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的侵略扩张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也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英国本应与中国携手同力结成反日统一战线,制止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扩张;但英国却奉行了一条以牺牲中国,谋求把自身损害降到最低的对日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探求英国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推行对日绥靖政策的原因,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正确处理当今国际关系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艳萍 《沧桑》2011,(1):81+85-81,8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3.
黄凤志 《史学集刊》2000,2(2):59-63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称霸亚太地区,这与英国维护在华利益、维护华盛顿体系的政策产生了尖锐矛盾。为了对付日本的挑战,英国对日采取了绥靖与争斗相结合,以绥靖为主的对策,对华采取了援助与背弃交互使用的两面政策。  相似文献   

4.
对远东危机时期英国对日政策的若干评价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始、以1933年3月日本退出国联为终的远东危机时期,由于英国“是唯一在远东拥有较大利益的欧洲国家”,因而,它的对日政策对事件的演进和局势的变化有着重大影响。在史学界,关于这方面的论著和论文可谓是汗牛充栋,各种观点大都可分为肯定和否定两种。笔者拟就若干观点提出商榷。一英国对日政策是否是绥靖政策对于这一时期英国对日政策,在中国史学界,持否定观点者居多,认为:“英国的政策的实质是绥靖政策”,它“首先是在  相似文献   

5.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英国执行了纵容日本侵略的绥靖政策,后来终于自食了恶果。但追本溯源,英国的对日绥靖实际上早在九·一八事变时已经开始,而在两次事变之间英国甚至曾经企图与日本订立一个互不侵犯条约,并提出了  相似文献   

6.
绥靖政策是一种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以牺牲他国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绥靖政策的出台有深刻的社会政治、历史背景,它对当代国际政治外交留下深重的思考。英国是这一政策的主要推行国,本文就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陶樾同志在《世界历史》杂志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一文中,认为“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1937年5月底内维尔·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开始贯彻执行的”,绥靖政策的结束是在1939年3月31日,“即德军占领布拉格后的十六天,张伯伦突然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保证波兰的独立”这一天。对此,本人谈点与陶樾同志不同看法,以求赐教。 一 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张伯伦在1939年对波兰予以保护一事时指出:英国对德国“放任、安抚、绥靖的政策执行了五六年之久”。由此推断,他认为在张伯伦上台前的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逐步形成的绥靖政策是以英、法帝国主义为主角的。这种政策的产生和推行,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问题国内史学界已发表了不少论文。这里不再论述。然而,有这样一个问题:推行绥靖政策对英国来说,反映了它外交政策的连续性。因为在此之前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英国所奉行的是“均衡政策”。而对法国来讲,一方面,法、德是世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对战败的德国,一直采取强硬政策,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使之不能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一战后的英国从自身实力出发,利用外交手段周旋于各个国家之间,在欧洲实行"扶德抑法"的政策;在远东,以牺牲英日同盟和中国的利益来与美合作,并利用日本在远东地区制约美国;对苏俄,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进行反对,同时又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寻求与苏俄经贸合作。英国的这些政策在20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实力的衰落越来越明显,当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德国突飞猛进,实力超过英国,扩张的胃口日益增大时,英国不得不采取妥协,最终走上了绥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科学地分析太平洋战争前英美的远东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我国史学界对这一时期英国的对日政策研究不多。认真研究和探讨1937至1941年英国在中日战争中的对日政策,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绥靖政策的兴衰、实质和后果,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关系背景,也有助于我们看清大英帝国衰落的历史进程和太平洋战争的起因。本文不揣浅陋,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以求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西方国家对德绥靖政策是史学界曾经研究得较多的课题,但是国内绝大多数论著涉及的是英国的绥靖政策,而对法国只是在论述中一笔带过,往往把法国总理达拉第与英国首相张伯伦相提并论。然而,由于两国在当时欧洲的处境很不相同,作为政府首脑,达拉第和张伯伦在对德政策上的考虑也不尽一致,因此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从笔者  相似文献   

12.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进一步暴露了要同其它西方大国争霸和重新夺取殖民地的野心,越来越明显地成为同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主要对手。但是,在30年代中期以前,英国仍继续其在20年代推行的“扶德抑法”政策,企图通过制造法德之间的“均势”和对抗谋求自己对欧洲事务的支配权。30年代中期后,迫于德国威胁进一步增大的压力,英国不得不停止“扶德抑法”,开始拉着法国对德国实行有限度的绥靖政策,以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霸权地位。在欧洲战争爆发前夕,它又大搞祸水东引,企图利用苏德战争坐收渔人之利。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三十年代苏联的“集体安全”政策──兼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王哲本世纪三十年代,在亚、欧先后形成了两大战争策源地,面对德、日、意法西斯的战争祸水,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推行纵容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与英法等国的态度不同,苏联则推行"集体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后 ,英国终止了对意大利的制裁并力图恢复先前与意大利的友好关系。几经周折 ,英国先后与意大利签订了关于地中海西部维持原状的宣言和英意协定。英国的目的在于维持地中海局势的稳定并分化意大利与德国 ,但由于英国一味迁就意大利 ,反使意大利更加蔑视英国 ,英国对意绥靖政策终于破产。  相似文献   

15.
夏洪亮 《沧桑》2013,(3):49-51
20世纪30年代,法国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毁约扩张,没有采取强有力的反击措施,也没能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是采取一条妥协退让的绥靖政策,最后酿成1940年兵败德国的恶果。探讨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对于正确处理当今复杂而敏感的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夏洪亮 《沧桑》2009,(1):36-37
法、德两国是世仇,法国为确保自己在一战后所确立的优势地位,执行对德强硬政策。随着时势的发展,法国陷于自身的困境:财政困难,经济低迷;政局动荡,内阁更迭频繁;英国外交的掣制以及国内和平主义思想盛行。法国最终选择一条谋求同德和解、妥协的外交路线,尾随英国执行绥靖政策。其结果是害人又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对德绥靖的“韦尔斯计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美国对德绥靖政策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于“史汀生主义”的性质、30年代的孤立主义及“中立法”、美国与慕尼黑阴谋的关系、以及珍珠港事件的原因等方面。但事实上在1938年英、法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之前,美国也曾酝酿过对德绥靖方案,甚至由副国务卿萨姆纳·韦尔斯制定了具体的实施计划,只是由于各种原因,罗斯福最终放弃了这项计划。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末、40年代初澳大利亚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澳大利亚对日政策的演变是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对外政策变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就澳大利亚自本世纪初成立联邦政府以来到30年代中期的澳日关系发展作一简略概述,着重探讨澳大利亚对日政策演变的诸原因,并全面论述澳大利亚对日政策演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任灵兰 《世界历史》2006,(2):145-147
私有化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世界性的保守主义浪潮,并延续至今,几乎席卷整个世界。英国撒切尔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是这一浪潮的“领头羊”,其涉及范围广,成果显著,在发达国家中具有典型意义,被称为“西方私有化的最大试验场”。我国对英国私有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  相似文献   

20.
1937年,东亚烽烟再起,日本全面侵华。代表美英利益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再一次面临后起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战。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攻势,华盛顿体系的始作俑美国却反应平静,采取了对日绥靖的政策,希望以绥靖换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和平。然而绥靖换来的不是和平,相反使得日本得寸进尺,侵略气焰更加嚣张,将矛头直指东南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