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祠志》载:“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太原晋祠是国家重点物保护单位,也是山西名的旅游胜地。她之所以誉称三晋,固然与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化密不可分,但晋祠风景区的园林用水更使其增加了诱人的魅力。其园林用水之妙,在中国造园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2.
卫恒之死     
《沧桑》1993,(2)
三、推波助澜 1966年7月18日。烈日吐焰。迎泽大街宽敞的柏油马路被晒得黑油泛滥,平坦的路面象黑色的面条一样松软无力。三晋首府古城太原在这一天同时举行了两个大会,即山西省和太原市的“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动员大会”。上午8时左右,来自各条战线的干部、工人、青年学生和群众数万人从四面八方涌向会场。座落在迎泽湖畔的湖滨会堂一抹往日宁静、庄严的面纱,变得格外喧闹与沸腾。在这个主会场的主席台上就座的有:卫恒、王谦、王大任、郑林、武光汤、赵雨亭、贾俊等省委、省人民委员会的领导。面对两个月来的风风雨雨,他们处于一种迷惘不安、不知所措的  相似文献   

3.
山西太原的晋祠在北宋中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其主神由唐叔虞变为水神昭济圣母,成为当地民间赛社的重要神祇,也在熙宁间获得朝廷的敕封。熙丰新法是北宋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从晋祠留下的蛛丝马迹中可以看出,晋祠此时的变化实与熙丰新法有着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序言     
2007年7月的古城太原,雨后清新凉爽,令人心旷神怡。美丽的晋祠宾馆,木荣草葱,鸟语花香。7月30日至8月1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山西、太原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加深对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爱国主义者、书画家、医学家、社会活动家傅山先生的研究,由太原市委、市政府主办,太原市委宣传部、市文物局、晋祠博物馆、太原傅山研究会、太原市三晋文  相似文献   

5.
美晋祠     
《文物世界》1999,(3):36-37
出太原西南行25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林立着百余座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物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这就是三晋名胜晋祠。  相似文献   

6.
美晋祠     
郭蕾 《文物世界》2000,(3):36-37
出太原西南行25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铙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攸的历史物与优美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这就是三晋名胜晋祠。  相似文献   

7.
逍遥晋南游     
一场场小雨拂去了冬季的严寒,飘飞的柳絮送来春的消息。在这阳光明媚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一个江山美如画的季节,一个出游的好季节。 三晋大地旅游资源丰富,自古为人文荟萃之地。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胜古迹,陶冶着人们的情操,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吸引着中国及世界游人的目光。趁着“五·一”放假的七天时间,我也加入旅行者的行列,欣赏三晋文化的奇光异彩,感受古老文明的辉煌。 初识永乐宫 踏进永乐宫的大殿,立刻被那壁画上人物的阿娜多姿所吸引。永乐宫,亦称“纯阳宫”。相传是唐代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吕洞宾的故居。  相似文献   

8.
太原晋祠     
正"出太原西南行五十里有一座山,名悬瓮。山上原有巨石,如瓮倒悬。山脚有泉水涌出,就是有名的晋水。在这山下水旁,参天古木中林立着百余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绿水碧波绕回廊而鸣奏,红墙黄瓦随树影而闪烁,悠久的历史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这就是三晋名胜晋祠。"随着著名学  相似文献   

9.
杨乃运  李晔 《旅游》2006,(2):66-72
在中国美术史上,山西有两处堪称国宝级的“双绝”:芮城永乐宫的壁画和平遥双林寺的彩塑。凡到过永乐宫的人,无不为其壁画的恢宏气势所撼。壁画、46年前世界搬迁界上史无前例的大迁建和700年不朽奥秘的古建,被称为是永乐宫三大奇迹。  相似文献   

10.
晋祠圣母殿建筑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的晋祠,为三晋古迹名胜区,千百年来,以园林古建名闻遐迩。祠内居中的圣母殿宏伟壮观,在晋祠诸多建筑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圣母殿始建于何时?祠内现存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汾东王庙记》载:“《魏书·地形志》云:‘晋阳有晋王祠。’然则王祠在此其来远矣。自晋天福六年封兴安王,迨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又复建女郎祠于水源之西,东向。熙宁中始加昭济圣母号……”。可见“女郎祠”就是圣母殿。此后的《山西通志》、《太原县志》、《晋祠志》等志书,大都沿袭此说,但改原碑文的“天圣后”为天圣间,有的导游读物干…  相似文献   

11.
李晋芳 《文物世界》2011,(1):79-80,82
2007年夏,太原晋祠博物馆开始在关帝庙东厢房举办三晋廉吏展。开馆伊始,展览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为宣传廉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10年2月,经过改造后的三晋廉吏展以新的面貌示人,但不变它的宣传廉政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初衷。  相似文献   

12.
走进山西看门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黎 《旅游纵览》2007,(6):38-39
<正>门墩是中华民族石雕艺术的代表,门墩的艺术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在三晋大地的明清古建筑里人们可以见到很多形态各异,寓意深刻的门墩。还有柱础石、上马石、柱头等精美的石刻艺术。它们历尽了沧桑,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古朴,苍劲,典雅,大气而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前不久有幸去了趟山西,深深被灵石县王家大院里的三雕艺术所  相似文献   

13.
《世界》2004,(5):12-13
按照中国山西省政府、德国北威州政府2003年10月29日签署的联合公报精神,由山西省政府,北威州政府联合举办.山西焦煤集团、德国鲁尔集团协办的山西&#183;北威州发展与合作高层论坛,2004年5月27日上午在山西迎泽宾馆晋泽轩开幕。  相似文献   

14.
晋祠唐叔虞祠碑廊东壁嵌有一块81×52厘米的残碣,上面用楷书镌刻着在晋祠碑碣与文献中唯一的一首回文诗,题目为《游晋祠》,并在诗后附有跋文。其字秀雅可爱,其诗有一定的艺术魅力,耐人寻味。现将其诗、文录于下,以便共赏。 游 晋 祠 (回文) 诗    停骖喜径度香风, 叠叠云山四望同。  亭列殿严分小大, 路开桥驾各西东。  灵祠古柏苍岩耸, 异境清泉碧海通。  形胜览碑高拂袖, 冥冥润物显奇功。                文晋阳之西南四十里许有晋祠焉。其祠据岩立殿,殿之下有泉混混而出,故殿之左右设二圆亭以接其两…  相似文献   

15.
正在太原市西南20公里悬瓮山下有一处著名的4A级旅游景区,绿树成荫的古代园林建筑群——晋祠。其中的难老泉、宋代彩塑、周柏号称"三绝",唐代诗人李白诗中写道:"晋祠流水如碧玉。"水是晋祠的灵魂,这就是号称"三晋第一泉"的难老泉水,在难老泉旁的水潭中,有一石舫就建在难老泉出水口边,石舫名曰"不系舟",出自《庄子·列御寇》:"巧者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是伟大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郑和的故乡.1981年,晋宁县人民政府将原月山公园正式命名为郑和公园。将250亩的丘陵地月山进行总体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在这块土地上根据历史文化名人公园的设想,建起了三宝楼、马哈只基、郑和碑林、郑和纪念馆、郑和故居、郑和纪念亭、郑和宝船池、三宝亭、故里亭、珍禽异兽园等十大景观,使郑和公园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7.
山西是中华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戏场建筑在山西有着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位于太原晋祠的水镜台,是明清时期山西中部祭祀戏台的代表。其产生是我国戏曲空间场所自然发展的结果,更是本地民间信仰文化所凝聚的符号象征。水镜台建筑形制采用了明清时期山西戏台固定区分前后台的形式.并在装饰特色上使用了彩画、雕刻、楹联匾额等多种手法。这些构造既深化了戏台本身的内涵,同时又巧妙地与整个祠庙融为一体,凸显出晋祠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山西明清社会史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开展区域社会史研究是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重要趋势 ,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相关理论尤其是国家与社会、大传统与小传统等在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作者认为 ,在方法论上 :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出发 ,加强区域间的比较研究 ;要重视区域史的分期问题及其划分区域的客观标准 ;要加强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 ,提倡史学工作者走出象牙塔 ,走向田野与社会。结合明清以来山西社会变迁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结合国内外学术发展前沿和主要趋向 ,作者提出今后山西区域社会史应当首先从“明清以来山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变迁 ;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 ;三晋文化与民俗 ;山西抗日根据地社会状况及其变迁”四个方面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杨二酉为晋祠的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他对晋祠古代园林建筑修建、雕塑碑刻保护均有一定建树。晋祠舍利生生塔是杨二酉在朝为官时期,协助募化修葺重建的佛教塔寺,其中碑刻、楹联均为杨二酉撰写。  相似文献   

20.
潞人 《文史月刊》2014,(8):4-16
<正>三晋大地自古人杰地灵。从炎黄二帝的文明肇始,到尧舜禹奠定华夏根基,长期以来三晋大地都是中国之腹心。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又有一群豪杰以山西为中心,太行为依托,书写了抗日救亡的壮美篇章,并由此发展壮大,最终成就了一番立国大业。这群英豪,正是共产党、八路军。在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之际(1956、1958年又有补授),总数1050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