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李军 《收藏家》2004,(1):51-54
清乾隆年间,任竹刻艺术发源地嘉定地区,出现了一位擅长“陷地阳文”技法、且以竹刻书法著称的名家一邓渭。《竹人录》载:邓渭,邓孚嘉之子。“字得璜,号云樵,善镌印章、笔筒、秘搁,行草得羊欣法度。”邓渭早年刻竹,深受其父邓孚嘉及嘉定地域竹刻艺术风格的影响。邓孚嘉,字用吉,福建人,流  相似文献   

2.
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但鼎盛期则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明代竹刻名家“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人之后,吴之璠被誉为清初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一、文献记载清嘉庆时金元钰在《竹人录》中称:“(吴)之瑶,字鲁珍,号东海道人,所制薄地阳文,最为工绝。今流传人物花鸟笔筒及行草秘阁,秀媚遒劲,为识者所珍。天津马令素挹其名,延为上客,后马令去官,有殉知之契,从之偕往,遂不知所终。”民国初年褚德彝在《竹刻脞语》中曾  相似文献   

3.
我国明代中叶的竹刻工艺,要推江苏南京、嘉定两地最盛,尤其是嘉定竹刻,成为全国的竹刻中心。在竹刻艺坛上形成南北两个流派,南京为金陵派,創始于濮仲謙(名澄),作品渾朴淳厚,刀法簡洁,"勾勒数刀,便与凡异",所刻細品也非常精炼。如"八仙过海"笔筒(图2),在一枝树根上刻着不同神态的八仙,迎着汹涌的海潮,向前直駛。人物衣褶簡炼,上端浓厚的云气卷着削壁,与下面的人物和海潮相衬托,显得格外生色。从这一作品里可以看出濮仲谦的竹刻,确有其独創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造詣。嘉定派創始于朱松邻(名鹤,字  相似文献   

4.
施远 《收藏家》2008,(2):53-57
雍正、乾隆年间制作竹刻笔筒成就最高的是周颢,他在技法上集嘉定派之大成,又自出机杼,援南宗画法入刻竹,终成合南北宗为一体、以刀代笔无不如意的新风貌,对后世影响很大。吴之墙及其以前包括三朱时期的竹刻笔筒作品,山水只作为人物背景的山石一隅而存在,在景深上为近景。  相似文献   

5.
李军 《收藏家》2004,(11):36-40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最早起源于战国, 而文献记载亦可追溯至唐宋。然而竹刻真正形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是在明中期以后。江苏嘉定成为竹刻艺术首先兴起的地区。朱鹤、朱缨、朱稚征朱氏祖孙三代成为嘉定竹刻技艺的代表,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体系。“嘉定派”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而且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因而在明清竹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6.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图一、二)。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这是迄今为止,上海地区由墓葬出土的唯一的一件明代嘉定  相似文献   

7.
罗扬 《收藏家》2000,(1):61-64
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但鼎盛期则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明代竹刻名家“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人之后,吴之瑶被誉为清初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8.
1966年4月,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的一座明代墓葬中,出土了“刘阮入天台”竹刻香熏一件(见图).香熏上有明代嘉定竹刻名家朱缨(小松)的款.  相似文献   

9.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0,(5)
正竹刻艺术原是文人素雅品位的产物,於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成为一专门的艺术品类。自正德、嘉靖之後,竹刻艺术发展十分迅速,大部分竹刻名士皆集中在江苏嘉定和金陵一带,一些士人便将这些精工典雅的作品,根据雕刻技法和风格特征划分流派,於是出现了嘉定派。嘉定派刻制生产中心主要是在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以"深刀刻法,即奏刀深峻,洼隆浅深,可五六层"为主要特征,作品能表现出丰富的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因而在中国  相似文献   

11.
竹刻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刻艺术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了竹刻工艺品,明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发展成熟,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在江苏地区形成以朱松邻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这两大流派。清代是竹刻艺术的发展繁荣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把中国竹刻艺术推向了鼎盛。  相似文献   

12.
竹刻笔筒     
张晓颖 《东南文化》2002,(11):74-76
竹刻笔筒始见于明代中期,其后出现了一批具有人、工匠双重身份特殊手工业,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  相似文献   

13.
臂阁与笔筒     
殷凤琴 《收藏家》2003,(1):19-23
文房用具除笔墨纸砚被誉之为“文房四宝”之外,还有笔筒、臂阁、水盂、镇纸等多种文具,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臂阁、笔筒多为名家所制,现评介如下:明竹刻《席上之珍臂阁》这件臂阁以篆刻为装饰,背面深刻“席上之珍”4字,一如印形。布局疏密得当,刀法规矩,应为大家之作。正面刻古篆5字,试释为“寿封令家哼”,“何作”一印。这件作品并无何震款识。徐士章先生原藏,后捐献给天  相似文献   

14.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收藏家》2003,(8):38-41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竹刻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竹刻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法创新、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竹刻大师,其中周颢颇受推崇,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铁笔深刻绘画法”影响很大,他是继朱三松、吴之瑶之后开创嘉定竹刻艺术新法之又一人。周颢(1685-1773),字晋瞻(有时作峻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尧峰老人等,刻  相似文献   

16.
宗凝 《收藏家》2006,(4):67-68
《收藏家》2006年1期刊王少石先生《清吴之阣松荫对弈图竹雕笔筒—兼谈吴之阣的生卒年代》一文,向读者介绍他在数年前以一幅荷鸭图换得访客一近四百年前的竹雕笔筒,但从图片看,我认为可能是一件利用旧材料雕制的现代伪品。而王少石先生文中所述有误。故拟文略抒己见,以供参考。王文说此笔筒“椭圆形、棕灰色、高15.5、口径13.1-14.7厘米。可能因为一度保管不善,笔筒受到潮湿环境的侵蚀,外观呈陈旧的木质感,光泽也较弱,内底已有些朽意。”从物件的尺码和图片所见笔筒比例失调,形象不美,口形几乎是鸭蛋状。虽说竹子天然生成,难以求得正圆,但此…  相似文献   

17.
留青竹刻是“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也称平雕、皮雕,是以竹子表面薄薄的一层竹青为雕刻对象。留青竹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相似文献   

18.
作为文房器具之一的笔筒,它出现的时代其实很晚,宋人说文房诸器,不及笔筒。宋以及宋代以前说到“笔筒”,均指收笔所用的笔套。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条云蜾蠃“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为其子”。陆玑是三国吴人。此所谓“笔筒”,笔套也,即仍是秦汉时期常见的两根竹管连在一起而在其中置放一对毛笔的双筒套。晋干宝《搜神记》卷四“持一百钱、一双笔、一丸墨置石室中”,可知两晋时代的笔仍多以“双”为计量。讲究的双连笔筒或用玉制,如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一件①(图一)。当然双连式只是笔筒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19.
乐山,初名嘉州,后称嘉定,曾是州、府治地。有州之名始于魏,有府之名始于宋。州府志始于宋,由嘉州刺史吕昌明“本图经而增广之”。明清间相继有《嘉定州志》、《嘉定府志》等问世,详细地记载了乐山的历史与现状,但历经沧桑。逸失颇多,现唯存清嘉庆和同治《嘉定府志》两种版本,前已残缺不全,后有完整版本的已不多见。  相似文献   

20.
新春伊始,常州“徐氏刻竹世家”,在前几年出版《徐素白竹刻集》、《徐秉方竹刻集》、竹刻留青第一家》之后,又推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竹刻人传记———《徐秉方刻竹人生》。此书作者为高进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万字,配有精美资料图片百余幅,装帧典雅,用纸考究,印刷上乘,她一经问世,便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徐氏刻竹世家这四本专著的陆续出版,形成了留青竹刻的艺术展示、研究以及刻竹人成长经历的一个大系列,这无疑是对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竹刻家用刀塑造传世神品,生活用不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