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中国古代宫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来研究历史。考古学分为史前考古学与历史考古学,古代都城是历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和对象,都城是国家的历史缩影,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宫城是都城的政治中枢。基于上述情况,历史考古学以都城考古学为重点,都城考古学中又以宫城考古学最为重要。中国考古学的大规模田野考古始于本世纪20年代末的殷墟考古发掘,近七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古代都城(包括宫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二里  相似文献   

2.
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填补了龙山文化晚期与二里冈商文化之间文化序列发展的空白,奠定了夏商文化探索的基础。该遗址是三代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圭臬,突出表现在建立起史前夏商文化发展里程碑、树立二里头时代年代学标尺和夏商文化界标等方面。二里头遗址又是都城考古的重要基地,为研究早期都城聚落形态和模式、都城规划布局、宫室建筑营造法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二里头遗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圣地",对于推动夏史研究向前发展、了解夏代的都城面貌以及经济与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该遗址还为历史学科的整合研究以及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研究夏史提供了重要平台。作为我国主要的考古学专业实践基地和考古人才培养的摇篮,二里头遗址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3.
宫城是中国古代城址和中心聚落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然而宫城的出现并非与城址的出现同步,当史前城址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时才出现了宫城.偃师商城宫城曾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宫城,二里头宫城的发现将宫城出现的时间一下提前了几百年①.但是二里头成熟的宫城形态有理由使我们相信早于二里头文化阶段已有了宫城的雏形.近年蓬勃发展的聚落形态考古研究和一些重大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宫城的形成问题提供了线索.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就中国早期宫城的起源、形成及相关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4.
正一、前言二里头遗址的主体遗存属于二里头文化,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城市遗址。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整,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学术界一般把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每期又可分为早、晚两段~((1))。对于二里头遗址作为都城的时间,即何时成为都城,又在何时废弃,学术界尚存在争议。关于二里头都城废弃时间,目前有两  相似文献   

5.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汭的斟■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里头遗址位于古伊汭北侧,古洛水之阳,且在夏朝末期成为都城,位置和年代都与河南城相符合,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不是斟■,而是河南城。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7,(11)
<正>东周王城作为东周王朝的国都,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由王制向帝制嬗变过程中先后沿用500余年的王国都城,不仅在选址原则和规划布局等方面影响了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国都,而且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关于东周王城的城郭,先前的认识是东周王城仅存在郭城[1]。随着相关考古新资料的刊发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有研究者提出东周王城不仅存在郭城,还存在宫城,是内城外郭的都  相似文献   

7.
知文明     
<正>二里头:中国早期国家形成中的一个关键点考古发现证明二里头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就宫室建筑的空间规划和都邑的总体布局而言,二里头都邑的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作为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社会,二里头文化对其他青铜文化影响甚巨,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基础。(许宏,《中原文化研究》2015年第4期)  相似文献   

8.
二里头新探     
二里头遗址地处黄河中游洛阳盆地东部,是中国最早的青铜时代文化之一。在广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础上,二里头向周边地区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响,成为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就目前的认识而言,延续了三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王朝都城的营建规制发端于二里头。二里头文化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宫城概说李锋宫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国家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是历代王朝的“卫君”之所,成为国家王权的象征,而且它在都城内所处的位置,直接影响着都城的布局。迄今考古工作者发掘出来的各个历史时代的宫城遗址,为研究它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汉魏两晋南北朝历时近800年,大致可分前、后两个时段,前段为统一王朝时期,后段为大分裂时期。通过对两个时段都城的考察发现,在继承与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这个时期逐渐建立起新的都城模式,如单一宫城、三城制、中轴对称布局、一门三道、坐北向南的朝向等等,这些都为后世都城所继承。而这些都城模式的形成及演变是渐进展开的,有的则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探讨他们形成及演变的进程,对认识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05年以来公布的二里头等遗址的测年数据,对现有的"二里头夏都说"与"郑亳说"构成了挑战。借此契机,有必要反思二里头遗址研究的得失。测年数据以及二里头文化晚期的考古学考察,对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已经进入商代的观点是有利的。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对象,但将其落实到夏都斟鄩尚有疑点。  相似文献   

12.
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次一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的技术特征及铸造工艺二二里头遗址出土陶范考察三二里头遗址出土浇勺考察四二里头遗址铸铜技术初论二里头遗址是先秦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遗址(图一)。铸铜遗物在第三、四、五区都有发现,铸铜作坊遗址主要位于四区,总面积在10000平方米以上,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铸造工场遗址,其周围遗留不少陶范、坩埚、炉壁、铜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铜器、少量大件铜器〔1〕。青铜器是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主要遗物之一,有礼器、工具、兵器  相似文献   

13.
坐落在伊洛平原上具有超群面积的二里头遗址,拥有高规格的文化内涵,年代与夏纪年大体相合,地处文献记载夏人主要活动区域,应为夏王朝首都.  相似文献   

14.
周公"天下之中"建都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初年,围绕营建洛邑,周公提出并阐发了"天下之中"的概念,建构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建都理论。"天下之中"建都理论,具有丰富的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内涵,对中国古代都城选址乃至空间规划布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下之中"建都理论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和文化观念,还影响了中国数千年间的政治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5.
The ritual institutionalization demonstrated in the bronze production at Erlitou and further developed during the Shang and Zhou periods that formed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bronze civilizations. While exploring the path of the earliest state formation, we could consider why Erlitou was chosen from the unveiling of the Bronze Age in China. Much attention had been paid to archaeological, chronological, geographic, and climatic information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ronze metal resource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Erlitou state needed more attention. Viewing the Erlitou culture as the earliest state form in China and thus exploring the path of formation of early states was a return to the original theme of archaeology.  相似文献   

16.
二里头,本是一个地处中原腹地洛阳平原的普通村庄的名字。和中国千千万万个村落名一样,它朴素得不能再朴素。但就在它的身后,在绿油油的麦田下,却隐藏着3000多年前华夏民族的一段辉煌的历史,直到50年前它进入了考古工作者的视野,才从此跻身于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古代都城的构造与里坊制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文献记载和考古学新资料对其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与演变同其它事物一样,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即夏──西汉的形成期;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过渡期;隋──唐的成熟期。研究古代都城的发展史,对于当今都城的设计与规划无疑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刘秋根 《史学月刊》2000,3(3):12-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正确估价了高利贷资本的保守性,谴责了高利贷资本对小生产方式的冲击和破坏。中国学术界受这一观点影响,对中国古代高利贷资本的历史作用多加否定。但是从中国古代经济运行及高利贷资本的实际情况看,它对小农再生产及工商业运行既有残酷的一面,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因为高利贷资本对手工业、商业、矿业等资本性经营放贷的增加,更是促进了封建社会后期商业资本规模的扩大和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王勇  朱雅琴 《人文地理》2020,35(6):76-84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高度聚合体,而空间作为功能的载体,是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关键一环。本文以周庄古镇为例,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切入,解析不同旅游发展阶段古镇空间演化的行动者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关键行动者意图、行动者网络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周庄古镇空间重构和演化。在观光旅游发展阶段,周庄镇政府为关键行动者,通过行政征召、专家带头征召等方式促成行动者网络的形成和发展,使古镇商业空间沿河街生长,文化体验空间呈团块状散布;在休闲度假转型阶段,市场力量开始发挥更大作用,行动者网络重新调整,进一步推动古镇商业空间网状渗透,文化体验空间条块衍生。本文认为古镇空间的实践建构应高度重视原住民这一行动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西递古村落私人空间转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村落具有双重性质,即具有一般农村社区的特征,同时也具有旅游社区的特性,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有限的村落空间成为游客与居民争先占有的场所。本文尝试以空间为观察视角,理解和认识古村落内部私人空间转化现象发生的作用机制,并引入社会交换理论来阐述和解释转化动机这一重要的转化前提。通过对西递案例的研究发现:私人空间转化动机包括微观层面上的经济利益、荣誉感和宏观层面上的集体决定、示范效应、共同价值观,并且(1)私人空间转化为游客空间并不是单向发生的过程;(2)当空间转化结果不如行为主体预期时,转化后的空间有可能重新变为纯粹的私人空间;(3)私人空间转化为景点能够延续的前提就在于空间所有者能够从这种转化中获取相对应的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