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代实录馆属例开的临时性修史机构。在长期的纂修实践中,实录馆的人员任用与分工、福利待遇、考勤考绩及奖惩等渐趋制度化、规范化。但在清王朝日渐式微、沉疴泛起的时代背景下,实录馆的人事管理机制也暴露出诸多疏漏与不足,不仅影响了实录的纂修质量与纂修效率,同时也败坏了实录馆的修书风气。  相似文献   

2.
《明孝宗实录》是明朝中期纂修的一部重要官修史书,其编纂方式带有资料汇编的性质。该书在诏令、奏疏的收录和人物传记的撰写及评论等方面都体现了直书实录的编纂思想,而且还首次专设"稽考参对"官以保证纂修质量。孝宗皇帝被誉为"中兴圣主",后人对其虚怀纳谏、勤于召对等事迹的传播,以及对其施政措施的借鉴主要来源于《明孝宗实录》的记载,反衬了实录纂修中垂训后世、以史资治的思想。《明孝宗实录》还是一部以帝王为中心的编年史,纂修官出于君臣之义以及现实考量,又要塑造出高大丰满的贤君形象,体现了为尊者讳的编纂思想。  相似文献   

3.
《朝鲜王朝世宗实录》是朝鲜王朝前期纂修的一部实录,凡163卷,其纂修经文宗和端宗两朝,历时两年。《世宗实录》的编纂与朝鲜王朝初期文武两班大臣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癸酉靖难"中,武臣总裁金宗瑞等被杀,最终由文臣郑麟趾总裁完成。在体裁上,它承袭了中国古代实录"编年附传"的特点;在体例上,却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世宗实录》中所附"四志"乃最重要的变化和体现。透过《世宗实录》的研究,可以深入认识《朝鲜王朝实录》对于中国古代实录编纂特点的继承与改变,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史学对朝鲜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清沿明制,一朝皇帝崩逝后,嗣皇帝便指定大臣开馆纂修前朝实录。有清一代共纂修有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章皇帝、圣祖仁皇帝、世宗宪皇帝、高宗纯皇帝、仁宗睿皇帝、宣宗成皇帝、文宗显皇帝、穆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十一朝实录,另有民国年间纂修的宣统政纪亦被视作宣统朝实录。  相似文献   

5.
清朝自开国伊始,修史活动多有具体的、直接的政治需要。清太宗即位多年之后,才着手纂修清太祖朝实录,其目的不仅是宣扬后金与努尔哈赤的立国创业之功,还借此突出皇太极本人的地位,连实录名称也将其生母写上,从而配合皇太极强化君主集权以及称帝改国号的进程。顺治帝入关后六年,亲政之际才纂修清太宗朝实录,此间有多尔衮令人“篡改”实录的政治斗争,此为日后多尔衮与同党刚林的一项罪状。而顺治二年宣布纂修《明史》亦只是借此渲染明朝已经灭亡,清廷接续正统,并笼络已降附的汉官与绅士而已,实际纂修工作成效甚微。康熙四年再开《…  相似文献   

6.
按清制,每部实录进呈后,都要对纂修人员进行议叙。在漫长的纂修实践中,《清实录》议叙由草创而渐趋规范化、制度化。然而,清中叶以降,在流弊滋生、政治生态环境日益恶劣的时代语境下,由实录议叙衍生出的投机钻营、以权谋私、贪腐舞弊丑闻频频曝光、屡禁不止。实录议叙的宿疾,从表面上看,是议叙过优,但从根源上看,则是议叙制度本身缺陷、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官场内部的"集体无意识"、公权力的"不检点"以及后续问责过轻等诸多因素合力使然。  相似文献   

7.
<正> 一 明代纂修总志概况 明初,即开始纂修总志,尚属草创,卷帙不多,且多亡佚或未成。 《明太祖实录》洪武三年十二月辛酉,《大明志书》成。先是太祖命儒士魏俊民、黄篪、刘俨、丁凤、郑思先、郑权六人类  相似文献   

8.
董俊是元代藁城董氏家族兴起的第一代。本文的研究对象即是元明善所撰《寿国董忠烈公传》这样一篇较少受到关注的董俊传记。该文献最主要的特点是元明善对自己在《藁城董氏家传》中董俊事迹的书写进行了偏离历史事实的较大改易,以致部分叙事顺序也颠倒重组。而改写原因是元明善参阅了翰林国史院典藏史籍资料中的不同记载,其中包含《太祖实录》中有关董俊的事迹。通过研究可以发现董俊三子董文用为彰显其父功德,对翰林国史院的纂修工作施加了影响,形成了《太祖实录》中对董俊的记载,进而留存到《元史·太祖纪》中。至此,元朝实录纂修中一个隐秘不彰的事实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明光宗实录》和《三朝要典》是明代天启年间的两部官修史书,纂修于明末党争激烈的背景之下。《明光宗实录》经过改修,其初修本与改修本反映了力求直笔与肆意歪曲两种不同的撰史态度。《三朝要典》的编纂则与一系列的私史之禁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宋代继唐之后,设官修史,制度益趋完备。尤其是对于本朝史的修撰,名目繁多,种类齐备,为前古未尝有,即后世亦有所不及。南宋章如愚叙述云:(本朝修史)其凡有二:曰纪载之史,日纂修之史。时政有记,起居有注,其纪载之史乎!纂修之史,名目滋多:实录云者,左氏体也,正史云者,司马体也;纪其大事,则有玉牒;书其盛美,则有圣政;总其枢辖,则有会要;其曰日历,合纪注而编次之也;其曰宝训,于实录、正史之外而撰定之  相似文献   

11.
清沿前制,每当皇帝死后,即开设“实录馆”,负责纂修这一朝实录,事毕即行撤销。终清一世,共纂成包括《满洲实录》在内的清太祖至清穆宗十朝皇帝的十一部实录,另加逊清时期完成的《清德宗实录》,共计4363卷,合称《清历朝实录》,通称《清实录》。作为清史研究的基本史料,《清实录》白刊布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不仅发表有相当数量的论文,而且出现一批资料辑录的著作。本文拟就《清实录》问世以来的研究及资料整理情况予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
五凉史家刘昞与实录史体汪受宽在繁茂的中国古代史学园地里,有一种很重要的历史著作体裁──实录。它是在新皇帝即位后,由国史馆根据前一皇帝的起居注、时政记、日历等资料,重新汇编,纂修而成的前皇帝一朝言行大事的编年史长编。这种体裁,自唐代开始成为定制,代有所...  相似文献   

13.
金初一些女真贵族自觉地访求"祖宗遗事",对于搜集和保存女真族早期的历史资料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后,金代皇帝多数重视以史为鉴,喜读史书,尤其关注修史工作,命令专人负责实录的纂修、更定,甚至亲自审查史臣们上奏的实录,表现出了政治家的史学自觉.这不仅使金代形成了相对"详核"的实录,也显示了女真族对文明进步的向往和追求,是多民族历史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谢贵安 《史学集刊》2008,(2):92-101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先据满文档案纂成满文本实录,然后再译成汉文本实录,最后再据汉文本译成蒙古文本实录,但康熙以后的史料大都来自汉档和汉籍,史臣亦日渐丧失精通满文和蒙古文的能力,因此从雍正所修<清圣祖实录>始,满、汉文本之间的纂修顺序颠倒了过来,即先据汉文档案纂成汉文本实录,然后再分别译成满文本实录和蒙古文实录.这一改变,反映了汉文作为清帝国共同语言地位的确立以及清朝汉化进程的加深.  相似文献   

15.
<正>《四库全书》的纂修是四库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学术问题之一,围绕这项研究,学术界目前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37年,郭伯恭就出版了《四库全书纂修考》一书。此后又有黄爱平《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989)、吴哲夫《四库全书纂修之研究》(1990)等专著的诞生。这些著  相似文献   

16.
宋代《宝训》纂修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宝训》纂修考孔学宋代修史制度在唐、五代的基础上,更趋完善,有记帝王言行的《起居注》,记宰臣商议军国大事的《时政记》,有据前两者及诸司供报修成的《日历》,和据《日历》及其它材料修成的《实录》,在《实录》基础上修成的《国史》,专记典章制度的《会要》...  相似文献   

17.
论《明史》编修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纂修官深受顾炎武、黄宗羲影响 ,重视史学经世致用和核实求真 ,折射出清初崇实黜虚的学术风气 ;在探讨史家秉笔直书原则时 ,强调史家“是非之心”对史著真实性的影响 ,显示出心性之学对史书修撰的影响 ;在史书体例上 ,提出“本乎时宜 ,因时变通”的观点 ,重视纪传体史书内部的协调与贯通 ;在史料采择上 ,要求本之实录 ,参乎野记 ,重视从史家人品心术角度评判史料价值 ,丰富了传统史学的“心术”论 ;史家还重视专家之书 ,批判史馆修史  相似文献   

18.
从《金史》列传中金世宗完颜雍"好道术"之说出发,对散见于金源诸史的记载进行了爬梳与分析,认为金世宗虽然是金王朝有作为的君主,史有"小尧舜"之称,但在其统治初期已对神仙道术颇加留意,暮年尤其是在皇储早逝之后,则更进一步耽于本命、释道之说;对新兴宗教他是拉拢和打压并行,且并未像全真教所宣传的那样"色欲过节;"还就《世宗实录》的纂修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方志纂修肇始于汉代,至唐宋编纂制度和体例逐渐完备,明清以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荒远山区、边疆地区的开发,方志纂修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方面表现在方志数量大大增加,内地府州县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基本都纂修了本地区的方志,另一方面表现在围绕着方志的产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方志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化。在现存的全国8200多部方志当中,清代方志就有5600种左右,占到70%。显然,不管从理论原理探讨,还是从方志编纂和方志学史来说,  相似文献   

20.
《日历》是唐中期出现的一种官修史书,也是撰修《实录》的重要依据。受政局动荡和朝代更替的影响,唐五代《日历》的编纂时断时续,未有贯通,但在编修方式和修撰制度上有很大完善和发展,这为宋代《日历》全面、系统的纂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