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拨头”考     
“拨头”是与“兰陵王”“踏谣娘”同类的唐代歌舞戏,但“拨头”究竟是一种曲目,还是一种表演形式,一直存疑。本文联系日本唐乐中的“拔头(ba tou)”舞以及日本法隆寺“拔头”假面实物资料加以考察,确认“拨头”是以拨头甩发为主要特徵的龟兹乐舞表演形式的类名。并辨析了《通典》和《乐府杂录》二书记载的差异及其原因,认为此戏能在玄宗千秋节上演,可能与开元年间关注猛兽的对策有关。  相似文献   

2.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动作是戏剧的根基。在戏剧作品中,占中心地位的是演员的表演。演员的表演是以“动作”为表现手段的,人们常常称演员为“动作的大师”,“动作”是表演艺术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藏区,民间广泛流传着一种古老而深受喜爱的曲艺演唱,藏族称“折嘎”,意为戴白须面具的和善老人、喜庆之时的吉祥颂词者。从巫师表演到藏族曲艺这种曲艺形式类似汉族的“数来宝”,藏族取名折嘎,主要依据艺人表演的形式和内容,特别是手捧白米为主的五谷等道具为基础。据传这种表演形式起源于古代藏族氏族部落,是本教“法拉”巫师的一种祀神娱人的表演,后来与内地街头民间艺人杂耍相结合,并经藏戏创始人汤东杰布的改编和历代藏族民间艺人的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今天这种独具风格和特色的藏族曲艺。这种说法是否有据,有待考查,但…  相似文献   

4.
《文史月刊》2011,(8):2-F0002
朝鲜族民间舞蹈之一“农乐舞”俗称“农乐”,通常在农事劳动和喜庆节日里表演,是一种融音乐、舞蹈、演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艺术它产生于朝鲜三国时期,流传于吉林、黑龙江、辽宁等朝鲜族聚居区,深受朝鲜族农民喜爱,,农乐舞根植于朝鲜族大众之中,很早以前,朝鲜族聚居的地方就有了自己的农乐舞表演,解放前后,村村都有自发组织的农乐舞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民间艺人的存在,农乐舞才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最终成为朝鲜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和象征。  相似文献   

5.
“大公报号”滑翔机是中国第一架滑翔机。当抗战刚进入第三个年头,1939年10月20日,在祖国的大西南的成都,“大公报号”滑翔机首次正式飞上天!这一天,在成都隆重地举行了“大公报号”滑翔机献机仪式暨飞行表演。出席大会的有戴季陶、陈立夫等。陈立夫在大会上讲了话,他高度赞扬了《大公报》对中国航空事业所作的贡献。驾机表演的是中国滑翔第一人,时任滑翔训练班主任韦超。时隔不到一个月,即11月18日,“大公报号”滑翔机运抵陪都重庆,在珊瑚坝机场举行飞行表演。那天,山城重庆,“万里晴空,薄有雾气”。“山城的每一…  相似文献   

6.
《沧桑》1994,(3)
“耍孩儿”,又名“咳咳腔”,是流行于晋北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它由金元时期的曲牌《般涉调·耍孩儿》演变而成,曲调高亢,唱腔不分行当,一律用后嗓子发音,表演形式灵活多样,是深受北方农民喜爱的一种曲目。 关于“耍孩儿”的来历,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  相似文献   

7.
“说、学、逗、唱”是相声中经常提到的术语,代指相声演员的四种基本艺术手段。 说:最基本的一种表演技巧,貌似平常,实则繁难。  相似文献   

8.
“吉达吉姆”歌舞流传西藏后藏部分地区,因为它只能在受灾时演出,所以也被称为“抗灾歌舞”。后藏地区天气变化无常,常有雹灾发生,农民一年的辛勤劳作在一瞬间化为乌有,为了生存灾民们只好结伴走乡串村,表演“吉达”歌舞,讨得食物,以度灾荒之年。“吉达”歌舞形式不同于西藏民间任何歌舞,完全是出于一种谋生的实用目的。歌舞内容围绕土地与人的关系,赞美土地给人带来的幸福与祥和,种  相似文献   

9.
蒋氏在大陆的最后一场表演。“中国一人,天下一统,舍我其谁?”封建王朝的阴魂,很难散啊!  相似文献   

10.
巴郎鼓舞流行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的藏巴哇、洮砚、柏林三个乡,是一种融说、唱、跳为一体的藏族民间古老的歌舞形式。当地藏族称巴郎鼓舞为“沙目”,其表演的场地称“沙目”场,它具有既祭祀又娱乐的双重内容。 巴郎鼓舞只在春节期间进行,平时不作专门训  相似文献   

11.
在甘肃陇东,有“雇事”这样一个职业群体。陇东人口把戢嫁娶、老人过寿等红白喜事的庆典活动,统称为“过事”。“过事”有一个自古相传、必不可少的环节和习俗,就是必须雇请民间艺人前来奏乐表演,称之为“雇事”,故把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称为“雇事人”。  相似文献   

12.
所谓“恰堪塔旭”即耍技滑绳,简称恰堪。表演这种传统杂技时,因表演者利用一根毛绳爬上十几米高的木杆上,边歌唱边表演雄鹰等各种鸟兽飞舞盘旋的惊险动作之后,顺着毛绳滑地而得此名称。它是一种古老的民间杂技艺术逐渐演变成为仪式性杂技艺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恰堪”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之它的动作难度系数较大,渐渐地名行实亡,但是  相似文献   

13.
谢卓潇 《神州》2014,(9):29-30
真实性是吸引游客民俗旅游的唯一动因么?民俗旅游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活动?游客为什么选择这种活动?本文通过引入“游客凝视”和“发明传统”两个概念,阐释民俗旅游活动游客与当地人的互动,描绘和解构民俗旅游的表征及背后的文化意义。笔者认为,我认为在“凝视”的角度上,“发明传统”对于活动主体有多重意义:它是游客与旅游地“合作”表演,在凝视与被凝视之间,一些民族文化(形象、符号)得以传播。它也是一种当地人的集体行动,能标示和强化自我的身份。  相似文献   

14.
京剧花旦表演在京剧整体艺术中有着启承转合作用,花旦演员在完成“发展”与“和谐”的进程中必须强健“筋骨”和“肉”,这就是“戏”和“曲”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列夫·雅辛,前苏联国家队的守门员,作为守门员获得“欧洲足球先生”荣誉的唯此一人。他被球王贝利称为“足球场上最难以逾越的墙壁”。在冷战时期,雅辛在足球场上的表演冲破了铁幕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争取观众,我国的综艺节目也不可避免的向娱乐化靠拢,这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开始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各种“表演元素”,来形成自己的鲜明风格。然而,节目主持的表演化,在我国一直存在争议;在综艺节目产业发达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地区早已成了趋势,它顺应了节目娱乐化的发展要求,培养了一大批主持风格鲜明的主持人。本文主要讨论“表演元素”对主持人主持节目的意义,避免运用“表演元素”的误区,从而提高自己的主持能力,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质疑传统的院本为“行院之本”说,继而提出院本出自“院体”的观点。“院体”乃是宋代伶人对其表演范式出自皇家教坊的标榜,其得名源自唐翰林院“院体”,是宋人趋时逐尚、夸饰“官样”的产物。“院体”的表演形态与宋杂剧完全相同,区别在于“院体”是宋杂剧的宫廷演出范式。“院本”实际上就是“院体”,“本”即“体(体)”的简省,将常用字的偏旁笔画简化,乃伶人通例。金人未沿用南宋的“官本”而直承北宋的“院体”,说明金院本的来源要早于官本,它直接继承的是北宋杂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瞩目的人民军队。 南京紫金山麓,驻扎着享誉中外的“临汾旅”。战争年代,他们是徐向前元帅指挥下的英雄劲旅。今天,当邓小平有力的巨手推开中华国门之时,这支英雄部队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成为今日中国陆军的“窗口”,肩负起特殊的使命。 “让我们走向世界,让世界看清我们”。官兵们用中国军人震撼大地的前进脚步和威武英姿,成功地为8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首脑、军事代表团作了200多场次军事表演,荣获各种外国勋章800多枚。他们在不是战场却酷似战场的迎外表演场上,填写着一份份出色答卷。 美国五角大楼陆军部的约翰斯少…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卷第二十二)载有这样一件事:上官桀在做未央厩令时,一次皇帝身体不适,等到病愈后察看马匹,发现马大多数瘦了。皇帝大怒,要惩办上官桀。上官桀声音硬咽地对皇帝说:“我听说是上身体欠安,日夜担心,心意实在没有用到马上。”话没说完,已摘下数行眼泪。如此一番拙劣的表演,竟使皇帝转怒为喜,认为上官桀是真心爱护自己,从而更加亲近他,很快便任命他为待中,不久又将他升为太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用“意不在马”的表白和声泪俱下的表演来拍马媚上者,可能只有上官桀一人。而类似于此的拍马屁、抬轿子、吹喇叭,却绵…  相似文献   

20.
“抗战戏剧”,顾名思义,就是以抗日战争的题材用戏剧的形式去演出、去表演。那么,“戏剧抗战”又是什么呢?有人说“戏剧抗战”是“抗战戏剧”的变种,也有人说“抗战戏剧”和“戏剧抗战”是同胞孪生姊妹。其实无论“戏剧抗战”还是“抗战戏剧”,都是名词的展现。但它们却有着相互依赖又相互拆斥的关系。笔者试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供广大同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