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帆 《福建史志》2023,(4):9-15+71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省灾害频发,各地纷纷出现粮荒,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灾区人民的生活。福建省委、省政府将粮食救济作为中心工作,贯穿政府赈济、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全过程,克服了灾荒,恢复发展了农业生产,同时提高了防灾救灾能力,有力地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2.
何春红  王柠 《沧桑》2008,(1):13-14
康熙朝,山西几乎连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侵袭。在受灾过程中,各级地方官吏玩忽职守,毫不关心百姓的死活,人民生活达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对此,康熙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灾,严惩了一些不尽己职的官员,使山西吏治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澄清,也使人民生活渐趋安定。  相似文献   

3.
台湾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有清一代,关于灾情的记录不绝于书,尤以台风、地震、水灾和旱灾对台湾的威胁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台湾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荒发生后,台湾绅商即参与核实灾情,申报赈济,捐谷救灾,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生物繁衍等影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尤其是水灾、旱灾突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我国古代修志就重视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春秋》《汉书》等史书都有记载各个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为应对灾害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地最早引进拖拉机以改善农业耕作的时间是在1934年。当时阿山行政长是沙里福汗·精思汗(阿山,阿勒泰地区的旧称)。在沙里福汗主政阿山的初期,正是阿山人民经过武装斗争结束了马赫英、马汝龙在阿制造的骚乱以后。连年的的战乱给阿山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再加上当年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阿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极端困难。为了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饥荒问题,沙里福汗经与苏联政府协商,从苏联购买一批粮食和农具,赊账分给农民,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在阿勒泰城郊(当时的承化县郊)阿魏滩组织士兵务农,创办试验农场。  相似文献   

6.
<正>我国地域辽阔,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加之人类活动、生物繁衍等影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尤其是水灾、旱灾突出,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极大危害。我国古代修志就重视自然灾害和防灾救灾的记述,《春秋》《汉书》等史书都有记载各个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淮河中下游地区自然灾害年年不断,具有续发性强,破坏性大等特点.苏皖边区政府,认真了解当地灾情,分析灾因,本着大家动手克服困难的方针,制定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积极展开实际救灾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急赈救灾、生产救灾、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灭蝗除害等几个方面.认真总结其救灾的经验教训,为今天淮河流域的治理提供借鉴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解放初期,政和县的群众文化活动十分活跃。究其原因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刚从“三座大山”压迫下解放出来.民间文艺活动是人民群众抒发翻身做主人心情的好形式;其次,解放初,百废待兴,文艺正是教育人民、凝聚民心的一种重要手段;第三,大批南下干部和外地教师带来了新思想、新文化,诸如话剧、歌剧、活报剧及秧歌、腰鼓等相继传人政和。本文根据笔者的一些回忆及考证部分史料,对上世纪50年代政和县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过程及特点作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9.
段建荣 《沧桑》2009,(1):57-58,60
救灾制度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社会控制功能的具体体现。抗战时期,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各抗日根据地政府把救灾工作与对敌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救灾制度建设。这对根据地的建设和坚持抗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清朝时期,行唐地区旱涝、冰雹、蝗灾、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清政府通过实行查灾、赈灾、赈济、赈借、平粜等一系列赈济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使行唐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山西经常发生旱灾、涝灾、风灾、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山西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决贯彻中央的救灾方针政策,将提高农业技术与合作化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改进耕作方式、改良作物品种、兴修农田水利、提高防治病虫害技术等措施,山西成功实现了生产救灾,同时增强了各地农村的抗灾能力,为农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诞生之初,就不断遭受自然灾害的考验。在自然灾害的侵袭下,先民积累经验,逐渐掌握克服自然灾害的方法和措施,这便是中国传统救灾思想的渊薮。此后历代政治家、学者始终关注这一问题,并不断提出新的主张或措施,中国传统救灾思想就这样逐渐产生、发展,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相似文献   

13.
唐祺蕾 《神州》2013,(33):37-37
在当今社会,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群众文化形式,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并且在群众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可以帮助人民群众锻炼身体,而且对人民群众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拓展了人民群众的视野。本文主要就舞蹈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防灾救灾的成就与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大力防灾救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中国成立60年来,虽然每一次灾害都对人民的生活、财产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和影响,但是随着抗灾救灾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人民战胜了一次又一次重大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的中国,灾害仍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防灾救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5.
黄顺林 《神州》2014,(12):234-235
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对文化生活的质量也有了更多样、更高的要求。摄影作为现代传媒技术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群众文化的发展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摄影记录了许多群众性文化活动,摄影艺术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而且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品位。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思考和探析摄影对群众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希望在促进摄影艺术广泛传播的同时,也能对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群众的精神生活,进而影响着持续发展。它极大地充实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风采,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群众文化活动探究出有效开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清代新疆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广泛且危害严重。特殊的自然环境决定了自然灾害的种类、频率、强度等方面的差异,使各类自然灾害的分布具有不同的地域特征。新疆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本区在整个清代一直受自然灾害的侵扰。因此清政府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借鉴了历代封建王朝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一套周密而完整的救灾政策。  相似文献   

18.
《文史春秋》2013,(5):F0002-F0002
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改善全全乡鹤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民生工程”;  相似文献   

19.
台风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所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粤西沿海渔民在面对台风等自然灾害时,通常利用传统的本土经验来应对。渔民们基于原有的社会文化结构对台风进行认知和解释,把台风既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又把它的原因解释为神灵意志的体现。他们在应对台风灾难的时候,既有经验性应对策略,也有借助于"超自然力"的应对策略。在国家权力和现代科技主导下的防灾救灾模式下,这些地方性知识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自然灾害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忆高风亮节的吴德峰同志》,是一篇写亲身经历的好文章.作者记叙了武汉解放后第一任市长吴德峰同志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片断,反映了解放初期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因此,他们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吴德峰同志逝世后,武汉市许多干部、群众都深为悼念.《保卫武汉迎黎明——记华煜卿与民建小组为解放武汉所作的贡献》,记叙了武汉解放前夕华煜卿同志为首的民建地下小组,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宣传党的工商政策,动员工商界人士留在武汉,反拆迁、反破坏,保护工厂企业,为解放武汉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