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智华 《贵阳文史》2008,(6):16-19
在第二次中国国内革命战争初期,在国民党军队对江西工农红军组织第一次围剿、根据地军民正准备反“围剿”前夕,在中国的江西东固革命根据地却发生了一起“神秘”的重大事件——它就是“AB团事件”。事件的直接后果是几千名红军官兵和根据地内的党团员及普通群众惨遭杀害。此事并非当时“围剿”红军的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所为,而是根据地内部自己的肃反扩大化所致。  相似文献   

2.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主力被迫撤出江西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时任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兼苏维埃大学校长的瞿秋白,曾要求随队西行,但王明在中央的代理人博古、李德坚决不同意,瞿秋白只好同留下的一千多人往东撤。  相似文献   

3.
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进行之时.一支数千之众的红军从中央苏区的首府瑞金出发,穿过硝烟弥漫的反“围剿”斗争前线.向敌人的后方挺进,去执行中革军委赋予的四项特殊使命:(1)在福建、浙江发展游击战争,创造游击区域,一直到在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诸地界建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2)开展福建、浙江的反日运动。  相似文献   

4.
梁洁 《中国钱币》2005,(4):58-61
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下简称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当时的国家银行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创建苏维埃金融体系,统一苏区货币,开办金融业务,为支援革命战争、发展苏区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国金融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一、成立国家银行创建苏维埃金融体系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赣西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以江西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条件趋于成熟。1931年11月,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一苏大”)在瑞金…  相似文献   

5.
马振犊  林周佳 《世纪》2022,(5):64-67
<正>1930年代初,正当在上海的中共临时政治局被国民党中统特务破坏,造成很大被动之际,党在江西瑞金领导建立的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正如火如荼地发展,中央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革命形势蓬勃向上。一、党中央决定召开大会1931年10月,经过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央苏区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国革命走向新胜利奠定了基础。上海党中央决定在江西瑞金苏区中央局驻地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工农兵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全国性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政府,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继续斗争。  相似文献   

6.
王钦 《安徽钱币》2007,(2):36-36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等人率领南昌起义部分部队到达井冈山,实现朱、毛会师。此后,先后开辟赣南和闽西根据地。1931年9月,粉碎第三次“围剿”后,各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中央根据地。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为了支援革命战争,发展苏区经济,中央苏区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自己的银行,发行了苏维埃货币。  相似文献   

7.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人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8.
一、苏维埃国家银行的建立与变迁1、国家银行的建立今年10月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闽西、赣南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有21个县,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的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条件趋于成熟。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大会决定成立  相似文献   

9.
李德,又名华夫,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早年曾参加德国东部的工人起义。1928年前往苏联,1932年毕业于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受共产国际派谴,1933年春到达中央苏区瑞金,任红军军事顾问,中央军事“三人团”的主要成员。第五次反“围剿”时,他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寸土不让”等错误的军事路线,结果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根据地长征。  相似文献   

10.
刘晓农 《文史精华》2011,(12):16-24,1
从1930年11月起.国民党南京政府在10万军力基础上递增到40万人,对中央苏区连续发起了4次“围剿”。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以非凡的韬略和英明决策,领导苏区军民英勇奋战,接连4次克敌取胜,创造了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迹。这4次反“围剿”战争,若有一次失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就岌岌可危,难以存在,每一次反“围剿”都是...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年冬至一九三二年上半年,蒋介石分别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鄂豫皖红军的反“围剿”是整  相似文献   

12.
1934年1月,蒋介石集中100万军队,发动第五次“围剿”,企图一举消灭红军。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指导下第五次反“围剿”遭到失败,从1934年10月起,红二十五军和红一、二、四方面军相继被迫离开瑞金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长征。  相似文献   

13.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任保秋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李德军事指挥的失误、敌我力量的悬殊,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客观原因。笔者通过对中央苏区经济状况的考察、分析,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苏区经济在一次又一...  相似文献   

14.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军事策略的错误向来被认为是导致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而广昌战役则被作为军事决策失误的标本。不过,从当时的条件、背景、情境考察这样一个历时一年,战略估量历经变化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场时,或可发现,中共军事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其实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从运动战到防御战的转变也不仅仅出自中共军事决策者的主观意旨。  相似文献   

15.
红军长征过綦江石壕初探唐文胜中国工农红军在取得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之后,蒋介石纠集一百万军队、两百架飞机,气势汹汹地向我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其中以五十万兵力,分兵四路,采用步步为营、碉堡推进和"堡垒政策",层层包围我中央红军革命根据地,企...  相似文献   

16.
1931年11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决定以“围点打援”的战法,围困黄安,打敌增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卫和巩固根据地。  相似文献   

17.
从1930年春鄂豫皖根据地创建至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后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尽管有左倾错误尤其是张国焘所执行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破坏,红军和根据地仍在各种严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继第一、二次反“围剿”节节胜利之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军又接连取得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的胜利,带来了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迅速扩大: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京汉线,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面积4  相似文献   

18.
一苏区时代的干部教育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革命,相继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开辟了武装反抗蒋介石国民党的新局面。1927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剧”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以后,党又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陆续建立了其他革命根据地。1931年11月,在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到第五次反“围剿”前夕,中国工农红军扩大到约三十万人,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占全国  相似文献   

19.
接李德进入中央苏区,是第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开始之际。 30年代初,中共临时中央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上海。第四次反“围剿”前后,临时中央迁至中央苏区。 当时,临时中央领导人进入苏区有两个途径,一是浙赣陆路线,二是从上海经香港到汕头的海上线。由汕头经潮州、大埔、永定再到苏区上杭、长汀、瑞金是水陆兼行。这条线是中央政治保卫局交通科建的。具体负责人叫陈泮年,绰号陈胖子,他是交通科长。这条通道跨苏区、半游击区、白区三段,大埔三河坝以下是水路,以上则是山区。  相似文献   

20.
正1934年10月,蒋介石令汤恩伯指挥几十万大军进攻江西中央苏区,由于博古、李德拒绝听从毛泽东等人的建议,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失去了在苏区与蒋介石斗争的能力,最终被迫放弃多年深耕的苏区根据地,主力红军被迫北上作战略转移,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也随军撤走。以博古为首的中央"最高三人团"决定,让因伤未愈的陈毅留下,担任中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