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蒋亚星 《黑龙江史志》2013,(19):154-155
秦国自身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恰逢"礼崩乐坏"的出现,给秦国的崛起制造了机会,使其成为旧制度中诞生的新型角色。礼制的毁坏,无疑成了秦国践踏和超脱传统天命思想的翘板。其民族的"外倾"特点与后来居上的优势,有力的反击了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因此,秦国的邦交思想与"天假助不善"、"天赏观""、天罚观""、报及后世"等这些传统天命理论并不是相悖的,而是一种新势力的崛起,一种旧思想、旧秩序的衰败。  相似文献   

2.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中,于其11号秦国木椁墓葬中,出土1155支秦竹简,又于4号秦墓中出土两件秦国军士木牍家书。11号墓所出竹简上的记录字.  相似文献   

3.
4.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秦国的吏治制度及思想特点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简文出土以后,有学者指出《为吏之道》是秦代官府培训学吏的道德教材(吴福助:《睡虎地秦简论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第176页),在性质上它类似后世封建统治者称颂为‘可为牧令圭臬’的‘官箴’(刘海年:《战国秦代法制管窥》,法律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1999年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雍城考古队在对凤翔黄家庄秦墓地A区3号墓进行发掘,出土了1枚印为“忠仁思士,,的铜印,“这不是一般的人名用章,而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儒家吉语,说明至少在战国末期,人们还自然地把儒家思想作为崇尚的对象”。这枚铜印的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秦部分中下层的官吏、士人所信奉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6.
关于秦长城的研究,学术界已经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分别就秦国长城、秦始皇长城的路线、秦始皇长城与秦赵燕三国长城的继承关系、秦始皇长城的西边起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有些问题已经达成一致,但是还有不少的问题存有争论。特别是一些学者通过实际考察以后提出一些新的线路,还需要学术界的认可和重新调查。下文将论述秦始皇长城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7.
1932年12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与苏联政府正式宣布两国无条件复交。此事件是中国政府在国联会议上反对日本侵略屡遭挫折之际获得的外交上的一次重大胜利,该外交胜利不仅使中国在国际上突破了外交方面的困境,而且对于中国当时整个政局的发展都具有较重大的影响。本文拟从这一事件的中方主持者——颜惠庆对此事件的具体操作入手,来对这一事件作一初步的梳理,以此来展现当时中国内政与外交的某些特点以及这一历史事件具体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战国舍人     
舍人是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权贵身边充任家臣的角色,与权贵形成了一种松散蓄养关系.舍人身份地位虽然低于宾客、门人,但转升为职官的几率却较高.  相似文献   

9.
丁华 《江汉考古》2001,(3):83-85
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效律》、《关市律》、《工律》、《金布律》等律文,对于货币流通、商品质量和商品价格,对经商人员的管理都有较明确的规定。从这些简文记载中可了解秦统一中国前后的商业政策及其商业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1972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发掘过程中,十一号墓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到了市场交易活动的重要环节,例如市场管理者的职能,国家对市场的监控和许多的法律条文,这些史料为后世制定市场管理的法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朗读显示对应的拉丁字符的拼音字典。  相似文献   

11.
战国秦汉城市人口结构初探--以农民问题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桃 《史学月刊》2006,(5):108-114
伴随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内居民的构成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最初是军事防御的城堡,居民以农人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兴盛,春秋战国时的城市居民主要被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但农民一直都是主体。两汉时仍然延续着战国的传统,但在交换经济和土地兼并的破坏下,大量农民丧失了土地,沦为流民或大土地所有者的依附民,城内农业人口的数量不断趋于下降,但短期内还不会完全被排挤在城墙之外。  相似文献   

12.
赵成国 《世界历史》2003,28(3):64-71
在战后韩日关系史上 ,韩日邦交正常化是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朴正熙是韩日实现邦交的最关键人物。韩日建交使两国关系进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 ,韩国的经济腾飞直接受益于此。然而 ,韩日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始终夹杂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一方面是由于战前日本对韩国的殖民统治造成的 ;另一方面 ,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韩日两国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错误处理为后来的韩日关系布下了阴霾。而在这一点上 ,朴正熙又恰恰难辞其咎。本文试对韩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朴正熙的作为及其影响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以有助于我们对战后韩日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战国玉器     
袁伟 《收藏家》2006,(6):27-32
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止的这一段历史,计255年。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由于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商周以来的奴隶制社会已被封建制所取代。秦王以十五城易和氏璧的故事说明当时的玉器已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它已成为封建贵族标榜财富、显示地位或美化生活的一种必需品。同时儒家学说对玉的解释和推崇,又使神秘且具宗教、政治色彩的古玉戴上了“品行高尚”的桂冠,人为地赋予了它丰富的内涵。战国时期经考古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湖北的曾侯乙墓、河北平山县中山国王…  相似文献   

14.
15.
16.
通过对20世纪50~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历史考察,可以发现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发挥了关键作用。中国政府在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原则的基础上,首倡"以民促官"及"官民并举"的基本方针,提出正确对待历史问题并放弃战争赔偿,并采取"先美后日、以美促日"的外交战略于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取得了继中美发表《上海公报》后的又一外交胜利。虽然中国对日邦交正常化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历经曲折,但它兼具现实性和灵活性,体现了以"和谐"为核心的政治文化,在中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在秦国发展的过程中,商鞅变法是一个特殊的转折点,使其一举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强国之路。而商鞅对秦国的改造,主要集中于耕战之上,所以,秦国军制的变革是商鞅变法最重要的体现,这种变革主要集中在兵役制度和武器装备上。兵役制度的变革与田制、户籍等方面关系密切,武器装备的优劣与手工业发展情况和行政效率关系密切。因此从两方面入手,可以管窥秦国整体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战国晚期韩国疆域的变迁,史书记载有阙。本文根据传世文献与出土的兵器、货币等战国文字资料,详细梳理了战国晚期韩国上党郡与南阳郡等主要领土的变化情况,不仅印证了《史记》等书记载的长平战后韩国固有上党郡的记载,纠正了已有研究中的某些疏误,而且从中得知"南梁"、"襄城"等城邑直到韩王安时仍未入秦,补充了史书记载的阙佚。  相似文献   

19.
战国时期的临洮县是秦国祖上赖以发迹的西垂犬丘所在地,是秦国最西边县治单位。陇西郡是秦国西部门户。这从秦国战国时与统一全国后曾两度修筑长城均首起临洮县可见一斑。历史的本来事实是秦国陇西郡,不论是战国时期的陇西郡,还是统一六国后的陇西郡,其郡治地均在当时的临洮(今岷县),而非当时的狄道(今临洮)。但是在学术界,对当时的临洮县的位置及地望概念、特别是对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地望概念含混不清,存在严重错误,贻害很大,特别是秦国陇西郡郡治所在地就在当时狄道这一错误结论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由此会误导很多学术问题的判断,甚至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这是秦汉史研究的关键性问题,不能马虎,必须厘清,以正学术之音。  相似文献   

20.
木木 《南方人物周刊》2013,(14):110-110
夏朝崇信天命,商朝崇信鬼神,周朝总结前代得失、崇信道德,所以孔子感叹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二代,文采茂盛.我采取周文化。周公制礼作乐,中原诸侯久受教化,文明程度高,对鬼神敬而远之。秦的先祖原来是周王室牧马之臣,久处西方边陲,直到秦襄公击败犬戎,勤王救周,才被封为诸侯,所以文化落后野蛮,十分崇信鬼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