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黄宾虹《山水图》,因保存不善,画心已残损,纸质断裂,并有磨损污渍,致使整个画面受损。经过除尘、清洗、揭托、全色、砑装等一系列精心修复,使这幅佳作恢复了原貌。  相似文献   

2.
书画     
装裱也称"装潢"、"装池"、"裱背",我国特有的一种保护书画、碑帖的技术。方法是先用纸托裱在书画等的背后,再用绫、绢、纸镶边,然后安装轴杆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为卷、轴和册页。经过装裱的书画、碑帖,牢固,美观,便于收藏和观赏。明代周嘉冑著《装潢志》,清代周二学著《一角篇》,是系统论述装裱的专门著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加工纸的发展历程,并详细综述了传统加工纸的加工工艺,包括传统染色、涂布、施胶、涂蜡、捶打、砑光、洒金银、刷云母、描金银、砑花纹等工艺。  相似文献   

4.
书画装裱又叫装褫、装潢、装背、装池、装背裱轴等,即今天习惯叫"裱画"。裱画历史源远流长,从文字记载可以追游到距今至少有一千五百年以上。当今不少裱画人员,颇有脱离我国具有优良传统的裱画技艺。如不引起足够重视和尽快加以纠正,有可能会影响到书画的自身蕴含的文化品质和中国装裱技术在国内的承传及在海外的良好信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对书画装裱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博》2017,(6)
笔者运用X射线荧光仪、显微镜微痕分析等方法,对武则天金简工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武则天金简主要采用加热经验锤揲、"一"字形錾攒刻和砑光技术制作而成。根据其工艺判断,武则天金简为"官作",且工艺受到宗教、用途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6.
由中日装裱的比较想到中国装裱的出路于书大书画装裱,是我国古代书画艺术家和裱画师傅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创造出的一种保护书画、装饰书画的方法。装裱的历史相当悠久,据史料记载,它起始于东晋,至南朝刘宋时,始有装裱名手专事其职,为皇室裱褙。一千多年来,装...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21,(5)
正书画装潢技艺简称装池、装裱、裱画,是一项对纸、绢质地的书法、绘画进行加固、装饰,以及对古旧书画进行去污、修复的手工技艺。我们从古语中的"三分画、七分裱"便能看出古人对装潢的重视程度。通过装潢技艺,不仅能使书画作品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提升观赏价值,部分古旧书画经过装潢,更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与收藏,更适宜于鉴藏研究活动的开展。可见,传统装潢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项技艺的传承也是前人对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8.
谈宋代书画装裱的形式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本明 《南方文物》2001,(1):117-119
中国书画装裱的历史源远流长。《新唐书·三宗渚子传》记载:“初,隋亡,禁内图书湮 放,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长安初,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潢治,在古代 即称装裱,还有装潢、装治、裱背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自晋代之前,装背不 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可见在晋代以前,书画装裱都不够好,直到南朝宋代的范晔, 开始能把书画装裱得比较得体。范晔在书画装裱史上第一个被载入史册,当然,他并不是古 代最先对书画进行装裱者。魏晋时期法书收藏很多,对于当时的装裱,南朝梁代中书侍郎虞 和《论书表》曾有…  相似文献   

9.
周密 《神州》2007,(11)
浦江素有"书画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而今又锦上添花,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之乡"。在县城内出了众多的书画大家,在全国堪称一奇,被世人誉为"书画家的摇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画主要是采用绢或宣纸做成。其材料质地纤薄、特性柔软、历时较久、易于破碎,古代为了利于保存,便于观赏,从加固的实用需要出发,多用麻纸、布帛等材料在书画背面裱褙数层为装裱,称之为"裱褙"。而后逐渐加以美化,四周镶嵌薄型的绫、绢等丝织品为边框,在背面裱一层或数层纸,并加上必要的装饰,使原件更为牢固,而且便于舒展、悬挂,以适应人们观赏的要求。所以说装裱是伴随着书画传统艺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书画装裱工艺。装  相似文献   

11.
装裱书画,是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一门特殊艺术。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字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而浆糊的制作是最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全色是古旧书画修复中的重要工序,包括命纸的配备,色彩的调配两大部分,并需要在揭画、工具选择等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四面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3月31日,首次以书画形式解读"北京人"的展览——"文明之光·圆梦‘北京人'"周口店遗址主题书画展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展。此次展览由房山区文化委员会和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办公室主办,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与北京人书画研究院共同承办,在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根据作品形式,此次展览分为"文明之光"(书法作品)和"穿越远古"(绘画作品)两个单元,共展出60幅书法作品和40幅绘画作品。这些书法作品当中,涵盖了篆、隶、草、行、楷等书体,有结合周口店遗址深厚文化内涵创作的原创诗词,也有主题突出、对仗工整的诗句。周口店遗址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北京人"的故乡,在这片土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书画的“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书画作品由于保护不善受到自然或人为损害,就需对受损严重的书画作品进行修复。对画心缺损的地方,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经过补、全色、接笔等修复工序,恢复作品原貌,实现画心完整。1000多年来"修旧如旧"的修复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指导着书画修复与发展,使中国的书画保护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我国"修旧如旧"的理念与审美观得到西方修复专家的认同与应用。笔者通过分析"修旧如旧"的利弊,认为我们更应该不能让"最小干预"(最小介入)的修复理念占据文物修复整个领域;鉴于我国有大量尚待修复的书画藏品,笔者建议:将"修旧如旧"与"最小干预"相结合,把书画保护修复档案作为书画保护科学工程的需要引入修复工作,完善"修旧如旧"理念,才能实现中国书画修复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梁颖  叶宝弟 《收藏家》2008,(4):71-75
第四章画笺:花鸟与博物 一、花鸟 明代的画笺,以万历、崇祯为一个转折点。这一转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印刷,由砑光转向套色,这我们在第二章已经作过交代;二是绘图,由简率变得工细,无论花鸟、山水,还是人物、博古,莫不如此,这与书籍插图的蜕变同步。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7,(8)
"九仙学苑"是由著名古代书画收藏家朱绍良作为清艺汇古代书画研究班导师开辟的专栏。朱绍良2010年被《收藏家》杂志评为全球华人十大收藏家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广州美院等高校,他力求在此栏目中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近20年收藏经验与心得,带领学生们探究用科学方法论鉴别和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并希望借此引领更多的艺术品爱好者深入到古代书画的研究和收藏中。  相似文献   

17.
《收藏家》2021,(8)
正道光二十三年(1843),岭南书画藏家潘正炜(1791~1850)在好友吴荣光(1773~1843)的提议下,将平生庋藏的大部分书画,以文字著录的方式集结付梓,并以斋号"听帆楼"之名冠之,是为《听帆楼书画记》。该书共分5卷,总录187件藏品。6年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潘氏又将后续购入的书画,仿上书之体例,再次汇集出版,取《听帆楼续刻书画记》为名,分上、下两卷,共计121件藏品。二书因辑录丰富的名迹而获圈内人士的关注,后继的学者们多援引书中之材料为己所用,以达"证史(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侯雁  方圆 《东方收藏》2023,(10):87-89
民国时期的书画装裱持续时间短、装裱材料简陋,因而尚未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文章研究了民国时期特殊的纸镶绫边、半绫装形制的装潢,并通过讨论来自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民国时期书画作品,总结这一时期装裱的形制、用料及常见伤况。民国时期装裱由于采用纸质材料替换绫绢材料,对画心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被再次收藏后通常会进行修复和重装,因此这一时期的装裱样式很难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文章将以《罗家伦行书对联》为例,对民国时期的书画装裱增补一些书面记录。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念与实践有着悠久的传统,现阶段由于借鉴西方修复理论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已逐步形成了"最小干预原则"、"最大信息保留原则"、"安全性原则"、"可再处理性原则"等原则,提升并完善了修复前期调查、修复技术路线与修复效果评估等工作。特别是在转变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作的再认识,总结了"保留原裱"、"还旧装裱"、"重新装裱"等三种修复技术路线。这些理念转变与实践探索不断完善了符合中国特色、适宜中国国情的书画文物装裱修复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书画装潢是伴随着我国书画艺术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的民族技艺。自六朝以来,又称之为“装治”、“潢治”、“装池”、“装褫”、“裱背”等。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字形帛画和一件未经展阅,触手即失的卷轴来论,可断装潢肇自于汉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