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皞 《神州》2013,(4):146-146
当今社会,妇女问题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一。在中国,尽管基本上形成了法律、法规在内的一系列保障妇女权益的措施,也建立了一些妇女NGO作为支持体系、促进妇女发展。但是相对于国外一些可以参与到公共决策层面成熟的妇女NGO,中国的妇女NGO在如何更好的解决妇女问题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思考和挑战。因此本文从妇女NGO政治参与的现状入手,来探索我国妇女NGO在政治参与中的阻碍因素及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
试析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随着“在室”与“出嫁”和良贱之别的身份变化而不同。本文根据妇女身份的不同变化 ,比照唐宋法律 ,从家庭伦常关系、夫妻间的人格关系、婚姻的缔结、财产继承权、犯罪的处罚、离婚与再嫁等几个方面考察分析了元代妇女在法律中的地位。揭示出元代法律的蒙汉杂糅性和妇女法律地位的多元性、渐变性特色  相似文献   

3.
民初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使我国民初妇女的婚姻法律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妇女的婚姻法律地位是其社会地位的反映。妇女婚姻法律地位的提高与当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及思想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4.
毛立平 《清史研究》2012,(3):100-110
本文通过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县官对女性当事人的裁决和妇女对县官的回应及互动两个角度,探讨了清代嘉道时期下层妇女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意识。揭示出尽管县官在裁决中往往对妇女予以"优待",其实质是妇女本身不被视作完全的法律行为责任人,法律权利和地位极其有限,仍体现为男性的附属物。县官在审理女性案件时,其重心往往不在于司法公正,而在于整饬人伦风化。但另一方面,多数下层妇女对于自身的法律地位十分明了,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她们利用供词和诉状等形式积极地与县官沟通,并巧妙利用自己的弱势地位博得同情、逃脱惩处,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得利益。  相似文献   

5.
论宋代士大夫贞淫观对妇女改嫁的影响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代人的贞淫观较为宽泛,宋代士大夫身体力行反对妇女空守节义,宋代妇女改嫁极其普遍,涉及妇女各个阶层,宋代法律也允许妇女改嫁。另一方面理学家和统治者又极力想把封建枷锁套在妇女身上,反对妇女再嫁,但在当时实际上影响并不大。南宋以后直至元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贞节观的进一步提倡,妇女再嫁才成为可耻的事。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妇女权益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法令和条规,并在政府、妇联、妇救会等妇女组织的宣传和努力下得以贯彻实施,使边区妇女获得了空前的政治、经济、教育和婚姻权利,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妇女的抗战积极性,为夺取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虽然边区在实际的贯彻执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其保障妇女权益的贡献仍是不可磨灭的,对妇女自身的解放和抗战的最后胜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察冀边区保障妇女权益的政策法规在晋察冀妇女解放运动史和抗战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巨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妇女的政治地位明显提高;妇女获得了经济独立权;妇女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妇女的婚姻家庭地位明显提高;妇女的特殊权益受到保护。虽然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旧观念的影响,中国妇女的状况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仍然相信未来中国妇女的地位将会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具体反映,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化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农村妇女教育重要指导方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方针,积极开展妇女文化技术培训教育、思想教育、生理教育和法律教育,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代买卖妇女现象大量存在 ,表现在宋代法律并不完全禁止买卖妇女 ,专制皇帝出于各种原因也加以支持 ,士大夫则把蓄妾视为“人情” ,因而到处都可见妓女的身影 ,并在各地形成了规模不等的人口市场。买与卖的主体及动机各不相同 ,程序也相当复杂 ,从中可见妇女的命运十分悲惨 ,宋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确实下降了。  相似文献   

10.
廖胜 《史学集刊》2005,(4):41-47
尽管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仍然是封建妇女政策,妇女的地位也没有得到提高,但由于文化、习俗及战争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广大妇女在生产劳动、恋爱婚姻、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女性美以及宗教活动等方面呈现出难能可贵的自由精神。太平天国妇女的自由风尚,主要源于广西客家和壮族妇女的习俗以及宗教等因素,并不是由于太平天国采取了解放妇女的主观措施。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前后,华北农村广大妇女自发地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反封建斗争的补课,也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行为;它在法律上构建了与传统婚姻制度迥异的现代婚姻制度,实现了妇女解放;同时,妇女解放带动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婚姻家庭乃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缓慢而巨大的变迁;尤其是改造了农民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构建了团结、民主、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2.
由于唐代妇女地位的相对提高 ,妇女们在起名的权利上也有较大的自由。她们不但拥有小字 ,也拥有大名和字号。本文从几个方面入手 ,详细分析了妇女命名的特点 ,其中包括幼年女子的小字 ,成年女性的名讳与字 ,及奉佛妇女的名讳和字号。文章指出 ,唐代妇女名字双全是种普遍现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妇女的社会地位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3.
孙宝华 《攀登》2009,28(6):112-114
本文试就家庭暴力危害、成因与预防对策等方面谈一些拙见,以期人们从法律、社会、心理层面对家庭暴力中妇女权益的保障给予更全面、更具体、更适当的协助。  相似文献   

14.
尼雅遗址出土佉卢文书中的大部分已得到转写和译释。根据对其记录内容、年代与出土地点(遗迹群)组 合关系的分析,可以大致地复原尼雅遗址在佉卢文时代——鄯善国凯度多州时期的行政区划及其所对应的遗迹(群)和 遗迹区。  相似文献   

15.
就目前笔者收集到的材料,简帛文献中涉及女性的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妇女在婚姻关系、家庭中的地位。学者们从多妻现象、婚龄、婚姻观念以及两性关系等几个方面集中讨论妇女在秦汉时期的社会、家庭地位;二、妇女的经济财产及继承权问题。学者们则是综合利用简帛材料,讨论了妇女的工作、有无爵位以及继承权等问题。同时学者们也利用简帛材料,另辟视角研究讨论妇女的教育文化生活、疾病医疗这两个比较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民国初年的女子参政运动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此次女子参政运动的失败是由于国际上缺乏援助,国内缺少支持以及妇女本身的局限性。妇女参政还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包括它与妇女意识、社会发展的关系,与社会民主化的关系,以及对法律的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17.
恤刑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国家在诉讼中给予老、幼、残、鳏、寡、孤、独等社会弱势群体特殊保护的法律制度。恤刑的对象主要是70岁以上的老人、未满10岁的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恤刑制度体现了统治者的仁政思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定罪量刑、诉讼程序、刑罚执行等方面。我国已出土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书令》记载了汉律对于老年人、残疾人及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的法律规定和部分案例。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英国现代化与妇女家庭法律地位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影响下,19世纪英国妇女家庭法律地位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她们在家庭中仍然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英国家庭法律制度逐渐向性别平等的方向发展,英国妇女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她们的家庭地位有所提高。因为现代化为妇女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进入公共领域,赢得自己的话语权和独立的人权。政治现代化推动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进一步唤醒了妇女的权利意识,融合女性主义和自由主义力量推进了家庭两性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9.
王梅 《黑龙江史志》2013,(13):48-49
两汉时期妇女在婚姻生活中有很大的自主权,这可通过结婚择夫、离婚改嫁、夫死再嫁中表现出来。究其原因,除与汉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有关外,还与当时封建礼教植根尚浅,法律和社会舆论对妇女的限制比较宽松及"胡风"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20.
张小也 《清史研究》2002,4(3):36-47
在清代 ,有关继承的纠纷主要发生在家产继承方面 ,通常表现为围绕无子孙家庭的立嗣和分家析产两个问题所产生的矛盾 ,妇女的继承问题在其中也占有一定比例。这些纠纷在当时地方官员的判牍中大量出现 ,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法律援助的力量。在制定法主要为刑法的情况下 ,地方官员在民事纠纷的审理过程中参考民间习惯 ,并在推理过程中应用情理原则 ,具有积极意义。而制定法也并非一成不变 ,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 ,它的一些内容也相应做出了调整 ,这在法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是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