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初期,印度尼西亚人民在民族英雄蒂博尼哥罗领导下,进行了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这次起义历时五年,给予荷兰殖民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近代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第一次高潮的序幕。一从十七世纪初年起,荷兰殖民者就开始对印度尼西亚进行侵略活动。成立于1602年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垄断贸易,侵占领土,烧杀抢劫,无恶不作。马克思曾经指出:“荷兰——它是十七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殖民地的历史,‘展示出一幅背信弃义、贿赂、残杀和卑鄙行为的绝妙图画’”。经过无数次的侵略战争和阴谋活动,到十八世纪中叶,印度尼西亚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是冷战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外交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尽管印度尼西亚建国初期曾有其总工会代表团赴华与中共高层接触,但正式向中国政府提出两国建交问题的却是印度尼西亚前宗主国荷兰。荷兰利用荷—印(尼)联盟主导者的身份,企图在保留与台湾当局外交关系以及不支持中国加入联合国的情况下,以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建交作为荷中建交的交换条件,并以此保持在华各类利益,但此举为中方所拒。荷兰不得已放弃对台湾当局的外交承认,由此台湾当局撤销驻印度尼西亚外交机构。在印度尼西亚方面,尽管美国施加了外交压力,但苏加诺总统仍采取了平衡外交政策,而中方也获得苏联对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的支持。在两国的努力下,中国与印度尼西亚于1950年4月13日建交。  相似文献   

3.
西斯沃诺·尤多·胡梭多著《新公民》(印度尼西亚华人问题)[SiswonoYudo Husodo,Warga Baru(KasusCina di Indonesia)],雅加达1985年版,163页,是一部具有特色的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新著。这部书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4.
10月初,我在海牙已得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雅加达一些华侨社团以及《新报》和《生活报》曾联名致电北京表示祝贺。我从这件事看出雅加达华侨两大集团之间的分界线正日益变得明显。他们之间的争执(至少是在报纸的文字上)将越来越激烈。圆桌会议使印度尼西亚人民争取独立的长期斗争胜利结束。同时也消除了荷兰人和印度尼西亚人之间的仇恨。我想,正式承认印度尼西亚为独立国家以及这两个民族重归于好,将使印度尼西亚人产生喜气洋洋的感情。但是当我回到家里,却发现周围一切都是老样子,并  相似文献   

5.
神游巴厘岛     
一辰 《旅游纵览》2009,(7):74-75
<正>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南部,西隔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邻,东与龙目岛相邻。巴厘岛(英文名Bali)——"诸神之岛"在印度尼西亚这个以17000多个岛屿环绕的皇冠上,巴厘岛无疑是最璀璨夺目的一颗珍珠。  相似文献   

6.
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问题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又十分敏感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印度尼西亚华人同化问题的起源、发展、存在的各种矛盾,以及印度尼西亚各界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和采取的各种方案。  相似文献   

7.
1989年初,几乎在同一个时间,印度尼西亚出版了两本介绍印度尼西亚华人大企业家林绍良先生事迹的书。第一本是《林绍良成功的事迹》〈Kisah Sukses Liem Sioe Liong),作者是埃迪·苏特里约诺(Eddy Soetriyono),由印多默迪亚(Indomedia)出版社出版。第二本是《林绍良,从福清走向世界》(Lim Sioe Liong,dari Futching ke Man canegara),作者是梭里·埃尔沙·希  相似文献   

8.
序言关于印度尼西亚企业的著作不多。甚至关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著作大部分也只是有关他们的政治活动而已,虽然他们在经济领域里的重要作用也经常被提及。目前,印度尼西亚认为经济建设是其主要目标,而且越  相似文献   

9.
荷兰和印度尼西亚两国史学家最近几年先后联合举行了两次史学讨论会。 第一次荷兰—印度尼西亚史学讨论会在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举行。会上宣读的论文包括:沙托诺·卡尔托迪尔佐的《殖民地社会的社会阶层》;斯胡特的(《变化之风:十九世纪第一个  相似文献   

10.
《江淮文史》2001,(4):F002-F002
董寅初,1915年出生于安徽合肥,印度尼西亚归侨。1938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去香港,参加《中报》的编辑工作。1938年旅居印度尼西亚达维亚(现雅加达),在《天声日报》工作。随后,创办《朝报》,任经理兼总编辑。1942年因从事抗日救亡活动被日军逮捕入狱,1945年日本投降后始获自由。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中国侨民与祖国关系的性质和华裔公民与祖籍国关系的性质区别及其转化过程作了具体分析,对正确理解当今印度尼西亚华人民族主义精神的性质、特点以及对民族融合问题提出四点看法:(一)华裔公民在维护自身文化传统的同时,应促进实现印度尼西亚民族融合和民族建设的进程;(二)华裔公民的利益与印度尼西亚国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华人社会不可能出现"重新中国化"问题;(三)印度尼西亚国内的华人问题和印度尼西亚与中国的国家关系问题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四)严格区分中国对待华侨与华人的政策。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华人的关系基于民族感情和文化传统,不要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划分华人社会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铜钱在印度尼西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宋庆龄在《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报告》(1956年9月26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七次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在巴厘岛上我们发现比别处较多的中国、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文化交流的事实。我们国内已不易看到的铜钱,在巴厘岛上家家都能找到,这种铜钱被停止流通还是不久的事情。现在人们把铜钱结成一串一串的吊起来作为宗教仪式上不可缺少的神器。在一家银器店里我们发现一串串铜钱中有开元年号的,有万历年号的,也有清朝各种年号的,可见中国,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文化关系的密切。”  相似文献   

13.
近百年来,孔子学说在印度尼西亚,特别在印尼华人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尊孔者甚至把孔子学说作为宗教的教义,创建了孔教。孔教还曾获得印尼政府的确认。孔子学说在印尼的历史,不仅与印尼华人的生活与斗争密不可分,而且也是中国、印尼两国文化交流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论文回顾了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1901—1930年是现代华校初创时期;1931—1966年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1967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走向衰落。认为华侨爱国精神高涨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华文教育的衰落不能简单归结为苏哈托推行反共政策和同化政策,而是印度尼西亚华侨转变为华裔公民的必然结果;三语学校的创立并不是华文学校的"复活",而是适应印度尼西亚社会需要而诞生的新型多语文教学机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不应混为一谈;华裔公民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理应拥有保留自己语言与文化传统的权利,同时也应努力摒弃中华文化优越论的狭隘心理。  相似文献   

15.
马来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比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和华人的关系和谐得多,其原因主要在于: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对华人的偏见不如印度尼西亚当地民族那么强烈;马来西亚的华人政策比较宽松;马来西亚拥有缓冲民族冲突的政治机制;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局势比印度尼西亚稳定。  相似文献   

16.
在欧洲殖民者来到东南亚以前,已有不少中国移民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群岛各地.这些中国移民长期与当地土著居民和睦相处,其中一些人还与土著居民通婚,并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  相似文献   

17.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形势下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自主讨论切身利益问题的国际会议。会议由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5国联合发起。到会的除发起国外,还有24个亚非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总理。会上各国发言的主流是要求和平友好、反对殖民主义。但也有些国家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不同社会制度等分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资讯     
印度洋海啸,世界遗产重伤日前,多个世界遗产和濒危世界遗产地在印度洋海啸中遭破坏。这些遗产地包括斯里兰卡的加耳古都(Galle)、马哈巴利普兰(Mahabalipuram) 神庙区、印度的柯那达太阳神庙(Sun Temple),以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的Ujong Kulon国家公园和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19.
华人马来语从19世纪末开始成了印度尼西亚华人社区成员之间通用的交际语。后来随着华人新闻和出版事业的发展壮大,它又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及其他种族的一支交际语。对于这支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印度尼西亚近代史上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一  相似文献   

20.
悲剧的轮廓     
时间是2004年12月26日,维尔在纽约国际机场的候机大厅等待哥哥和他新交的女朋友从印度尼西亚度假回来。然而他没有等到他们,当天,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上人山人海,人人神色哀凄。清晨8点,附近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