馆的庚辰本,对于北京图书馆所藏的己卯本,则很少有人特别看重。  相似文献   

4.
《文物》1976,(1)
我店古籍门市部最近整理库存图书,发现了一部旧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下简称"脂沪本")。解放前,有正书局出版过石印的戚蓼生序本《石头记》,书名改作《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下简称"有正本")。我们把"脂沪本"与"有正本"进行了核对,确定了现在发现的这部"脂沪本"正是有正书局过去据以石印的底本。这是《红楼梦》版本的一个重要发现(图一、图版叁)。  相似文献   

5.
现存《红楼梦》(《石头记》)所有的版本,都只是过录本。这些:过录本,完全有可能不是抄自一种版本,而是拼凑抄的,即都不是据曹雪芹的原稿抄录的(更不是曹雪芹的原稿),这样也就难免出现矛盾现象了。因此,《红楼梦》中存在的“矛盾”现象,不一定都是曹雪芹造成的,而有些是在后来的传抄过程中造成的。同时,还有一些是由于曹雪芹在“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过程中,“修改未尽”而留下的“痕迹”。另外,也与作者的注重写意有关。  相似文献   

6.
乾隆帝的堂兄弟、永忠的堂叔瑶华,曾对永忠《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雪芹三绝句》有批语说:“此三章诗极妙。第《红楼梦》非传世小说,余闻之久矣,而终不欲见,恐其中有碍语也。”碍语,在封建社会自然是指“关碍”政治的话语,特别是语涉朝廷。所以脂批《石头记》(甲戍本)在开篇就郑重指出:“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廷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儿女之笔唐突朝廷之上,又不得谓其不备。”“唐突朝廷之上”在封建社会就是“碍语”。开篇这段话反而提醒读者去注意那“唐突”之举,结果把雍正生母德妃事迹“不经心”地写入《红楼梦》…  相似文献   

7.
伟大作家曹雪芹的不朽杰作《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但是,这座高峰不是杭州灵隐寺的“飞来峰”,是经过曹雪芹“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艰苦劳动创作出来的。《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以下简称“广电志”)的编纂,当然不能和《红楼梦》的写作相比,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它们都是经过多年的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写作成功的。现仿拟《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戍本)凡例的题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以“字字看来皆是汗,十年辛苦不寻常”来抒发我们的慨叹和体会。  相似文献   

8.
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作者生前即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传抄行世。至乾隆末年程高本出版后,坊间竞相翻刻,迄于民国,各种版本达数十种,传抄本竟逐渐湮没了。五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累计印数达二百五十万部,流布益广。但是这些本子,多以程乙本为底本,而程乙本的文字多有改易,距原著面貌甚远,早为人所非议。一九八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新本《红楼梦》。新本系以庚辰本为底本,以甲戌、己卯、梦稿、戚序、王府、甲辰、舒序诸脂本为参校本,故较接近原著面貌,颇受读者欢迎。五年之间,已印行近三百万部,超过了旧本近三  相似文献   

9.
《佳木斯百年图志》(以下简称“图志”)对于我,是未见其书,先闻其名和其评。那是2011年夏初,在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里,一位来自哈尔滨铁路局公安处的读者,阅毕“图志”,爱不释手,评价颇高。自此,“图志”便给我打下了“好书”的“烙印”,也是这篇读后感的起因。  相似文献   

10.
冯其庸同志的《论庚辰本》一书,是研究己卯本和庚辰本关系问题的专门著作。他提出了“己卯本是庚辰本的底本”这一核心论点。由此出发,他构想了一个照己卯本过录又变成庚辰本的曲折过程,还揭示了“庚辰秋定”的体现所在。在《论庚》研究成果的指导之下,他又主持影印了《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获读了影印已卯本之后,我不禁也生发了一些看法。这里,打算从分析影印本上留存的朱笔旁改旁添文字入手,对冯其庸同志所提出并坚持的一些论点,作一粗浅的驳议,希望得到指正。关于影印己卯本上留存的朱笔文字的具体情况,冯其庸同志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一说金代阿勒锦之音转。案查,阿勒锦一语首出清同治甲戌(1874年)江苏书局的校刊本《金史》。在此校刊本之前的元至正刊本(1344年)和乾隆初年(1736年)武英殿刊本《金史》均作霭建村。乾隆十二年(1747年)就元至正刊本、武英殿刊本《金史》及《国语解》的讹舛,内阁曾奉上谕“用国朝校定切音,详为辨正”,故江苏书局校刊本《金史》改译霭建村为阿勒锦村。据《哈尔滨考》考称,金代阿勒锦村大体上似在现哈尔滨市区:“成发屯与莫力街之间,或许稍稍偏  相似文献   

12.
《水经注疏》版本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水经注疏》版本问题 ,自 2 0世纪 4 0年代以来 ,学术界多有探讨。从1877年杨守敬开始撰著《水经注疏》至今 ,该书形成的版本包括批注本、稿本、钞本、刻本、铅印本五种 ,其中批注本、稿本、钞本为最重要。批注本以王先谦《合校水经注》为主要底本。稿本包括部分成稿本、初稿本、“宋体净本”和全稿本四种 ;现藏台湾省“中央图书馆”的全稿本是《水经注疏》的最后稿本 ,而所谓“誊清正本”或“正本” ,只是汪辟疆、李子魁对初稿本的一种夸张说法。钞本有全稿钞本 (即北京本 )和北京本再录本二种 ;北京本再录本抄成时间是在 194 3— 194 4年间 ,而非传统观点认为 ,抄成于 2 0世纪 30年代  相似文献   

13.
1961年出版的《山西文史资料》第一辑,载有《孙中山评阎锡山》(80年代再版本已删去).1982年12月出版的《文献》杂志第10辑,刊载了范若愚先生写的《孙中山先生<评阎锡山> 读后》.两文所谓的《评阎锡山》,是方仲纯在《近代史资料》1957年第5期上发表的《辛亥塞北革命纪略》中的一段话:“吾行南北,见起义将领,无如阎之庸暗鄙塞者.连日细察之,非特庸鄙也,其人实诡随,居心不可测,曷足以语革命.方文对这段话给予肯定,我则认为是伪造的.且作如下分析:一、孙中山在太原匆匆三日,不可能作出这样的评语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是一部纵贯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巨著。为了编撰这部书,司马光及其助手们“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参考了大量的书籍资料,仅《资治通鉴考异》中提及的书目,就达三百五十余种之多。《通鉴》是怎样归纳整理如此“简牍盈积,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抉摘鉴别众多互相矛盾违戾的史料的呢,我们可以通过《通鉴考异》来探究。《资治通鉴考异》是司马光在编撰《通鉴》的同时,“参考群书、评其同异,俾归一涂”而成的。《考异》全书三十卷,共计二千九百七十七个条目,依照《通鉴》编年的次  相似文献   

15.
(一) 百廿回本《红楼梦》的最早读者 谁是百廿回本《红楼梦》的最早读者?肯定不是脂砚斋(这里指的是所有脂评者的代称)。因为:(1)甲戌眉批:“壬年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可见脂砚斋在曹雪芹生前并未见到百廿回本全璧。(2)庚辰本二十五回眉批:“通灵玉除邪,全部百回只此一见。”又有正本第二回总批;“以百回之大文,先以此回作两大笔以冒之,诚是大观。”由此可见,脂砚斋所知的只有百回全部。(3)脂评中提到的八十回后情节,诸如:卫若兰射圃,狱神庙慰宝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新解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唐朝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愁眠”应解释为“愁眠”,而不应解释为“怀着客愁睡下”之类;宋朝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多情应笑我”应解释为“多情应笑我”,而不应解释为“应笑我多情”的“倒装”。过去的解释不准确,是由于忽视了汉语谓词性成分转指这一语法规律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7.
《考古与文物》 2 0 0 1年第 2期刊有高士英先生《朔州出土金代墓志》一文 ,介绍了朔州城区出土的《大金故朔州李君墓志铭》,并根据墓志中所说墓主李汝为“生于大金正隆甲戌岁三月九日”而提出了一个论断 ,即“金代海陵王完颜亮的正隆年号 ,不是丙子年开始 ,应是甲戌年开始。”笔者对此有不同意见 ,姑略考证如下。据《金史》卷 5《海陵纪》载 ,完颜亮在贞元四年“二月癸酉朔 ,改元正隆 ,大赦。”因而贞元四年也就是正隆元年 ,此年为丙子年 ,即 1 1 56年。正隆元年始于丙子年的 1 1 56年而不是甲戌年的1 1 54年 ,这是板上钉钉的史实 ,如果连…  相似文献   

18.
《长短经》是“述而不作”的抄纂文献,全书约十九万字,其中有十八万字是从先秦自唐的一百一十余种书中明抄暗引而来。因其暗引(不写出书名、作者名),故整理(含断句标点、校勤、注译)《长短经》一书必须考源:因其明抄(写出书名、篇名或作者名)时又常将书名、篇名或作者名搞错,故利用《长短经》一书辑佚古籍也必须考源。  相似文献   

19.
(一)从我的家庭说起1919年,我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9岁开始在本镇县立完全小学读书,因家境贫寒,毕业后未能升学,想谋生年龄还小,只好在校续读一年。在这期间,我常到本族的一个叔祖父家去玩,他因喜爱评书,家里存有各种小说。诸如:《封神榜》、《济公传》、《七侠五义》、《石头记》、《镜花缘》、《精忠说岳传》、《东、西、南、北四游记》、《聊斋》以及“包公”、“施公”、“彭公”案,征东、征西之类。这些书,对当时粗通文墨,求知旺盛而又好奇的我来说,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我如饥似渴地把所有小说全部看完,不辨良美,囫…  相似文献   

20.
“本初弦上”的出处——答余英时先生的疑问刘世南余英时先生在其所著《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一书的第106—107页中,引了1961年陈寅恪《赠吴雨僧》七绝四首之四:“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清浅水西流。钜公漫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再引陈氏1930年《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