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为了探求文字的本源,报考文字的形、音、义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由来的。正如许慎本人在其《后叙》中所说的:“据形系联,引而申之,以究万源”思想的体现。他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它不是任何人所能任意加以解释的。而西汉时期的“经学”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认为所有的经书都是圣人之言。经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寓有圣人的“微言大义”,于是随心所欲地说解文字和解释典籍,造成“人用已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说文解字·叙》)。许慎为了…  相似文献   

2.
南宋淳伤九年(1240),李曾伯出知静江府(府治临桂,即今桂林),这位宦游四方、见多识广的人,到这里突然处身于他前所未见的奇山异水之中,于是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赞叹之句。这就是以后长期传诵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由来。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对此作了更为深刻的解释。他在《广志绎》卷五中说:“桂林无地非山,无山而不雁荡;无山非石,无石而不太湖;无处非水,无水而不严陵、武夷”。所以他作出总结:“真天下之奇观也”。既然是“天下奇观”,则“甲天下”的话也就无可争议了。现在,当我读了最近问世的《…  相似文献   

3.
从郑和下西洋看明成祖视野下的天下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雄才大略的一部分。朱棣希望做一个儒家学说理想中的天下共主,这个天下共主不仅要统治以北京为中心的大帝国,而且要以北京为中心在全天下推行“天朝礼制体系”,建立一个儒家理想的天下格局。在天朝礼制体系的格局之下:1.得到天命的天子君主天下,有责任向全天下的人“施恩布德”;2.天子有责任让全天下的人“遂其生业,不至失所”;3.全天下的人都应该“祗顺天道”,“循礼安分,毋得违越”;4.在天子的监督之下,天下的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不可欺寡,不可凌弱”;5.天子最终要实现的目的是全天下“共享太平之福”。明成祖所要建立的天下秩序,是当时历史的产物。他的思想观念无法超出历史的限制。我们不能用今天普遍承认的国家关系准则去要求他。也就是说,他的观念与当今世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观念立意是不同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以其力量所及,为维护和平秩序,为保护商路通畅,为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明朝不掠夺别国财物,不侵占别国领土,坚持厚往薄来,这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采,也使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  相似文献   

4.
民国以前,我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云南不点状元,陕西不招驸马”。但满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却出了个比状元还希罕的“经济特元”(状元是三年考一次,而特元约一百年才考一次),因为人们习惯于尊重状元,云南人民为纪念袁嘉谷大魁天下,便在昆明拓东路建盖了一座飞檐卷云,铁马叮略,与日月争辉的状元楼。这当然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云南人民为之扬眉吐气。“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不少人对他羡慕、赞美。哪里知道他是一个忧国忧民之士。打从清道光Th十年(1840年)爆发鸦片战争起,虽然以林则徐为首的主战派…  相似文献   

5.
论《明夷待访录》的政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儒家自孔子起就抱有社会的一切进步与退化都直接系干君主的好坏这样的政治信念,黄宗羲也不例外。因此,黄宗羲最关心的也就是确立起关于君主的观念,它构成了《明夷待访录》政治思想的核心。黄宗羲 认为人类最初并无所谓君主,人各自私,人各自利,社会生活中缺乏谋求公利去除公害的人。为了补救这种弊病,于是产生了君主。因此,君主本质上是为了替大众谋福利而产生的,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利益。君主“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原君》);“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  相似文献   

6.
鲁迅有没有自己的正面主张?有,“立人”思想,就是他的最值得注意的正面主张。这一思想的要义,即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所说:若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只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才能“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相似文献   

7.
<正>冯谅(约1310—1389),字守信,号永福,南直隶泰州丁溪场河子湾(今属江苏东台)人。洪武元年(1368)以人才举贡,历任工、刑两部尚书,洪武十二年(1379)冠带致仕,敕“贤良方正”匾荣归。12年官宦生涯,他坚守“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以“润物无声”的低调勤勉,追随朱元璋画蓝图而不辍,历肥差而不贪,始终无怨无怼,廉能之名显于当代。  相似文献   

8.
冯煦(1841——1926),字梦华,号蒿庵。江苏金坛人。光绪十二年(1886)一甲三名进士。授编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以京察一等授安徽凤阳知府。凤阳连年水涝,煦赈灾有方,民沾其惠。光绪二十七年(1901),迁山西按察使,调四川。后复调安徽,兼督提学使。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安徽巡抚恩铭被革命党人徐锡麟刺杀身死,煦继任其职。他预感到革命风暴四起,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力图匡复,说什么“有尊主庇民之臣,用之无疑;有误国殃民之臣,刑之毋赦。政府能使天下自治,则天下莫能乱;政府能使天下举安,则天下莫能危”,虽然这些老生常谈的官样文章并未起到什么作用,但还是招来大臣权幸的忌嫉,次年,罢巡抚。宣统二年(1910)江皖大水,复起为查赈大臣。《清史稿》本传称其“自莅官讫致仕,逮于耄老,与荒政相终始,众称善人。”  相似文献   

9.
鲁迅有没有自己的正面主张?有,“立人”思想,就是他的最值得注意的正面主张。这一思想的要义,即如他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所说:若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只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才能“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应该“立”什么样的“人”?他在“五四”时期曾一再提到的“真的人”,“完全的人”,是他的期待。换言之也就是个性真正得到解放的人。对当年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来说,就不但要从帝国主义侵略…  相似文献   

10.
释“大同”     
《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说明天下一体,人所共有,非一人、一族、一党、一国所得而私。“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即“内部要民主,对外要和平”。“夫人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这就超越了家庭、家族。“使少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其重点在壮有所用,有所作为,才能做到少有所长,老有所终。“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说要由社会来解决问题,那就必须发展社会生产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既称  相似文献   

11.
一、生平简述清代汉学大师程瑶田,字易田,一名易畴,号让堂,安徽歙县人。生于雍正三年(1725),卒于嘉庆十九年(1814)。程家世代为盐商,程瑶田兄弟七人,大都经营盐业。惟他自幼好学,勤于思考。少入私塾时,塾师问:“盍言尔志?”答:“无志。穷达由天命。穷为匹夫,不得曰非吾志而却之也;达为卿相,不得曰吾志不及此而逃之也。”众生说:“是圣贤之志也。”程瑶田则谓:“读书不当师圣贤耶?”①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即怀有远大的志向。及长,他与戴震过从甚密,时常在一起切磋学问。他在《五友记》一文中写道:“吾与东原(…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述之大观园,系以被抄家前之曹府私园为其原型。自曹玺、曹寅至曹颙、曹頫,曹家三代袭任江宁织造,并参预“钦交”之外事活动,转呈外国贡品,为皇室经营对外贸易。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在设计私苑时,移欧式风格之“桃”,嫁中华风物之“李”,桃李嫁接,蔚为大观。曹氏笔下之大观园是近代对外开放背景下的中西合璧之作。君不见:大观园之“花门”(“编花为门”)正是西式“花拱门”;“雕空玲珑木板”岂非西洋“浮雕”?“白石台矶,凿成西番草花样”,亦指西洋雕刻。“门栏窗隔俱是细雕新鲜花样”,新鲜者,西式…  相似文献   

13.
刘保刚 《史学月刊》2022,(4):92-102
天下观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中国天下观如何形成?内在理念是什么?对中国自身有何影响?作为中国文化的辩白者,钱穆先生对此有系统的阐述。钱穆认为中国天下观不是地理、政治、文化等意义上的中国中心观。中国天下观是一种心胸,一种道义,它以人文关怀为本。它追求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大通之道,而不是消灭差异的大同标准。中国人所说的大同是大处同,而非处处同。由人总是人,人性善这个大同,求人与人能够心灵、情感相通。中国天下观是由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历史发展过程所造成。中国天下观对中国疆域、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先秦时期,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已有了一些看法。大家所熟知的是《韩非子·五蠹》中的一段话,他说: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本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是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蜯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韩非是以历史进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发展进程的,他在这面所说的“上古之世”,是指原始社会而言,“中古之世”,是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近古之世”是已进入文明社会的阶段。但对于社会结构的本身,还未说到。在韩非以前,孟子也说到社会发展历史状况。《孟子·滕文公上》记孟子的话说: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相似文献   

15.
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生于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他的一生既参与政治,又精研学术.以“不因哲学忘政治.不因政治忘哲学”自勉。并怀抱其实现民主宪政的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近现代纵横捭阖、波诡云谲的政治活动中。他既因反对国民党而被绑架和软禁,又因支持国民党的反共内战而成为蒋介石的贵宾;既和共产党关系密切,周恩来送他“民主之寿”的寿匾,又被共产党列为43名战犯之一.  相似文献   

16.
张建功 《新疆钱币》2005,(3):109-112
在古代献资料中,至今尚未发现有关清代新疆红钱私铸的记载。据《皇朝献通考》记载:早在顺治年间(1644-1661年),“各省开炉太多,铸造不精,以致奸民乘机盗铸,私钱公行”。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因“钱重销毁弊多仍改重一钱,嗣因私铸钱竟起,仍复一钱四分之制”。雍正年间(1723—1735年),“湖广河南等省私铸之尤甚”。  相似文献   

17.
原文:博而穷者,訾也;清之而俞浊者,口也.(《荣辱》)杨倞注:洁其身,则自清也,但能口说,斯俞浊也.俞,读为“愈”.高亨:“口”疑当作“厶”,形似而误.“厶”古“私”字.《说文》:“厶”,奸袤也.韩非曰:‘仓颉作字,自营为厶.’”“私,禾也,从禾,厶声.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是“厶”乃“公私”之“私”,“私”疑是“私田”之“私”,二字义亦相通.禾按:高疑“口”当作“厶”.观上古字形,“口”作(?)、(?),“厶”作(?)、(?)、(?),似无由致混.“口”字无需改,即“言语表达”义.《书·说命》“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之“口”即用此义.欲使人认为“清”,应以行为示之,辩说不仅无补于事,反会致害.故杨倞说深得其旨.  相似文献   

18.
贿赂,古时称为“赇”,意为私赠财物有托于人。由此可见,贿赂之行古已有之。对此,《汉书·刑法志》和《隋书·刑法志》亦有记载。然而,我国历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对贿赂之祸害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唐柳宗元就说过:“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南宋岳飞也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古人更想出了许多保廉拒贿的方法。据笔者读史所得,有以下种种。  相似文献   

19.
“春秋坐局席”活动之“坐(座)”,系“坐(作)社”之“坐(作)”,与寺院讲经之“高座”无涉。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私社之“春秋坐局席”活动的社会功能和象征意义与官府的“春秋二社”有明显差别,导致了此活动举行的时间不再固定在春二月和秋八月,一些私社甚至不再举行此项活动。  相似文献   

20.
北宋名臣包拯(999-1062年)一生执法如山、刚正廉明、爱民如子、敢于改革弊政和严惩贪官污吏,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拯以“清廉”成名而天下知!如果说河南开封是他的扬名地,那么广东肇庆(古之端州)就是包拯的成名地。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