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经与图志,都是早期的地方志书,二虽书名各异,其形式和内容大体相同。是早期以图为主、为辅的一种志书。  相似文献   

2.
地方志书有述、记、志、传、图、表、录七体,以志体为主。“志”以编(篇)章节目的形式表达,各个编(篇)可称“分志”。分志是什么体裁呢?一种观点认为,分志属纪事本末体。有著作称:志书“各篇章采用纪事本末体。”有文章称:志书“每一个基本书写单元则以纪事本末体依时间顺序记述该类事物的发展过程,以此形成一部以静态标题和动态表述构成的资料性著述。  相似文献   

3.
谈入志插图     
谈入志插图杨谦东山插图是志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古今志书编者都十分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方志在由地记发展到以图为主的“图志”(图经)阶段时,图,一度成为志书的主体,文字记述处于从属地位。在图志演变成地方志之后,志文上升到主要位置上,但志图仍然没有...  相似文献   

4.
评价一本志书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体例的得失。因为体例是编纂志书的“纲”,是统一全书的准绳。用体例规范全书的原则和具体要求,从而提高其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是决定志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体例一词,方志界有多种解释,有曰“体例是志书组织和归纳材料的形式”,或曰“志书体例,就是志书独特的编纂形式”,并指出:它是由体裁、结构和章法三个要素所构成;还有解释为“是志书的体裁凡例”;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虽然还没有一个严格的科学定义,但不管怎么说志书体例含义的外延部分主要包括志书的体裁、结构、篇目与编写方法等要素。体例对于内容来说,是表达形式,如果内容发生了  相似文献   

5.
新志书的总体布局,可以说是以“序”开篇,以“述”接继,以“记”为经,以“志”为纬,以“传”为翼,“图”“表”随文,以“录”殿后,运用不同的体裁,将繁杂的材料进行规范化的编排。同样地具体到志书所运用的某一种体裁去组织材料时,也不能只是对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的材料进行简单堆砌,而应当也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去组织材料,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图文并茂是志书的一大特点,地方志中的“图”在志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与方志的传统特点和体例有密切的关系。我国最早的地方志是以图为主的,是先有图而后有志,《周礼》中就有“掌四方之志”、“掌天下之图”的记载。我国的地方志,作为一种独有的文体,从创立以来,就确立了图志结合的体例,是图文并茂之书。因此,一部志书的优劣与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者结合对志书中图的作用和价值,对《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志》(以下简称《州志》)图片的选用和编排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为赏析。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指出:“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包括述、记、志、图、表、录等,以志为主。”图、表和照片作为志书的体裁之一,在各级志书的编纂过程中已被诸多地使用,它与志书的文字是互相补充的关系。运用的好,则相得益彰,能起到节省篇幅,一目了然的特殊作用,是其他体裁所不能替代的。现就我个人在工作中对图、表、照在志书中的作用以及运用方法谈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志书一般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七种体裁,地图在"图"中非常重要,大多排在志书之首。从志书的历史渊源看,一些学者认为方志来源于图经。志书所记之事为一方地域时空之事物。可见作为体现一方地域情况的地图在志书中的重要性。但是,在首轮、第二轮志书中,存在着对志书地图不够重视,特别是地图标注方面问题较多,地方志工作者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对区域历史情况的反映是志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 ,方志一词在英译中有时被译为“District history”或“Annals of local history”即“区域史”、“区域历史的记录”。追究方志渊源 ,它是史籍发展过程中 ,融史、书、志、录、传、图、经等典籍特征 ,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史籍著作。故章学诚曾说 :“志属史体”,“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评价一部志书的成功与否 ,一则看其内容是否对区情有正确全面反映 ,而对区域历史的表述是其重要部分 ;二则看志书是否有特色 …  相似文献   

10.
图和表是地方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编志书不可缺少的两种体裁。它是将复杂有序的事物,用图形、表格等形式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目了然。有了图表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文字记述,而且可以佐证文字记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弥补文字之不足,形象直观地表现事物的各个细节。图和表在旧志中已被广泛应用。1985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在《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中也指出:“新地方志的体裁,一般应有记、传、志、图、表、录等。以专业志为志书的主体,图表可分别附在各类目之中。”并要求“图表尽量采用现代技术编制。”由此可见,图表的运用是地方志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方志界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史志体例的主要区别之一,是史书竖写,而志书横分竖写。这种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竖写”,是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记述:“横分”,则是对事物并列进行记述。或者说,“竖”指时间,“横”指空间。将“横分竖写”视为志书在体例上区别于史书的主要特征,导致将志书编写制肘于“横分到底”的巢臼,限制了志书体裁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改革;导致只重形式,认为只要是横分占绝对就体现了志体的基本特征,忽略志书与史书编写的根本区别,造成对志书性质把握不准,对志书资料的系统性、真实  相似文献   

12.
《辞海》对附录一词的解释是:“附印于图书正文后面的有关文章、文件、图表、索引、资料等,便于读者查考,或有助于读者理解正文。”“录”是方志体裁之一,志、传、记、图、表、录六体并用,以志为主,传、记、图、表、录为辅,各专其“职”,缺一不可。以“录”为名的志书大约始于魏晋时期,流传至今的有宋程大昌的《雍录》和高似孙的《剡录》。当时“录”与“志”在体裁和记述方法上区别不大,同属一类。“录”与“志”的字义相通,都有抄写、抄录之意。宋以后.“志”在志书中成为述事主体,而“录’居于附属地位,两者在志书中有了明…  相似文献   

13.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明确要求:“坚持志体”,“体裁运用得当,以志为主。”何谓“坚持志体”、“以志为主”?我的理解是,志者,记也;志体者,以文字记述为主的历史著述体裁也。亦即,编修地方志书要以文字记述为主,至于图、表、照、录等其他体裁或手法在志书中的运用,只是对文字记述起辅助、补充、丰富、说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东从东汉时期起就有零星的地方志书。隋唐时期开始有“图经”形式的志书出现.是广东志书的萌芽期。广东专修地方志书产生于宋代,进入发展期,“可考者有i01种”。元代广东志书“有14种”。明代,广东地方志进入成熟期,全省共修地方志224种。清代是广东修志的鼎盛期,全省修志达370多种。  相似文献   

15.
三、关于体裁和表现形式的扩大和应用问题 首轮修志,继承了历史上志书的七种体裁。即述、记、志、传、图、表、录。其中“录”实际上什么形式都有,包括文件、文章、诗词、专记、序文、碑文……等等。在两轮修志实践中.上述各种体裁,也有一些变化和发展。如“述”发展为总述、综述、概述三级和无题小序,“述”也不一定是一篇整体性很强的文章,可以由几个相对独立的专题所组成(如河南省《商丘地区志》)。  相似文献   

16.
对区志运用“述”的思考李德林新编志书所用体裁繁多,如述、记、志、传、图、表、录等。这是因为内容需用相适应的形式才能充分表述出来。本届修志已经出版的各类志书中毫无例外的都设置了"总述"或"概述",这足以说明"概述"在新编地方志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它是全...  相似文献   

17.
图是志书的体裁之一,在地方志漫长历史演进中,它始终与志相伴相随,使这“无言之史”真正发挥“彰显志文”的作用.在当前第二轮志书编修过程中,如何在图片入志上进行继承和创新,这对于提高志书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旧志囿于传统的纪、志、传、图、表、录等体裁,手法和形式又比较单调,导致内容记述有不够深入的地方。首届新志大胆尝用纪略体裁,并广泛运用,弥补了旧志的不足。续志与首届新志相比,又出现一种新体裁——特载,还有与之相近的专记,这两种体裁的出现均处在萌芽阶段,被方志界视为创新之举。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这一载一记在新志书中的运用没有纪略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9.
关于志书中的地图新疆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韩慧在修志工作中,人们对于志书中的地图一直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很多主编认为:多几张图,是锦上添花,少几张,也无伤大局。这种观念急待纠正。图作为志书的常用体裁之一,在志书中应该占有相当的比重,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满足某种...  相似文献   

20.
新编志书大事记的常见体裁大致可分为四种,即编年体、分类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编年与本末并列体。但是,近年来也有为数不少的新编志书,①在凡例中对于大事记的体裁却作了如下规定,“大事记以编年体为主,辅以记事本末体”,或“大事记为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相结合”。笔者以为,这种提法值得商榷。第一,上述提法似改作编年体为妥。上述提法大约来源于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教材《方志学引论》所持“编年结合本末体”说。这本于10年前出版的教材写道:“以编年为主,适当集中部分具有连续性的事件,即编年结合本末体。当前新编志书的大事记采用此种体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