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民族观的出发点是明"华夷之辨",明"华夷之辨"的标准是文化而非民族血统。在处理华夷关系上,孔子主张"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和平共处原则,同时也主张"修文德以来之"和"用夏变夷"的怀柔同化政策。孔子的民族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孟子、荀子在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民族观,为以后各个时代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所接受,为统一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一、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大一统皇朝,《汉书》是第一部大一统的皇朝史。所谓大一统一般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效的统治;二是指全国性的多民族统一。大一统政权的出现有它的历史进步性。它可以为人民生活的安定提供较好的环境。它可以更好发挥政权的管理职能,协调经济和生产事业,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及道路交通等公共工程的建设。它也可以更好地协调民族关系,通过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由发展的不平衡达到相对平衡,共同把祖国历史推向前进。在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这种进步作用体现得尤为明显。一统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自公羊学派大力阐发大一统之义后,一统更成了封建政治的首要问题。割据政权把一统作为最高追求目标,统一皇  相似文献   

3.
我们祖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朝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周恩来总理曾给予高度评价:“清代以前,不管是明、宋、唐、汉各朝代,都没有清朝那样统一。”(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这决非单纯的依靠武力征服,很大程度上归之于民族统治政策的成功。清政权是满族贵族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政权,它根据当时阶级力量的对比,极为重视民族问题,从维护满族贵族在全国的统治利益出发,并注意吸取历代封建政权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经验教训,制定形成了有清一代比较完整的民族政策体系。其核心内容:建立巩固满蒙联盟,发展满汉关系,重点做好这两大民族的工作。下面就清政府对蒙、汉两族的民族统治政策分别略述。  相似文献   

4.
正统意识是中国古代社会很重要的政治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反映在汉民族政权中,在魏晋时期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立之际,这种观念也通过民族融合深深地影响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维护政权的正统性,不断地从传统的汉文化中挖掘理论依据,王权天命、奉大一统、入主中原,都被视为正统性的理论依据,但是,在面对强大的汉民族正统观时,又具有一定的民族自卑感。  相似文献   

5.
西晋终因统治集团腐朽统治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中国历史随后进入了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大量的少数民族内迁使中国进入了又一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时期。这其中涌现了很多杰出少数民族首领率领着本族建立了各自的少数民族政权。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采取了各自的民族政策来调节内部的少数民族同汉族的民族关系来试图保证政权的稳定。后赵作为北朝前期曾盛极一时的羯族政权后赵在南北朝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说到后赵就不得不提及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石勒建立后赵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政策方面的封建化措施。本文主要择对石勒在其统治期间的民族政策进行浅议。  相似文献   

6.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元代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钞,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纸币制度——钞制。第一个少数民族一统南北后建立的政权,其控制地区之广,统治民族之多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纵观元朝经济史,一个在整个中国经济史上独一无二的现象就是元朝长期使用纸币作为全国的通行货币,并且建立了一整套金融制度——钞制,而不是采用金银或制钱(铜钱)作为全国的通行货币。为什么元朝不采用金银或制钱呢?那些金银又作为什么用途了呢?元朝采用钞法对它政权本身又产生了何种影响呢?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土司制度是中国历代用来解决西南、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的特殊政策,体现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统治方式。土司制度是封建国家地方政权的特殊表现,即代表了各少数民族的利益。又代表了中央王朝利益,即"是封建统治者在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对西南民族采取的一种新的特殊的统治方式。从形式上看,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从阶级实质上看,则是封建统治者在政治上利用少数民族的贵族进行统治,在经济上,‘让旧生产方式维持下去,自己满足于征收贡赋’"[1]。这一制度始于元,盛于明,衰于清,是对唐宋时期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对秀山杨氏土司的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探讨,有利于加深对土司军事活动与民族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清朝是满族建立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清政权以满州贵族为主,实行满蒙联盟和联合汉族上层人士进行统治。这与明政府明显不同,这也决定了其民族政策的不同。宁夏地处西北边远之地,由明朝军事边镇变成了清朝的内地,这种变化与清朝的民族格局、民族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者认为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大一统"理论是为了天下统一于周天子,消除诸侯割据,是保证国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秦汉以后"大一统"思想发展成为维护多民族"大一统"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成为中国人崇尚国家统一的文化遗产和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从中国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多民族"大一统"的思想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互为表里,中国民族发展"多元一统"的格局是历史上无数政治家、历史学家在政治实践和历史文本书写中不断维护发展起来的,所以中国的"大一统"与中国民族发展的"多元一统"格局就成了中国各民族的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从不同时期的疆域分布状况和观念变化等方面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国"一词并非单纯的地域或文化观念,也有丰富的政治含义,其中围绕"中国"形成的"中国"为"天下"中心且据之可以成为正统王朝的观念对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众多民族尤其是汉和北疆民族建立的王朝或政权不断争夺"中国",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李修贵 《沧桑》2009,(2):19-20
秦始皇具有明显的帝王史观,以“五德终始说”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他结束了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具有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大一统的法宝以及秦朝衰落的原因之一是其人才观;伴随历史条件的变化,秦朝制度政策也相应发生变化;他又有着进步的变易史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元、明、清3个朝代的东北民族政策的比较,探讨作为汉族建立的明朝与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朝、清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的差别,即使是同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元、清二朝,在东北民族政策方面也有很大差别.结论是清朝的东北民族政策比较成功,既保持了本民族特色,又积极地与汉族及其他民族进行交往与融合,使它的统治得到广大汉族及其他民族的认同,得以统治历史上最大版图的中国270余年.因此,正确的民族政策是巩固统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基于历史文化认同,中国古代社会的众多民族经过长期不断的交融,为近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此过程中,"华夷之辨(夷夏之辨)"观念也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华夷之辨"作为一种政治文化观念,旨在用礼仪文化构建"大一统"的"天下"秩序。广义的"华夷之辨"包括"严夷夏之防"和"用夏变夷"两方面的内容,为儒家所提出、阐发和实践。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华夷之辨"观念不但从未被淡化,而且还为越来越多的民族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和奉行,极大地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和历史文化认同。所有这些,与恪守"士志于道"行为准则的儒士群体的付出和牺牲是分不开的。文章通过考察宋辽金时期不同政权下儒士群体对"华夷之辨"的实践活动来明晰上述认识,以增进对中华民族形成历程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民族、中国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钱穆先生认为特点有三:第一,历史的"悠久";第二,发展的"无间断";第三,记载的"详密"。A但是,应该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从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到西周的"普天之下",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到秦汉大一统,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冲突、民族融合到隋唐大一统,从辽宋夏金多个民族政权之间的对峙到元明清大一统,经民国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既是一个民族不断融合、国家不断统一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过程。回顾这一过程,每个时代都以各自的方式作出了不同贡献,并且积累了诸多制度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教训。在所有的经验与教训中,民生关乎国运,成为古今之共识。汉、唐重民生而兴,秦、隋残民生而亡,明朝更以其276年的历史,演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16,(2)
《管子》主张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大一统"政权,并在"大一统"国家政权内部实行法治,统一全国法令,严格执法,颁布刑罚和奖赏制度,赏罚分明。同时,《管子》又认为法治的目的仅在于震慑不法分子、保护良民利益和兴利除害等,故而又提出实行法治要顺乎民心,并减轻和精简刑罚,从而实现国家有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安宁 《黑龙江史志》2013,(19):308-310
北京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皇都城市文化而闻名于世,在建城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之中,少数民族政权在北京定都的王朝是从金代开始的,然而在更早的魏晋时期,东北地区的强悍民族鲜卑在其首领慕容儁的率领下统一华北地区,在北京地区的蓟城称帝并由东北迁都于此。这是史书之中最早在北京定都的国家,也是第一个在北京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本文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记录与剖析,总结得出北京作为皇都历程中一条清晰而又重要的时代主线,即":在汉族与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不断融合与影响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样纷乱动荡的历史时期,北京城市开始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里有地理上的因素,也有文化的因素,两种因素相互叠加让北京城市发展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建设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迎来了崭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朱燕娜 《黑龙江史志》2014,(5):311-312,316
青海自古是民族聚居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在政权建置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民族关系也极为复杂。解放初,青海省在"既无党组织,又无统战关系"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本省实际坚持"慎重稳进"和"更加慎重稳进"的方针,在政权建设问题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回民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时期政府对回民的管理政策经历了某种转变。清政权建立之初,康熙、雍正为拉拢民心、巩固政权,清政府对回民一度采取较为宽容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乾隆前期仍沿袭前代的传统宽容政策,直至后期清政府对回民的管理政策猛然发生骤变。本文简要阐述并拟图分析乾隆时期清政府对回民管理政策转变的原因、过程以及其产生的历史影响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全国性政权,它在冲击以汉族为正统的思想以及它所实行的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政策方面,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文章从止杀令、招徕绥辑、建立行省、兴学开科和设置站赤五方面探讨了元朝统一云南过程中所采取的特殊的民族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