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碧虹 《收藏家》2011,(2):47-52
浙江嘉兴博物馆与海宁博物馆藏有王国维为沈曾植70寿辰而作的三件文献。分别为"王国维行楷《海日楼歌》诗稿轴"、"王国维行楷致沈曾植信札"以及"孙德谦书《王国维〈沈乙尚书七十寿序〉》中堂"。这三件墨迹在研究沈曾植的历史地位、王国维与沈曾植的关系以及王国维的书法艺术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为友朋致沈曾植的手札,其中有一通缪荃孙致沈曾植的手札。缪荃孙和沈曾植二人均系晚清著名学者,往来甚密。本文拟就手札的内容、涉及的人物以及缪荃孙与沈曾植的学术和交往等作考释和解读,发为余墨,亦祈为缪氏和沈氏之研究资料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3.
葛金根 《收藏家》2013,(11):35-43
书信作为交流的主要媒介,在旧时交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探讨学问、传递信息等最普遍的方式。寐叟哲嗣慈护先生捐赠给嘉兴博物馆的沈曾植遗物中,不少为友朋致沈曾植的信札。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别号甚多,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中进士,历官刑部主事、江西按察使、安徽提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宣统二年(1910年)乞休归里。辛亥革命后,以遗老隐栖上海。其学问精博,识见雄伟,为世所共仰。  相似文献   

4.
葛金根 《收藏家》2013,(3):11-18
嘉兴博物馆藏有王国维致沈曾植的一通信札,为沈曾植之子沈慈护(1898—1963年,名颎)于1959年捐赠。该信札共四页,"小蓬莱阁"红印宣笺,纵23.7、横16.1厘米。按顺序二页缀合,用硬白纸托裱成二册页,册页纵28.5、横18.5厘米。首页前钤"沈颎之印"、"慈护长寿"二白文方印,后页末钤"静俭斋藏"白文方印,证为沈慈护所收藏。信札全文按原件释录如下:乙乡先生大人尊鉴:里闬相望,不及百里;向往之切,又逾十年。而踪迹睽违,未得一奉几杖。其为企仰,何可胜言。每从蕴公处得读书疏并及诗翰,读"道穷诗亦尽,愿在世无绝"之句,始知圣贤、仙佛去人不远。  相似文献   

5.
王宇  房学惠 《文献》2001,(1):221-237
旅顺博物馆藏有一批近代重要学人的信札,已陆续在<文献>杂志刊发了王国维、劳乃宣的部分书信,今将柯劭忞致罗振玉信札23通整理刊布.  相似文献   

6.
房学惠  王宇 《文献》2002,(2):242-257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宝熙致罗振玉信札十七通,前十五通分别写于1912年、1928年和1936年,那时罗振玉居住在日本、天津和旅顺.后两通未考得书写时间,现一并刊布,以求教于高明.  相似文献   

7.
葛金根 《收藏家》2010,(9):46-52
嘉兴博物馆藏《寐叟赤椟册》,乃20世纪60年代干嘉兴古旧书店所得。该册内收六通信札,托裱折迭成册,册页纵33.2厘米、横22厘米,用硬纸板包花缎夹护,题签“寐叟赤椟”,署“樊粼壬寅夏日”。寐叟即沈曾植(1850—1922年),字子培,号乙鑫,  相似文献   

8.
韩行方  房学惠 《文献》1999,(4):265-280
这里刊布的是旅顺博物馆所藏劳乃宣致罗振玉的信札计16通.这些信札写于1914-1919年间.从中可以看出清朝遗老们在辛亥革命之后的失落心态以及他们从事复辟活动的若干细节.  相似文献   

9.
伯希和于1909年访问北京期间,向京师一批学者展示其随身携带的部分敦煌文献,北京学界随后公宴伯希和,达成今后影印、刊布法藏敦煌文献的口头协议。日本人田中庆太郎在1909年11月发表的《敦煌石室中的典籍》一文中,记录这次公宴时间为1909年9月4日。数十年来中外论著多采用此日期,但该日期明显有悖于其他相关史实。恽毓鼎在1909年10月4日日记中记录了公宴之事,为确定公宴日期提供了另一个选择,但仍属于孤证。2012年12月刊布的宣统元年八月廿二日(1909年10月5日)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再次将公宴时间锁定在1909年10月4日,并提供了更多的相关信息,从而最终解决了公宴时间问题。本文对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讨论了北京学界公宴伯希和的前因后果,论证了公宴伯希和日期为1909年10月4日的正确性,揭示了这封恽毓鼎致沈曾植信在伯希和1909年北京之行研究中所具有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故宫博物院藏有李鸿章致翁同龢信札5通,翁同龢致李鸿章信札1通。通信时间从同治十一年至光绪二十一年,内容主要涉及李、翁二人的人情往来,较少涉及公事。这些信札为研究李、翁二人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1.
段炼 《钱币博览》2000,(2):12-13
最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名人信札,其中有一封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亲笔信,附有实寄信封。信函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如果把中国近代的学术大师大致排个队的话,王国维和沈曾植无疑是可以列入前十名甚至是前五名的。有意思的是,他们之间的渊源颇深,两人的家乡-在嘉兴-在海宁,相隔不过五十里。两人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相近的学术思想并且互相推崇。而在当时,也有学者把王国维和沈曾植相提并论的,如陈寅恪在长诗《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中云:“当世通人数旧游,外穷瀛渤内神州。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刘墉、周永年、吴大潋、叶昌炽的四通未刊信札原件。刘墉致刘墫的信是了解清代科举制度的第一手资料;周永致李宪暠的信是周存世信札五通之一;吴大潋致祁世长的信对了解当时清流派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很在帮助;叶昌炽致刘永诗的信记录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21,(4)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藏鸣野山房抄本《章氏遗书》三十四册,是沈复粲从章学诚长子章贻选处借抄而成。该本递经平步青、章善庆、章寿康、吴申甫、周莱仙、萧穆、沈曾植、陈群等收藏、传抄或筹划刊刻。在流经沈曾植海日楼时,被嘉业堂主人刘承幹借刊而成嘉业堂本《章氏遗书》。通过对嘉业堂本《章氏遗书例言》和王秉恩《校记》的考察,在比较嘉业堂本与原抄本文本异同的基础上,可证明鸣野山房抄本即嘉业堂本之底本来源。  相似文献   

15.
卢坡  江小角 《文献》2023,(1):169-184+2
姚鼐部分手稿流传于亲友弟子间,因手稿的书法与学术价值而被珍藏。陈用光颇为留意姚鼐信札的收藏,装潢成十册,并邀法式善、英和、王芑孙、鲍桂星等人题识;姚鼐次子姚师古将姚鼐家书汇编为二册,乞管同题识,邓廷桢等二十七人观览记名,倪道杰作跋述其购此手稿且拟付诸景印;此外,另有零散姚鼐手稿为马其昶、沈曾植、姚豫等收藏,吴汝纶、范当世、姚永概等人为之赋诗题跋。如上题识虽多为附骥之作,但因载有姚鼐古文及书法等方面的评论,为姚鼐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亦为探究桐城派传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名人信札,其中有一封丁福保致叶恭绰的亲笔信函,附有实寄信封(图1)。信札长300、宽205毫米,原文如下(图2):誉虎先生鉴敬启者:吾国古泉以悠久之历史、精美之制作,冠绝欧亚古今。彼日本通都大邑咸组集团,相互研求,不厌其...  相似文献   

17.
孙冰 《清史研究》2007,(3):105-114
海峡文艺出版社《林则徐全集》于2002年出版了,这本书以十册的巨幅收入了林则徐的奏稿、文集、诗词、信札、日记、译稿等文字,可以说是林则徐研究的一个宝库,已成了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中仅信札就收录了一千余封,足见编者功力之深、收录之勤。不过,煌煌巨著中,难免有疏漏之处,仅就致“望云庐”等六通,未注收信人姓名三通,致怡良一通等十通信札,略陈管见,或有千虑之一得。一该书中收录林则徐致“望云庐”的信6封,但是关于“望云庐”的真实身份,编者仅注云,“考其人在内阁或军机处任职,职位不高,升迁亦缓”,而未深入考究。其实排比这…  相似文献   

18.
张謇不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也是一位有较高艺术素养的文学家。据《张謇日记》和《啬翁自订年谱》,他曾与当时几十位文学家有过交往,兹选择其中与张謇关系最密切的范当世、朱铭盘、张裕钊、沈曾植、陈三立、郑孝胥、翁同龢7人,谈谈他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刘墉、周永年、吴大澂、叶昌炽的四通未刊信札原件踯铝鯄柕男攀橇私馇宕凭僦?度的第一手资料;周永致李宪暠的信是周存世信札五通之一;吴大澂致祁世长的信对了解当时清流派人物的处境和心态很在帮助;叶昌炽致刘永诗的信记录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一些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7,(11)
<正>国家博物馆收藏有《名人书札》稿本一册,线装,正文由信札原件粘贴装订而成,系上世纪50年代原中国革命博物馆购自西单商场艺美部。封面题签"名人书札第一册",下钤"韩凌云章"白文方印。内有吴大澂、张之洞、陈宝箴、冯光遹、翁同龢等人致盛宣怀信十数通(含盛宣怀去世后孙宝琦写给其家人信一通),信末未署年代,部分署日期。其中吴大澂致盛宣怀四通信札时间为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