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包兰英 《沧桑》2012,(5):32-35
日本全面侵华后,由于战争规模扩大,导致兵源严重短缺。日本国内适龄移民被应征入伍,"满洲移民"的侵略计划受到严重影响。日本政府决定招募"满蒙开拓青少年义勇军",补充关东军兵源,确保日本侵略当局在东北的治安。青少年义勇军移民作为日本向中国东北"百万户移民"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灾难,也对日本人民产生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孟月明  张洁 《炎黄春秋》2012,(10):58-61
20世纪上半叶,日本侵华过程中,在中国东北策划并实施了长达40年之久的移民侵略并将移民活动美化为"开拓"。日本"开拓团"入殖中国东北,就其历时、数量和规模而言在世界移民史上都是罕见的。"开拓团"人数高达30余万。历经"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  相似文献   

3.
英属澳洲殖民地流放制度论略潘兴明,许文岚英属澳洲殖民地是大英帝国治下的移民型殖民地,但与众不同的是,它的最早开拓者并不是自愿型移民,而是流放犯人。因此澳大利亚的产生与英国流放制度的实施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澳大利亚的文明史发...  相似文献   

4.
苏联“三十年代大清洗”人数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俄罗斯最新公布的档案材料和权威单位公布的数据 ,对苏联“镇压反革命”内涵进行了考证 ,指出不能把俄文“镇压”一词完全理解成“枪毙” ,“镇压”实际包括死刑、监禁、流放和驱逐出境等几种形式 ;同时考证了被镇压人数的统计范围、政治犯含义及大清洗时间。并对运动中因“政治原因”而被判刑的总人数、被关押在劳动改造营的人数、被判死刑的人数、被流放和驱逐出境的人数、被强迫迁徙的富农及其家属的人数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 ,基本上搞清楚了苏联大清洗运动的总体情况 ,澄清了一段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代边疆人口迁移是边疆治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必须弄清楚有关中国历代边疆人口迁移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然而,学界对这些概念的使用则存在较大分歧,需要作一些辨析。下面仅就"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移民"、"民族迁移"几个概念的内涵,进行一些简单的辨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闯关东移民在迁移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其外部特征,主要表现在移民的来源(籍贯)、迁移路线、空间分布等方面。从移民的籍贯来看,大多来源于华北各省,其中以直鲁豫等省居多数,而尤以山东人为最多;从迁移路线来看,移民赴东北的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一条是陆路,即通常所说的泛海、闯关两途;从地域分布来看,近代以来移民在东北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步推进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Ostracism"是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但是这一制度的中文译名却不尽相同,有的称之为"陶片放逐",有的称之为"贝壳流放"。通过辨析"Ostracism"的物质载体"Ostrakon"的含义,无论是从语义方面还是从考古证据来说,"陶片放逐"的译法均比"贝壳流放"更加合理。中文译名之所以发生分歧,是因为客观资料的限制和苏联史学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于明波 《史学集刊》2021,(4):102-113
在二战结束后的英国,移民问题因英联邦移民数量的不断增加而成为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从1964年起,威尔逊政府逐步转变理念,推出了"限制—融合"移民政策。它主要由"移民限制"与"移民融合"两部分构成。在其制定过程中,围绕限制移民政策、种族关系立法及其相关机制等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行性等问题,各方展开了激烈争论。《1965年种族关系法》与1965年《移民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威尔逊政府"限制—融合"移民政策的形成,并影响至今。作为在移民问题上"共识政治"的重要表现,"限制—融合"移民政策维护了移民的基本权利,推动了英国种族关系的整合,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并为日后国家移民政策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与地域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抗战时期浙江省的人口迁移总数约有 5 0 0万人 ,其迁移情况极为复杂。其中 2 0 0余万人迁至省外 ,主要分布于闽、赣、皖、沪和华中、西南各省。大部分移民是在省内迁移。战时浙省移民迁移持续时间较短 ,最终转化为移民的只是少数。由于种种原因 ,战争期间即有部分移民回迁。战争结束后 ,绝大部分移民均回迁原住地。难民迁移的最根本最内在的动力来自经济和政治因素 ,尤其是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论文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选择福州侨乡地区的新移民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在移民全球化背景下的通婚地方化现象进行考察和分析。认为侨乡"安土重迁"的文化观念、移民在风险社会下的理性抉择、扩展家庭社会资本的需要,以及新移民在移居地族群融合状况不佳是该地区盛行地方化通婚的主要原因。福州侨乡地区移民全球化与通婚地方化并存的现象,其实质是非精英新移民群体迁移全球后,遭遇文化冲突而选择的一种适应方式。  相似文献   

11.
在地化影响下的中国海外移民行为特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阐释了"在地化"的概念界定和移民在地化表现并对"在地化"的几个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论文认为,中国海外移民在海外生存发展,为住在国家和祖籍国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在某些特殊历史时期还处于"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缘于生存需要,移民对移居地(国家)有利益从属性,由此构成移民行为的一般规律。将移民在地化与边缘性杠杆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地化是中国海外移民形成对中外双方而言具备居间比较优势的前提。通过撬动边缘性杠杆,中国海外移民一直在为提升自我的同时发挥着促进中外交流的社会历史作用,进而充分体现出其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关内移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世纪以来,关内向东北移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潮流。这潮流,在20年代末和40年代初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次是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前的1927年——1930年间,一次是在“九一八”之后的1939——1943年间。从现象上看,这两次移民高峰是一个过程的两个阶段,有着相似之处;从实质上看,两次移民高峰却有着巨大的差异。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为标志,深入地研究这两次移民高峰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比较其特点,对于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认识“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影响,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有着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前,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的概况、原因及其特点。 关内向东北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纵观其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是20世纪以前的自由时期或自然时期;二是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20年代的自觉时期;三是“九一八”事变之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时期的强制时期。 为了研究“九一八”事变对关内向东北移民的影响,必须首先回顾一下“九一八”事变之前关内向东北移民的概况。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从"移民体制"的视角提出了分析劳工移民权益问题的框架,并聚焦于日本技能实习制度运行中的多重理念以及中国技能实习生跨国流动过程中的多元行为体和利益,对在日中国技能实习生权益问题的成因展开了研究。在日本技能实习制度运作的过程中,相对于"人道化"对待劳工移民的理念,"安全化"理念和"经济化"理念影响居于主导地位。从"移民体制"的利益维度来看,在日本技能实习制度和中国对外劳务合作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行为者及经济利益多元的特点,使得中国技能实习生赴日的跨国流动呈现出较强的"商业化"特征,以上两方面的特征共同导致了中国技能实习生权益的受损。作为一类特殊的劳工移民,在日中国技能实习生的权益问题长期存在,这与塑造技能实习生跨国流动过程的移民体制的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谢承年 《炎黄春秋》2010,(11):43-47
<正>湖南零陵地区(1995年改为永州市)道县在"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7~9月间,发生了群众性杀害"四类分子"(地主、富农、反革命、坏分子)及其子女事件,共被杀和被迫自杀4519人。道县杀人事件迅速波及全区其他10个县,造成全区共被杀和自杀9323人,其中"四类分子"子女4057人,未成年人862人,另外致伤致残2146人。零陵地区特别是道县杀人事件,震动了全省,乃至全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地委根据党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方针,认真落实党的政策,地  相似文献   

15.
今胶东半岛一带广泛分布着云南与"小云南"移民后裔。在明代官方文献中,没有成规模地从云南向山东移民的记载,这场大迁徙基本上是一个民间话题,以族谱、故事、传说、日常生活习惯、体貌特征,特别是丧葬习俗,在民间世代传承。云南与"小云南"某些移民传说又与其他移民传说混淆一起,致使当今的研究不免落入其窠臼之中。  相似文献   

16.
在东宫铁男及加藤完治的极力推动下,关东军和拓务省合力实施了所谓的"试验移民"计划。在"试验移民"的1932-1936年间,移民内部不确定因素此起彼伏。在移民侵略陷入困境之后,将移民的妻室或家庭成员移植过来,同时,还为单身移民招募"大陆新娘",妄图用解决移民的生理、心理需求来改变移民侵略失败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1931—1937年,关内向东北移民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移民的数量少、波动大,移民运动一度中断;移民的流向和地域分布,以南满的城市和工业区为主;移民的居住年限下降,流动性增强。从移民的性别、年龄、职业及迁移过程等方面可以看出,1931年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即进入东北地区的关内人口,不再是自由流入谋生,而是被作为“苦力”招骗而来,带有明显的强制性。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随着国际人口迁移的加剧,对国际移民的研究备受关注。西方一些政治学者就"国家"、"政治"或"政策"在移民现象中的作用提出了"移民政策理论"。本文试图运用以"利益导向"理论为基础的"客户政治"模式对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转向紧缩的移民政策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希望增加移民的利益集团通过参与决策进程,在大选中运用"族裔选票"等手段来影响政府决策;而倾向紧缩移民政策的广大民众却因缺乏组织性无法有效地向政府施压,从而在移民问题上建立了"客户政治"模式。但随着80年代后期移民问题的公开化,这一政治模式趋于瓦解。澳大利亚主要政党为了迎合选民需求在上台执政后开始实行紧缩的移民政策。  相似文献   

19.
论文分不同时期阐述了中国穆斯林移民马来西亚的历史,通过实证调研数据突出了穆斯林跨国流动与穆斯林世界的教育和贸易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对"侨乡"流动模式和"回族"流动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有关华人移民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地理(侨乡移民)或阶级(苦力、企业家或学生移民)方面。这些研究隐含一个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假设,即中国的移民都是汉族,少数民族被封闭在偏远的边疆地区,因而是不流动的。但研究显示,自1978年起,中国穆斯林少数民族无论是在跨境迁移——这在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穆斯林少数民族中尤为突出,还是在远程的跨国迁移——在回族中尤其明显,都具有异常高的流动性。回族穆斯林少数民族的生活穿梭于中国民族国家和跨国穆斯林世界之间。宗教在回族穆斯林流动决策和流动模式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开拓团"不仅是经济侵略和移民,而且是准军事集团,是日本武装侵略中国的后备力量,是殖民扩张政策的实际步骤。本文通过对日本在富裕县建立开拓团的移入过程、移民构成、移民作用及战败后对移民屠杀的深入调查,揭露日本建立"开拓团"的真实目的、侵略本质和其罪行,不忘日本的侵华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