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陆游诗集中保存着数量丰富的自注,本文认为陆诗自注在交代写作背景、解释诗意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即使脱离了诗歌原文,陆诗自注也具有独立的意义,它们提供了陆游生平经历的细节,交代了陆游与前代诗人间的传承关系,还发展创造了新颖的语词,记录了有关社会、风俗的资料,从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陆诗自注是陆游着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徐夜为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其生年,有1611、1612、1614、1616诸说;其卒年,有1683、1684、1685、1687诸说。本文根据徐夜诗歌自注、王士禛的记载以及方志、家谱资料,对徐夜生卒年进行考辨,认为徐夜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终年72岁。  相似文献   

3.
徐夜为清初著名遗民诗人,其生年,有1611、1612、1614、1616诸说;其卒年,有1683、1684、1685、1687诸说。本文根据徐夜诗歌自注、王士禛的记载以及方志、家谱资料,对徐夜生卒年进行考辨,认为徐夜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即161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终年72岁。  相似文献   

4.
《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伽蓝记》自注在史注发展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些被混入正文。清代学者经过不懈的努力 ,逐步恢复了自注的面目。今天 ,从理论上探讨《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内容、特点和影响 ,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莫礪鋒 《中华文史论丛》2012,(4):177-197,389
陸游詩集中保存着數量豐富的自注,本文認爲陸詩自注在交代寫作背景、解釋詩意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即使脫離了詩歌原文,陸詩自注也具有獨立的意義,它們提供了陸游生平經歷的細節,交代了陸游與前代詩人間的傳承關係,還發展創造了新穎的語詞,記錄了有關社會、風俗的資料,從而具有多方面的價值。陸詩自注是陸游著述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向泽国 《沧桑》2011,(4):105-107
曹操的诗歌兼具悲凉与气势两种风格,是建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风。他的所见、所闻、所触、所感在诗歌中表现得很莽苍悲凉;但同时,雄浑大气也是他个人气质的重要体现。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深切的忧患意识都是曹操诗歌不同风格的有机融合的原因,也是曹操诗歌无穷魅力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7.
《汉旧仪》一书有注,盖为卫宏所作之自注,因之出现《汉旧仪注》一称。四库馆臣辑本《汉官旧仪》标有9条本注,并非悉为卫宏自注原文。孙星衍辑本《汉旧仪》按语中所疑注文,部分可得到印证,然亦有本为《汉旧仪》自注之文,而孙氏失之眉睫者。在孙氏所疑注文及四库馆臣所标本注之外,当仍有不少卫宏自注之文散佚,或混溶于《汉旧仪》正文之中。《汉旧仪注》在流传过程中,存在《汉旧注》、《汉仪注》等诸多省称。《汉旧仪》自注之文的研究,具有定位若干史事之时代及文献标点、校勘等功能,而且亦为探索古代自注这一著作形式之演进,提供了一个较早的和较为明确的坐标点。  相似文献   

8.
谈志传     
注又称注释、注解、注脚等。注释有两种,即自注、他注。他注是注他人之书,自注是作者对自撰之书进行注解。史书注释称为史注,志书注释称为志注。本文侧重研究的是志书的自注问题。历史学界历来重视史注问题。关于史注问题的零散论述,历代皆有,不胜枚举。就史学专著而言,唐刘知几《史通》一书设有《补注》专章,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一书设有《史注》专章。相比较而言,方志学界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对于志注问题都关注不足。有鉴于此,有必要重提志注这个老问题,加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南宋大诗人陆游曾先后四次到嘉州(即游事嘉州、摄事嘉州、知荣州取道嘉州、东归取道嘉州)。陆游在嘉州留下了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他承袭了南郑时期的诗歌风格:心系恢复,志在报国,气慨雄浑,境界宏大;但也有独特的色彩:首先是悲愤情调浓郁,其次是诗歌风格呈现多元化趋向。试分述之。  相似文献   

10.
熊慧玲 《沧桑》2010,(5):235-236
王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山水诗格调高雅,动静相形,意境幽远;参禅悟理,空寂之境;受到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是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人生观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和道教的影响。本文着重谈谈王维诗歌受到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的影响。王维诗歌受到儒家"仁"的影响,即孝亲思想,对友人重情重义,忠君报国思想以及修己。  相似文献   

11.
于越时期(?——公元前222年)是浙江文学史上第一个初步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文学样式主要有诗歌、铭文、颂词和散文等,其中以诗歌成就最大,然而铭文、颂词和散文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于越时期的铭文、颂词和散文三种文学形式,在先秦浙江文学史上有着它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内保存的诗歌作品,按其时代,约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包括见于《诗经》、《文选》、《玉台新咏》等诗歌残卷,由于这类诗歌作品为数较少,且已成为传世之作,姑不在论述之列。其二,隋唐五代时期,主要包括唐代诗人专集(如《王梵志诗集》、《高适诗集》、《自居易诗集》等唐人抄卷),唐代诗文选集,唐人选唐诗等,此外还有流传于敦煌地区的僧俗人士的诗歌残卷,以及某些即情应世、针砭时弊、感慨悲怀、讥刺嘲讽的敦煌民间诗歌。根据粗略的统计,其总数可达三千首左右,统名之“敦煌诗歌”。这是一批极其珍贵的文学遗产,只要经过全面认真的搜辑整理,既可补《全唐诗》之不足,又可为研究唐代及其敦煌文化作出宝贵贡献。敦煌诗歌按其特点,略可区分为:敦煌诗人之作,释氏佛徒之作,敦煌民间诗歌,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诗歌批评史上,像南宋这样人才辈出的时期,是不多见的;在南宋诗歌批评史上,像时少章这样持论公允、意见中肯的批评家,也是不多见的。然而,翻遍现行的学批评史,甚至是宋代学批评史,也找不到这位具有卓越见识的批评家的名字。本试对其人其论作初步的探究,以期引起同仁的注意。  相似文献   

14.
正北朝民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诗歌创作,其鲜明的色调及独特的风格,给唐代诗歌的创作和繁荣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民歌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所以北朝民歌不但是当时鲜卑、羌、氐、匈奴、羯、敕勒等民族的诗歌,而且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与各民族的生活场景,以及南北朝时期北方大动乱的社会面貌。  相似文献   

15.
刘纪 《神州》2011,(26)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这其中不仅包括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风韵之美。本文就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来试论一下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6.
刘纪 《神州》2011,(11):6-6
曹植,字子建,曹操的第四子。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卒于魏明帝太和六年。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得到后人如此高的评价,这其中不仅包括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风韵之美。本文就以“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来试论一下曹植诗歌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通典》自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典》作为一部典章制度专史,有很多特点,从编纂学角度看,自注是它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杜佑“所纂《通典》,实采群言,征人事”,亦即将历代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加以选录,排列成篇,因而杜佑的自注,实际上是对《通典》所引有关古籍的注释。应该指出,注释古籍,这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著作方式,由来已久,名目繁多,如传、笺、章句、故、训、说、微、注、疏、正义等等。然而,不论用什么样的名称,它们都不仅仅是疏通言  相似文献   

18.
诗歌具有时间上的历时性完整,空间上的广达性全面,气候事件的内容广泛性、来源独立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历史气候研究中的可能性。在运用文献资料进行历史气候研究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对气候资料的提取、运用,诗歌也不例外。任何一条气候资料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时间、空间和气候事件。如何从诗歌中正确提取和运用这三个要素就成为历史气候研究的关键。此外,诗歌写作的整体背景、诗歌中的文学成分以及诗歌本身存在的谬误等都会影响到诗歌在历史气候变化研究中的运用;而诗歌在不同气候研究内容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诗歌对于历史时期特殊气候事件的恢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进行历史气候的平均状态研究时更多时候只能作为一种佐证。  相似文献   

19.
屈润婷  任延坤 《神州》2013,(20):7-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这片土地上,曾经产生过绚丽多彩的文化。她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代,就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此后二三千年以来,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新诗,生生不息,绵延不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提到古代诗歌,我们最先想到的总会是唐宋。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成就,它继承了魏晋以来的诗歌精华,而且由于唐代开放的风气,清明的政治以及统治者的推崇,使唐代诗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唐代的诗人多数喜欢漫游,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个中国,使得诗人的眼界开阔,诗歌题材广泛,联想丰富。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国诗歌史上的最高峰。在我国诗歌史上,宋代虽然盛行词体,但诗体并没有因为朝代的变迁而消迹,宋诗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潮。与唐诗比较,宋代大量诗歌更深刻地反映了宋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三百多年的南北两宋,因为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人们不能够安居乐业,宋代的诗人自然也就多了忧国、忧民的感份隋怀。唐宋诗歌各具特色,对后市的影响更为显著。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使得人们对唐宋诗之高下优劣的争论愈演愈烈,于是,在明清时期便出现了中国诗歌史上一大争论热点——唐宋诗之争。  相似文献   

20.
高春花 《文献》2021,(2):146-151
《都门纪变百咏》是庚子事变时期的重要典籍,组诗的两位作者疁西复侬氏与青村杞庐氏究系何人,一直悬而未决。笔者依据目前文献可确定这两位作者分别是夏曰琦与庄礼本,并对作者行迹略作钩稽,考订其生卒年。组诗采用的诗歌与纪事相结合的体例是庚子事变时期诗歌新制之一。两位作者为庚子事变之亲历者,诗中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载录及对社会百态的观照均具有史学价值与社会意义。对组诗的评价与定位不能离开创作背景、庚子诗歌史及诗体演进等因素,过高或过低都不合宜,这对庚子事变时期其他诗歌的评价与定位也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