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较少的时间、精力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做到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实现有效教学的目标呢?我认为主要应如做到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情趣—实现心理目标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情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显得自信,学习才会积极主动.从现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存在着家长或者老师“要我学”的心态的学生比较突出.要使学生具有“我要学”的心态,教师就应该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让他们喜欢学习,热爱学习,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2.
"封建"问题我没有专门研究过.我是来学习的.会议提供的材料很好,我大致看了一遍,收获不小,大开眼界.今天也主要是来听一听.从材料给我的印象是,封建主义是多种多样.我们今天所讲的封建主义,不一定是有明确标准的封建主义.  相似文献   

3.
1950年上半年,我在安邑县文教部工作,县委任长春同志找我谈话,让我到运城专署文教训练班学习,并辅助运城学习队队长霍敬之工作.学习中,霍敬之调运城二中担任校长,由我接替他的工作.毕业后留文教班工作,直到1950年底文教班结束,我一直在我的老领导毕文彦身边任干事,他对我的教育、培养,熏陶极深,使我永世难忘.虽然年推月移,历时已近45个春秋,但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崇高坦率的品德,热情诚挚的面容,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以及公正无私的党性,都在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我毕生景仰和学习的榜样.  相似文献   

4.
沈容 《百年潮》2004,(10):60-64
1960年,我调到文化部电影局.尽管我已经对新闻记录电影有了兴趣,但还是服从组织到了电影局.而且,我还庆幸能在电影界老前辈夏衍、陈荒煤领导下工作,认为这是给我一个学习电影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5.
我是台湾省云林县斗六市古坑乡人.1924年出生在一个农家,由于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家道贫寒,我从小就很自立自强,1940年在台湾台南市专修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后,进入台湾制铁所机械工厂当见习生.因为家庭环境不允许我继续学习深造,我就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机械专门部学习机械制造专业,函授三年结业. 上世纪40年代初,台湾尚是日本殖民地,年纪不大的我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种种暴行,饱受了亡国之苦,我与广大台湾人民一样,总盼望台湾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总盼望中国能独立富强,不再受列强的欺侮.  相似文献   

6.
杜任之同志于1988年11月27日在北京与世长辞,终年83岁.他的一生有许多事情值得我们回忆,有许多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他是我在地下工作时同生死、共患难的亲密战友,也是指引我走向革命道路的导师,是我终生难忘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7.
我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老党员,是统一战线上的一个老战士,我与统一战线的关系十分密切:在新中国成立后,学习统一战线、践行统一战线、研究统一战线,几乎占去了我60多年活动经历的一半以上.而且,无论是统战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还是实际工作的践行和探讨,都离不开党的关心、教育和领导,所以我特撰写《统战工作入门的回忆》一文,以纪念我们党建党90周年.  相似文献   

8.
做任何事只要有动力,才会有目标,才能达到目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只要对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才会集中精神去关注和寻求所要的答案.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动机,帮助学生找到所感兴趣的问题,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自觉主动的去学习,是高中化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给学习提供持久的动力,才能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怎样才能做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喜欢学”呢?  相似文献   

9.
魏克 《百年潮》2006,(5):68-70
1957年2月20日,时任西藏军区政治部青年部长的我,因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代表大会,有幸从西藏来到首都北京.当时我的最大心愿就是能够见到毛主席.因为会议延期,我不能返回西藏,总政青年部安排我参加总政的干部学习,学习政治经济学,住在前门附近,这为我能亲眼见到毛主席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首先,我要对省地方史志学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我原来是搞宣传工作的,对地方史不太了解,更不会修志.我从事史志工作是从1985年开始的.刚接触地方志的时候,什么是志书,志书怎么写,都不清楚,王文举.梁滨久、魏国忠等同志都是我的老师,我向他们请教史志的基本知识.以后,边学习,边工作,逐渐懂了点地方志.在编写地方志过程中逐渐地学了点黑龙江历史.我是半路出家,现在顶多算“半拉子”.  相似文献   

11.
走南闯北,行业内外小有名气 1968 年,我出生在江苏南通通州三余镇.在南通一带,"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根深蒂固.对一个人来说,学会一门技术、一项手艺,是顶要紧的.初中刚毕业,我就开始学习电工,跟随乡里建筑站去了上海.那年,我 17 岁.  相似文献   

12.
何清谷 《文博》2008,(5):86-87
斯维至先生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名教授,长期担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的副会长,著名的中国先秦史专家.德高望重,学识渊博,著作宏富,蜚声海内外.斯先生是我的业师,我在西安师范学院历史系学习时,先秦史就是他讲的.先生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学牛爱戴.以后我和斯老师长期在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事,多次一同参加全国先秦史讨论会,经常聆听他的指导和教诲,受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李、吕:您是如何开始对考古学产生兴趣并最终把研究方向集中到动物考古方面的? 让-丹尼斯·维涅:我从10岁起就对海洋无脊椎动物化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候我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古生物学家.15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定期参与正式的考古发掘.自然而然地,我对发掘出土的贝壳及骨骼产生了兴趣.发掘的负责人给了我极大信任,让我去研究这些贝壳及动物骨骼,于是我发现了一个在当时还鲜有研究的领域——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关系(即动物考古学).动物遗存蕴含的丰富信息使我迅速着迷.掌握这个研究领域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和考古学等等.在大学里,通过选修课程的方式,我先后学习了地质学和生物学,然后又学习了考古学,并且每年都会参加至少两个月的发掘活动.  相似文献   

14.
60年前,作为饱受摧残、历经战乱的幸存者之一的我和千千万万受难同胞一样,经历了数年悲惨流离的生活.我曾被当作日军试验品受到疯狂迫害,后侥幸逃脱魔爪,1947年入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学习后从事声乐教研工作.下面是我回忆日军攻陷武汉后的亲身遭遇及耳闻目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我所知道的刘仁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立之 《百年潮》2006,(3):62-64
1927年,我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因为学潮问题,认识了在列宁学院的刘仁静.当时,他支持东大同学的"反官僚主义"(反"旅莫支部"的官僚作风)活动,颇有正义感,我们就成了朋友.他比我大7岁,见多识广,因支持东大同学,被学校当局上报共产国际,成了被打击的"反对派".学潮的结果是"各打五十板"--"旅莫支部"被撤销,负责人武和景(即武胡景)等被遣送回国;改善了学习环境(增加俄文教师、在图书馆允准学习马列原著、对中国同学平等讲解……)等.同时也惩罚领头闹学潮上访的人,开革五名同学:两人改送列宁学院学习,三人远遣列宁格勒的军政学校.调到列宁学院的两名同学朱代杰和马员生都与我友好,我就时常去列宁学院访谈,由此也与刘仁静熟知了.  相似文献   

16.
我和明方的婚姻从三条约定开始,即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这是我俩的共识,也是我们婚姻的座右铭. 我们于1980年1月17日结婚,3月份,他专门回了趟农村老家,把母亲接来与我们同住.正如他在《母亲给我的家教》一文中所写,他的母亲、我的婆婆是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我们一直亲如母女.  相似文献   

17.
1929年12月28日,我出生在台湾省桃园县(日本统治时期叫桃园郡),我上小学五年级时,父亲从东北口,把我带到长春.日本投降后,我到东北人民解放军东线卫生技术学校学习,1948年在四野第二十八后方医院当护士.从1949年5月到1988年12月,由于工作的变动与调迁,我六次进出武汉.这一辈子我和武汉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期间我所见所闻的楚都,是日新月异,旧貌变新颜,用俗话:“女大十八变”,愈变愈美、愈成熟来形容,绝不为过.  相似文献   

18.
申云雁 《神州》2013,(27):171
新课程改革对于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通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对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无论教学内容安排还是呈现形式,处处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重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的。我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时,始终把它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新教材的优势,以课堂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学习能力。革新了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和课程理念.教学设计是新课改的目标和理念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9.
《神州》2006,(Z1)
我在学习功课之余努力学习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国际和国内很多竞赛中都获得了很多金奖和银奖。下面我就谈谈我的书法经验,和其他爱好书法的小朋友们共享。1.学习书法之前应该先看看书法字帖,看看书法报刊,先稍微了解,一下书法的特点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做好学习的准备工  相似文献   

20.
佣书忆旧录     
余家籍河北省之衡水县,年在十五岁时,来北京琉璃厂古旧店学徒,学习鉴别古籍板本知识,学习装订修补古书技能,并习写宋体书式,学徒期满出师后,个体背包送书求售于读者家中,并兼写宋体书根为生.一九五六年的春天.章伯钧先生写信介绍我给郭老送书,那时郭老住在西四南大院胡同五号.我第一次送书,郭老对我说,要找宋本《管子》,我回答说:该书宋刊世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