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姚远 《文物世界》2007,(4):67-68
晋祠翰香馆碑廊西壁嵌着一块大碑,高1.82米,宽1.04米,厚0.1米,是一首七言诗,行书,无题,落款为“太原傅山题”,有傅山与陈思贤的跋文,保存完好。碑题为作者据《霜红龛集》所加。碑文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林鹏 《文物世界》2007,(6):71-73
1983年在山西省寿阳县五峰山找到了傅山的草书碑一通,友人带回了拓片,一见之下令人惊叹不已。草书碑写的是一首诗,诗的内容专论草书艺术,而且这草书碑正是草书艺术的典范。《霜红龛集》卷七载有此诗,抄录于此:  相似文献   

3.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同时他还对佛教深有研究,他以佛学为媒介,结识了天泽和尚。傅山与白云寺住持天泽和尚交往密切,在天泽和尚圆寂后还撰写了《天泽润公碑》。本文论述天泽和尚与傅山的交往经历及傅山与佛学的历史渊源,并从中探索傅山书法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郭泰(128—169),字林宗,人称有道先生,山西介休人,东汉末年全国著名的太学生领袖。幼年丧父,出身寒微,曾求学于成皋屈伯彦门下,博通经史,善于谈论,才华出众,且有着高尚品德,广接寒士,奖进人才,从不计较门第和学历,还乐于帮助后进,奖训士类,以德行引导后学,使之成才。《后汉书·党锢列传》称:像这样“以德行引人”的名士,当时全国共有八人,谓之“八顾”,而郭泰位居“八顾”之首。东汉末年,面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一生游学州郡、鄙视富贵利禄、不求仕进的郭泰,作为名扬全国的太学生领袖,毅然同宦官集团展开了争锋相对的…  相似文献   

5.
<正>在莆田元妙观三清殿东厢庭院碑园内,有一方宋绍兴八年(1138)勒石的《祥应庙记》石碑(图一),是研究我国宋代对外交通贸易和地方史等的重要实物史料。该碑为灰砾岩质地,色墨黑。通高140、宽87厘米。碑额隶书,碑文楷书。全碑计34行,满行63字,全文计1876字,除13字磨损无存和16字略损外,余完好无缺,清晰可辨。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苻秦碑在宇内存者仅有两通,一是《魏故邓太尉祠碑》,系苻秦建元三年(公元367年)刻,一是《广武将军碑》,为荷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刻,两碑皆在陕西境内。这两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具有特色,在史料上也具有价值,以《邓太尉祠碑》史料价值更高,可补史籍缺误之处甚多。以前历史研究者虽曾涉及,如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及近人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都曾依据过此碑,但缺欠之处尚多,现在仅就碑文作一些考释。碑为隶书,正文共八行半,行十九字,  相似文献   

7.
《大元故周侯神道之碑》位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南6.5公里之南王乡南王村西约100米处,为定襄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碑为青石质,通高355厘米,宽122厘米,厚45厘米(图一)。碑首呈半圆形,高96厘米。碑首正面,边刻二龙戏珠,龙首向下,嘴闭合。碑额篆书“大元故周侯神道之碑”,三行九字(图二)。碑首背面,亦刻二龙,形如碑首正面,中心无刻字。碑身高259厘米,两边为抹棱,饰以云纹,左下边饰以龙纹,龙首模糊。碑座深埋地下,形制不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武荣碑》铭作了补充考证,对武荣以执金吾属官身份屯守玄武门、有违常制这一错位现象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傅史》,傅山撰,分为上、下及补遗三部分。其中,上收录32人,下收录19人,补遗收录43人,共95人。丁本《霜红龛集》仅收录上、下两部分,且只有评论,未收本传。补遗部分,则全部未收。本文据新版《傅山全书》撰写。新版《傅山全书》不仅将《傅史》包括《补遗》全部收录,而且还依据山西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傅山手稿进行了校勘和补充,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对《大历碑》中的郑王府谘议、碑所记148窟塑绘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敦煌书P.3608为《大历碑》的抄件,而非底稿。  相似文献   

11.
王丽敏  田韶品 《文物春秋》2009,(6):57-60,64
《唐恒岳故禅师影堂纪德之碑》发现于曲阳县城北20公里的原慧炬寺旧址,现移存曲阳北岳庙内,碑文记述了慧炬寺禅师影堂的创建始末,重点介绍了该寺创始人智力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建寺经过,碑阴所录与定瓷生产有关的官员捐助者则为唐代定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2.
《大唐故荆府长史孙府君之碑》,是配合310国道高等级公路建设工程进行文物钻探时发现的。1991年9月12日发掘出土,现藏孟津县文管会。该碑位于孟津县送庄乡西山头村西南约四百米处,早年仆倒,埋入地下0.6米深处。出土时碑首朝南,正面向上,附近未见底座。该碑为青灰色的石灰岩质,表面磨制光滑。碑身通高308、厚30、宽98.5—101厘米,碑下中部凸出一榫,高23、宽60、厚21厘米。碑首圆顶,高103、宽109厘米,上部和两侧雕刻有对称的二龙戏珠图案。龙首向下,张口衔碑,龙体缠绕盘曲于上。龙身鳞甲匀密,龙爪遒劲有力,于中心处托一球状圆珠。雕刻技术法采用高浮雕,刀法以圆刀  相似文献   

13.
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达瓦齐的武装叛乱,各地黉学皆刻石立碑以庆戡乱大捷,现存河南省镇平县黉学旧址的《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便是其中之一。此碑通高2.70米,宽0.94米,碑文计30行,满行88字,由乾隆皇帝亲自撰书,知县胡(钅荣)刊立。碑文叙述了康熙平定准噶尔上层反动贵族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武装叛乱的概况,也记载了乾隆二十年平定叛贼达瓦齐的史实。一、准噶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明代天顺四年《高唐州重修庙学记》碑进行了考证,碑文记载了时任知州赵玉主持修缮州文庙之事,"惟玆学校乃教之寓政之本、为治之首务也",反映了天顺改元革新之际政策的微妙变化。明初立国,最为重视农业和政教。太祖规定,"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官学成为了明代科举的必由之路。故而,明代官员对办官学特别重视。通过对碑文的研究,可探知明天顺时期政教政策的继承与转折,对研究明代官办庙学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高彪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经学家,在当时的知识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得到以蔡邕为代表的社会名流的认同.关于高彪的历史记载,较为系统的是范哗的<后汉书·文苑传>,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如范氏<后汉书>的其他传记、<东观汉记>以及诸家<后汉书>、类书等.这些记载固然保留了高彪若干生平事迹资料,但不清晰之处甚多,影响了我们对高彪一生的真实了解与客观评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比上述典籍更为原始、更为权威的材料.<汉令故外黄高君碑>①就是这样的材料之一,但它的作用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安阳市北四十里许之丰乐镇村(属安阳县)东,漳河南岸,有一高出地面的土台,这就是西门豹祠旧址。台上有石碑三通,是宋、明、清三代的重修西门豹祠碑记(图一、二)。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奴隶们的多次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到战国  相似文献   

17.
咸阳出土北周保定四年(564年)《魏故南秦刺史成君碑》,为存世不多的北周碑版增添了一例年代较早的历史物证,也为研讨西魏北周之间的史事与人物,特别是梳理南秦州刺史成氏家族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而其书法样式也足以见证当时长安地区的流行风尚。因为此碑在内容上的最大特点是为北魏南秦州刺史成君和他的两位胞弟、一位堂弟和一位侄子共同下葬而建立的家族墓碑,故本文的考证一是侧重于成君的家族与人物,以此见证族源为匈奴后裔的成氏一族乃是有功于北魏的上谷豪族;二是侧重于这些人物所参与的重大史事,譬如碑文所记中坚将军成尊和领兵"征梁、汉,与吴贼兰钦交阵"乃是南梁与西魏在汉中南郑的一次重要战事,适可与正史互为补证,并能见证当时战争的惨烈悲壮。此外,碑文有"内辩三乘,外明六史"之说,故关于"六史"的称谓在内涵上究竟是指文献还是指职官,也是文章注重分析的一个问题。当然,还值得留意的就是此碑的书法,楷书中尚未尽脱北魏笔致而又有受到北齐影响的隶书意趣,堪称北周碑版墓志书法中最为峻整者,并足以见证这样一种受南朝书风影响而在北周都城长安地区营造出来的书法时尚与主流样式。  相似文献   

18.
刘涛 《文物世界》2013,(6):49-50,63
在太原市永祚寺(即双塔寺)碑廊内保存有一通《近溪隐君家训》碑。此碑原本不是永祚寺之物,据道光《阳曲县志》所载:“城隍庙山门东墙,嵌近溪隐君家训石刻。高六尺,宽二尺,楷书字方二寸。”由此可见,此碑原为太原城隍庙所藏,后迁入永祚寺。  相似文献   

19.
包山楚简卜筮简"高丘"的地理位置可能在江汉流域北部的筑水流域,与((离骚>、<高唐赋>"高丘"同在江汉流域.<离骚>、<高唐赋>"高丘"是((山海经>"帝女神话"向"瑶姬神话"演变过程中缘于"江汉流域"地域背景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地域属性的神话元素,而包山楚简卜筮简"高丘"则是<离骚>、<高唐赋>"高丘"神话形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20.
诸多方志记载元大德五年涿州修建过庙学,且有李元礼撰文之碑,但梳理资料可知,大德五年涿州未修建过庙学,也没有李元礼撰文之碑,《涿州新建庙学记碑》的撰文人是李谦。清代诸方志沿袭了《日下旧闻》的错误记载,一直讹误至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