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熙皇帝玄烨,曾以祭祀祖陵为名,三次出巡东北,为抵御沙俄侵略,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沿途考察官吏,访询民间疾苦,奖励农垦,对开发东北边疆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常朝制度,康熙每日清晨开始在乾清门听各部院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以及与大学士、学士等一起磋商重要本章,共同处理国家大事,这是康熙与僚臣公开商讨、决断军政要务的表现。康熙运用这一形式所达到的效果十分显著,为有清一代高效率的处理政务开创了良好的传统作风,也是促成君主集权高度集中的有效措施。本文为作者根据康熙“起居注”册的记载,对康熙御门听政所作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毛晓沪 《收藏家》2012,(12):49-56
六.粉彩为什么在清代宫廷档案中没有"粉彩"一词?其实很简单,清朝人并没有将粉彩瓷作为单一品种从洋彩画珐琅中提炼出来。在他们看来,它只是画珐琅中的一员,就像铜胎画珐琅器至今也没有人叫它铜胎粉彩器一样。纵观清代釉上彩瓷器的演变历史,粉彩应当是画珐琅的衍生品,属画珐琅瓷器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毛晓沪 《收藏家》2012,(11):41-49
中国瓷器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大的技术革命。一是在南北朝时期,它由早期胎釉同源的制瓷工艺转变到胎釉分制工艺的新时代,为日后唐宋时期的蓬勃发展和官窑的出脱,奠定了坚实的工艺基础,被笔者称为陶瓷迎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相似文献   

5.
陶澍(1779——1839)是清嘉道年间著名良吏,为政近四十年间,治水救灾、整顿漕务、创办海运、改革盐政、肃清吏治、诸多业绩,政声斐然。其为中国近代社会改革之先躯,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然于其学术文章,研究者甚少。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说:“后之论者,不复重其学与文,乃为名位所掩耳!”其实,他“考论名物,辨析学术,每能详其本末,道其利害”,学识渊博,于经史考据、文章诗赋,乃致算术、音韵之学,无所不通。且著有《陶靖节集注》十卷、《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陶桓公年谱》四卷、《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诗钞》十卷、《江苏水利图说》二十一卷、《江苏水利全书》十二册、《海运图说》一卷等学术著作,还曾校勘《资江耆旧录》六十卷,一部《陶文毅公集》六十四卷、洋洋大观,足见其学识文采。虽一生忙于政务,公余之暇命笔所成,也可谓著述宏富了,称得上是一位有成就的学问家。本文就其学术试作评述,略补清代学术研究之阙遗,亦使先贤之才学得不掩于政绩。  相似文献   

6.
20 0 1年 1 2月 8日 ,由哈佛燕京学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哈佛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考古学与中国文明的再发现———纪念张光直教授学术研讨会”。在“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专题演讲中 ,有六位学者发言 ,他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此次以中文为工具的考古学讲座 ,吸引了大量听众 ,引起很大反响。为了能够让读者及时了解演讲的内容 ,征得作者同意 ,我们特编发这组文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组文稿 ,使学术界对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康熙三、四年间,在中国的北京发生了一场轰动全国、震惊西方世界的大案,这就是由杨光先发起、四大辅臣操纵审理、旨在排挤和驱逐以汤若望为首的传教士的案件。对此,前人已做过不少研究工作,但有一个重要缺陷,即对此案前后所形成的几种主要文献,未予以应有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
1661年,8岁的玄烨登上皇位,是为康熙。康熙元年(1662年),始铸康熙通宝钱,其铸行时间长,铸量大,钱局多,版别繁杂,特色明显。现试述于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顾实在学术研究的方法上注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读书治学中,取得了令人敬佩的学术成就。在具体的学术方法上运用上又强调文献学的基础功底。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试论洪业在索引学上的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志华 《文献》2003,3(1):232-243
在中国近现代索引史上,不可否认洪业是一个极其突出的人物.他1932年完成的<引得说>,是一部关于索引学的重要论著.而他亲自创办并长期担任主任一职的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则是我国最早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中国古典文献索引的学术机构.  相似文献   

11.
在兰州大学校园,一提起历史系赵俪生教授,人们无不充满由衷的钦敬。他满头银丝,一副山东人特有的伟岸身躯,那敏捷的思维和洪亮的声音,使你想不到他已有75岁高龄。他原名甡,以字行,曾用枕秋、冯夷等笔名,以寄陇居名其集。1934年考入学子们梦寐企羡的清华大学,一二九运动中是擎旗、抬棺的积极分子和左联与民先队的成员。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游击战争,任山西新四军政治保卫队连指导员和营教导员。30岁应聘为河南大学副教授,次年成为解放区华北大学最年轻的研究员之一。以后历任济南市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大学教授,1957年8月到兰州大学。几十年间,他经历坎坷,倍受磨难,却始终执着地追求光明与学术。他的译作、诗歌和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史学研究更硕果累累,已出版著作十余部,论文160余篇,在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思想文化史、史学理论和地方史等领域颇多建树,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2.
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庐同志学术纪念会。外庐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外庐同志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侯外庐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我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同志的《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发展的重要标志,郭沫若同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代表三十年代的理论成就。四十年代,外庐同志的著作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中有他特殊的地位。这篇文章中讲得很含蓄,但这种说法是经过长期考虑酝酿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对的,是要肯定外庐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  相似文献   

13.
殷虚甲骨文为世人所知的第四年,即本世纪初的1902年,亦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未及见到甲骨文便在江南因病辞世。他便是罗振玉和王国维极力推崇的“吴中丞”吴大澄。吴氏病逝之第二日,另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即降生于岭南,他就是深得王国维赞许的罗振玉的及门弟子,我的老师商承祚先生。 商先生字锡永,号契斋,是广东番(pan)禺人。他降生的家庭,与江南吴氏一样,也是数代书香之家。父衍鎏,字藻亭,为清朝最后一科(甲辰科,1904年)的探花,长于诗书画,有《商衍鎏诗书画集》、《清代科学考试述略》、《大平天国考  相似文献   

14.
金景芳,字晓村,1902年生于辽宁义县。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任教多年。1936年流亡关内。1940年就读于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主讲的四川乐山复性书院。1942年受聘于当时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文书组主任,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随东北大学迁返沈阳。1948年因解放战争,随东北大学暂迁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的献学家中,有一位令人扼腕叹息的学,那就是饶钦农先生。饶先生一生致力于献学,以研究献为生命,立志做一流献学家。可惜的是,直到去世前他的学术成果基本上没有出版。  相似文献   

16.
毛一波早年在四川从事革命活动,20世纪40年代赴台湾后参与了《台湾通志纲目》的修订,校订了《光绪台湾通志》,参与编纂了《高雄市志》,撰论集《方志新论》。他主张方志内容不限于史地,要更新观念,将方志学当作社会科学,使志书具有时代性;倡导创新方志体例,并将之修成有用科学之书。  相似文献   

17.
李新魁,字星桥,是当代著名的中年语言学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广东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社科联委员、广州国学研究社社长。 1935年10月,李新魁先生出生在广东省澄海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六岁开始在家乡念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又阅读了家中收藏的大量古书及当时的新式文学书籍,所以自小酷爱文学。十二岁时,他进入正规小学念五年级;1950年毕业后,考入澄海县第一中学。念初中三年级时,他开始写诗,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完全沉迷于文学的学习和创作之中。在高中期间,他负责编辑学校的黑板报《澄中日报》,经常在上面发表诗作,因而得了“诗人”的绰号。  相似文献   

18.
刘祁出身于金代号称"丛桂蟾窟"的文学世家,以能文名冠当时,在史学和哲学方面也多有建树.刘从益和刘祁、刘郁父子三人为后人留下了必传之作,与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文学界的地位则与宋代三苏相类,为保存古代文献,弘扬道学,振兴金元文风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阮元是历经清朝三代的官员,任官期间,政绩突出,为百姓谋福利。他不仅政绩优秀,而且还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阮元继承和总结了前期学者们的思想主张,并有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不得不说是清朝乃至古代学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秦文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文字训诂学家高亨先生,字晋生,吉林省双阳县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七月四日,高亨先生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从事过一般的家务和农事劳动,十岁才入乡间私塾就学。1918年(十八岁),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时,在一位地方名士张文澍先生的指导下,研读《说文解字》和诸子著作并“前四史”等,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23年,高先生离开家乡赴北京深造。先入弘达学院,再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诸大师的直接指导,不仅学力很快提高,大大拓宽了眼界,而且确立了“遵循朴学方法,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工具研读先秦诸子的遗著,从而抒录个人的心得”(《诸子新笺》“自序”)的治学道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