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去壶口     
壶口去过多少次?我记不清了。但第一次去的情景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 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带我去壶口,坐的顺车,爸爸特意给我从家拿了个小板凳,我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死死抓住车厢挡板,翻滚的尘土从车后扑卷过来,整个人灰鼻子土眼。  相似文献   

2.
我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和革命生活(下)徐子佩我离开上海后,原拟直回北平,面向党组织汇报我去中央苏区未成的原因和经过。继想,时已到了春节前夕,同时,也为了解决我回北平后所需的费用问题,遂决定回商邱看看我的三伯父伯母。没料想,我坐上陇海路车不久,车上警察就前...  相似文献   

3.
陈三言 《旅游》2015,(2):20-23
之前并没有计划去滑雪,只是在屋子里呆久了,有一些憋闷,便想着出去,觉得在春天到来之前还是应该找个机会亲近一下雪,不然只能忍受北京的干燥。后来和朋友谈起走出家门去做一些什么,讨论后决定不如一起结伴去滑雪,便欣然前往!因为之前我从来没接触过这种运动,只是在电视节目或者图书中接触,那些矫健空灵的身影在浩瀚的雪野山谷间穿梭翻飞,的确让人羡慕。车临近军都山,远远就看到一条白色的雪道从山顶蜿蜒而下,像瀑布从天上倾流而下。朋友介绍这就是传说里北京数一数二的高级道。车到山脚,近40度的雪道陡峭弯急,让人倒抽一口凉气。风景也是不错,刚才还是荒山野岭,现在满眼银装素裹了,山顶上还有小建筑,应该是为去挑战高级道的  相似文献   

4.
去北京远郊旅游,从东直门长途汽车站有916路车开往怀柔,918路车开往平谷,长途汽车开往密云;从天桥长途汽车站有917路车开往房山;从德胜门有919路(经居庸关、八达岭)、920路(经德胜口)车开往延庆。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堵——怀念梁思成以及我们的学术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祖群 《文博》2007,(6):78-82
一、引子:社会学视角一瞥没有挤过300,就没法感受北京的堵!我北京的家在四环外3km的新发地,距离几个重要的公交中转站都比较远,最揪心的是去北边海淀或者东边朝阳得倒车去三环乘300次车。如去北边,则在玉泉营下,坐300去北三环,单程至少两个半小时,若堵车就得三四个小时以上。如去东边朝阳,则在草桥换乘300,单程至少两个小时,堵车的话就不止,最为严重的一次是从新发地出发去望京,我换乘813一次,换乘300两次(十里河300车是交接站),换乘512一次,最后花了5个小时才到望京。  相似文献   

6.
香山秋日     
李稚 《旅游》1999,(10)
于是,我就这么一个人,坐在石头上,脚下是清清的,浅浅的溪水,身上是暖暖的秋阳,头上是未红透的枫叶,再上去就是高远的蓝天,湛得不带一丝杂色。偶尔飘过的云也是纯白的。坐在水中间,什么也不想,闭着眼睛,不是累只是为了更安心地享受这下午三点的阳光。在北京那么多年却从来没有去过樱桃沟。那天下午,阳光很好.是一种暖哄哄的,叫人动也不想动的.却还是想出去遛遛的天气。我决定去樱桃沟,把自己放放风。路的两边都竖了许多块牌子,形状各异,却很有味道。上面是墨笔写的前人的诗句。从一诗家清景在新春”,到一停车坐爱枫林晚一…  相似文献   

7.
学术和命运有时也会搭上同一趟车。我能够在1993年到日本客座研究一年,就是车搭顺了吧。在此之前十年光阴,我执着地但又盲目地考据中国清代的百科全书,直到竹内实教授来北京开会,我呈上自己论文求教。他看后就对我说:“你的研究很有意思,日本没有人研究百科,我请你到日本来研究。”于是从小就印象深刻的日本,终于浮现到我的眼前。我是想体验百年前的中国人去日本时的过程,故而乘船冲浪。途经对马海峡时,我迎着风浪,站到船边,绝无闲度散步之感,倒是从恶心的晕族中幻想前辈们,他们到达风口浪尖时怎么熬过来的?第二天早晨,船从…  相似文献   

8.
台湾探亲     
难去的台湾去台湾探亲,可以说难上加难,为办理入台的手续,前后耗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虽为中国的领土,比去欧洲、美国的申请时间还长,手续还复杂。台湾当局为了限制大陆同胞去台湾,蓄意设置了种种审核手续,还要大陆司法部门的公证处出具公证。为协助台湾的庶母为我办理入境手续,我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大妹妹,专程到了台湾,好不容易才办好入境。从北京去台湾要绕道香港,我事先与在香港教书的小妹妹打了电话,请她趁星期休息陪同我一同去台湾。从香港到台湾,只要一个多小时,正当我思绪翻腾之际,空中小姐告诉旅客,飞机在下降。我从…  相似文献   

9.
《百年潮》1998,(5)
1997年10月中旬,我从武汉老家赶回来,迎接东瀛来的老友、日籍华人作家、企业家张宗植先生。张先生三十年代在清华大学就读,是韦君宜的同学。以前,他每次来京,都要去看他在清华时期的学妹韦君宜。这次他来,知道君宜在协和医院的病榻上,因时间紧来不及去看她,嘱我代他去探视。并将原寄存于我处刚刚交给他的一笔稿酬托我给君宜,聊供补充营养。10月26日上午,我去医院看望一年多未见面的韦君宜。她的女儿杨团也在身边。韦君宜刚从昏睡中醒来,她还是一年前那样子,虽说眼睛半睁半  相似文献   

10.
李楯 《炎黄春秋》2012,(4):58-59
清华大学,已历百年。有些话要说。被一些人称之为清华大学终身校长的梅贻琦,是我的五太姨夫——他的夫人韩咏华是我奶奶韩俊华的五妹。梅贻琦因在1949年前离开当时的北平去了美国,后又创办台湾清华大学,其间,还任过教育  相似文献   

11.
正初到中南海1961年,我准备去北京过年,当时我已经从部队转业到青岛工作。1月30日我收到七妈邓颖超的来信。她在信上说:"我们同意你来北京和我们一起过年。我们前几年也不在北京,我身体不好,以往都在南方。今年是在北京,所以同意你来。"第二天,我又收到七妈的一封信。  相似文献   

12.
黄邦和 《纵横》2009,(9):4-7
1949年9月中旬,我由武汉市人民政府介绍,代表《大刚报》到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等的采访。这是我在前半生新闻工作经历中,最难以忘怀、最值得纪念和最令我感奋的一次采访活动。当时,从武汉去北京参加采访的记者只有我一人。因此,我的任务非常艰巨,责任也非常重大。  相似文献   

13.
笑园     
《旅游》1994,(10)
在川流不息的北京二环路上,有一辆小汽车追尾撞到了前面的汽车上。前面汽车的司机下车后,看到自己豪华的凌志车尾已被撞得惨不忍睹,就对撞他车的司机说:“你会开车吗?”那个司机回答:“车我倒是会开的。”“哪你怎么把我的车撞了?”“我就是不大会停车。”  相似文献   

14.
夜宿黄草梁     
黄草梁,位于北京门头沟区北部西山群峰之巅,海拔1700多米,上面有高山草甸和人称“七座楼”的一段明长城及敌台。我和老弟这次双休日旅行就是冲它去的。周六一早。在门头沟长途汽车站门口跟一位开私车的司机侃好了去榆树湾的价(出租汽车公司没人愿上那儿去),上车出发。我们的计划是:先乘车从沿河城龙门沟抵达距黄草梁最近的这个小村榆树湾,再从那儿开始上山奔黄草梁。9点半,车到龙门口,进龙门沟。这是一个峡谷,两边高耸着比二十多层塔楼还高的陡峭石壁,中间一条夹道满地乱石杂草。从谷口到榆树湾的12公里,地图上虽标着道路,实…  相似文献   

15.
1956年7月底,我在复旦大学新闻系读完三年级,刚从山东《大众日报》社实习三个月回到学校。复旦党委组织部的一位同志到宿舍找我,要我马上带简单行装上北京。这位同志没有跟我讲到北京去干什么,只告诉我车子已在宿舍门口等我,要我立即出发。在车上组织部的同志才简要告诉我说,党中央急需印尼语翻译人员参加即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1月6日,我到清华大学东区看望了分别57年的小学同班同学陈书祥。1951年到1957年,我们在清华附小同学6年。毕业后,我考取了北京101中学,他被保送上了清华附中。1963年高中毕业后,他留校当教师,我则考上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由于各种原因,这么多年来我们彼此打听着对方的消息,却始终没有见过面。这次见面,我们都非常高兴,谈了许久。尽管出身不同,我们在小学时关系却很好。成  相似文献   

17.
水城镇远     
张孟 《旅游》2003,(2):44-45
去上海的火车经过这里时都是清晨,从车窗望出去,一座明媚的小城刚刚从梦中醒来,宁静、清秀,楚楚动人,尤其那水,碧绿碧绿的,小城一半浮在水面,一半浸在水里……车不停,一个长长的隧洞如一道深沉的黑幕.小城从眼前一下子消逝了。我数次从它的身边经过,却始终弄不确切它的名字.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03,(7)
张泽石何许人?我的清华大学同学。不过他是一九四六年入学的,我一九四八年入学时,他已回四川准备打游击去了,所以我们在学校里无缘结识,至今也不曾谋面。前一阵闹SARS,我收到张的一封信,大概是从同学录上查到我的通信地址的吧,说他写了一  相似文献   

19.
陈钧 《神州》2012,(7):36-38
在56年前的1956年春,我正在四川遂宁军分区司令部任参谋。一天,司令员叫我去他的办公室,当面交代:"你去潼南双江镇,把一个叫赵宗楷的人接出来,然后买上去北京的火车票(最好是卧铺),把他送到北京去。"司令员接着说:"这个赵宗楷,是首任中共四川  相似文献   

20.
漫步日内瓦     
孙大姐和她的丈夫老李是光明日报驻日内瓦记者。听说我来了瑞士,便几次打来电话请我到日内瓦玩。我们相约周末九点钟在日内瓦火车站碰头。从我的住地洛桑到日内瓦只需半个钟头的火车;但因为我是第一次去日内瓦,人生地不熟,便早早来到了车站。车站上冷清清的,大概刚走了一趟车。我徘徊了一会儿,找了一张长椅坐下,取出刚买的报纸,翻阅起来。“小姐,这里没人坐吧?”我抬头一看,前面站着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我赶紧挪动一下身子:“没人,你坐吧!”“谢谢!”小伙子是个乐于言谈的人,坐下不一会儿,便耐不住沉默了:“你是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