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     
正藏汉文化考述简介《藏汉文化考述》是著名藏学家王尧先生有关汉藏文化交流的文论集锦。王先生长期从事藏族文化的研究,博览藏汉典籍,能够抉微探幽,发前人之所未发,令人耳目一新。不论是南宋最后一位小皇帝赵显遗事考辩、马球新证、大黑天神玛哈嘎拉崇拜在北京,还是著名的汉文小说《金瓶梅》《红楼梦》中的生动描写,藏族文化处处有迹可寻,反映了各民族之间文化孳乳、繁衍并孕育出多元一体的格局。  相似文献   

2.
拉鲁家族和拉鲁林苑拉鲁·次旺多吉尧西·拉鲁嘎彩位于布达拉宫北面约二里处,该地日照良好,温度适中,春天来得早。古时那里林木茂密,大小池沼星罗棋布,绿草如茵,风光秀丽,令人赏心悦目,所以被人们称为"龙与神的少男少女们游乐嬉戏的林苑",简称为"拉鲁嘎彩"。...  相似文献   

3.
元阳县哈尼族祖先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境内哈尼族有罗碧、罗缅、阿邬、豪尼、郭宏、多尼、白宏、阿松等多种自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据哈尼族创世史诗《浦嘎纳嘎》记载,哈尼祖先诞生于遥远的"努玛阿美"地方,后长途迁徙,定居滇中"谷哈"(今昆明一带),融入"昆明"部族,后因战乱频繁,哈尼族祖先被迫离开滇中腹地,南迁六诏山区和滇南红河南岸,多数定居于红河南岸的深山老林中,以今元阳、红河、绿春、金平县境一带为生息繁衍和活动的中心。现哈尼族分布于元阳县各地,多集中于高山和半山地区,这些地区水丰土肥,气候温和,物产丰富。自明、清以来,这些地区逐步得到开发。境内先后置纳楼茶甸长官司、纳更土巡检、稿吾土把总和勐弄、宗瓦、宗哈、五亩、五邦、水塘、马龙六掌寨,统属临安府。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后,元阳县行政区划几经变更,现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世居哈尼、彝、汉、傣、苗、瑶、壮7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88.02%,其中哈尼族人就占总入口的53.29%。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哈尼族人民依山造田,建造梯田堪称哈尼人民一绝,是他们对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在海拔280米~1800米之间梯田密布,呈现出一幅"山间水沟如玉带,层层梯田似天梯"的农耕图景。  相似文献   

4.
阿里情境     
2002年,我朝拜的第一座神山是青海祁连的牛心山,藏语称"阿咪东索",意为"众山之神"。当时我被神山的威严所震慑,一个男人与一座大山近距离接触,结果两者都在沉默。沉默是因为凝视和思悟,而非简单的看到。真正转山是在201 1年,我和旺嘎喇嘛用6个小时转了青海玉树的觉拉神山。在转觉拉神山的途中,我问旺嘎喇嘛:你转山能得佛道吗?喇嘛答:我非大智慧者,未必能得。再问:何以仍坚持?答:如果不去转山不去修行,灵魂将无法找到归宿。  相似文献   

5.
出自次仁玉珍同志的手笔,发表了《上方的日西日嘎和下方的日西日玛》载《邦锦花》1991年第4期和1992年第1、2期,以下简称《日嘎和日玛》),是不足为奇的。 次仁玉珍是羌塘的女儿,《日嘎和日玛》是羌塘的故事。羌塘的女儿讲羌塘的故事,足以令人心驰神往。 次仁玉珍的童年和少年是在牧鞭卷扬着风雪的牧场上度过的。多少牧民的神话、故事和传说,在悠远的牧鞭声中,夹带着卷扬起的风雪,一齐飘进了她的稚嫩而明净的心灵,使她的心灵中充满了幻想和向往。她说,在她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西藏东部她的家乡的牧场上,《日嘎和日玛》的故事,就象彩虹一样挂在了她的  相似文献   

6.
穿越嘎隆拉雪山云雾弥漫,冰雪覆盖的嘎隆拉雪山只露出庞大的半截身躯。在海拔3600多米的高度,眼前尽是茫茫的积雪,阵阵寒意袭人。茫茫的雪山上,隐约见到一条狭窄的公路蜿蜒向上的痕迹。在川藏线上跑过几百趟的藏族司机洪涛显得非常兴奋:"单位几十个司机,我是第一个开车进墨脱的哟!"2012年冬季的一天中午,我们搭乘着洪涛师傅驾驶的越野车向墨脱进。  相似文献   

7.
到时候一位年轻学僧问大同广澄禅师:"六根的修行,眼睛要瞻仰佛像,耳朵要听闻佛声,鼻孔要通达佛境,口要讲说佛语,手要广行佛事,心要思惟佛法,但是,假如学人眼不看外境,耳不听声音,鼻不通空气,舌不尝咸淡,心也无分别,请问这是什么时候呢?"广澄禅师说:"是成佛的时候了!"学僧不明白,再问:"是什么样的境界呢?"  相似文献   

8.
六、币图硬币正背面图像是硬币最主要的特征之一,集藏者所以喜爱硬币往往是被币图所吸引。  相似文献   

9.
傅举有 《收藏家》2010,(5):29-34
中国古代盛行佩剑之风,尤其是战国和汉代,只要是有点地位的男子,几乎是无不佩剑的。《后汉书·舆服志》刘昭注:"自天子至于庶人,咸皆带剑。"考古发现,一些规模较大的战国男性墓中,大多有剑随葬。汉画像石、画像砖、帛画、壁画上,多有佩剑的男子(图1-4)。在当时,  相似文献   

10.
下嘎遗址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红光乡下嘎村,地处图们江两条支流嘎呀河、布尔哈通河交汇地带。1997年8~9月,考古工作者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发掘表明,下嘎遗址是一处单一文化内涵的古代聚落遗址。本次发掘虽未清理出房址,但出土遗物较为丰富。出土的陶质瓮、罐、盆、甑、豆、器盖等器物具有鲜明的团结文化特征。因此,可以将下嘎遗址认定为团结文化遗存,年代当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  相似文献   

11.
两次飞黄两次明智的抉择 "黄河九十九道弯,壶口瀑布最壮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壶口是母亲河的心脏,难怪第四套人民币50元的背面图案是黄河壶口瀑布。20世纪80年代壶口就列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90年代初又被定为"中国旅游胜地40佳"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随后,又被定为全国三十五张王牌景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毛晓沪 《收藏家》2012,(12):49-56
六.粉彩为什么在清代宫廷档案中没有"粉彩"一词?其实很简单,清朝人并没有将粉彩瓷作为单一品种从洋彩画珐琅中提炼出来。在他们看来,它只是画珐琅中的一员,就像铜胎画珐琅器至今也没有人叫它铜胎粉彩器一样。纵观清代釉上彩瓷器的演变历史,粉彩应当是画珐琅的衍生品,属画珐琅瓷器的一种。  相似文献   

13.
行恶与修善有学僧请示嵩山峻极禅师道:"如何才是修行行善的人?"峻极禅师答:"担枷带锁者。"学僧不懂:"如何是邪恶为非的人?"峻极禅师回答:"修禅入定者。"  相似文献   

14.
李翎 《敦煌学辑刊》2007,1(1):125-132
大黑天神是佛教供养神,尤其在藏传佛教造像中是最为常见的神灵之一,也是密教护法神之首.2004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扶桑之旅-日本文物精品展》中展出了一尊所谓的"走黑天",这种样式在此类造像中实为少见,而通常我们所说的大黑天是藏传佛教中凶神恶煞的怒相神,也是所谓的战神玛哈噶拉."走黑天"除其形象特殊之外,且日本学者所作的本展品的相关说明笔者也认为有值得商榷之处.在此,本文就大黑天神造像的样式演变作一次梳理,以期说明此神的来源、早期样式及后期的变体.  相似文献   

15.
《江苏地方志》2010,(6):60-60
9月3日 以"软件服务创新与全球资源共享"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国(南京)国际软件产品博览会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开幕,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60多家企业参展。  相似文献   

16.
第三,八景图的取舍问题 志图既尊为“无言之史”,但许多方志在形式上有图,实际上却并未起到图的应有作用。章学诚认为其弊端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其一即“逐于景物,而山水摩画,工其绘事,则无当于史裁也;……夫表有经纬而无辞说,图有形象而无经纬,皆为书志列传之要删,而流俗相沿,苟为悦人耳目之具矣”。这就是说,当时方志所绘之图,大多流于形式,变成了点缀时髦的装饰品。  相似文献   

17.
噶玛噶孜画派噶玛噶孜画派简称“噶孜”或“噶派”,是我国藏区三大著名画派(门孜、钦孜、噶孜)之一,大约形成于15世纪,由大画师南喀扎西以“门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响铜雕塑,“丝唐”的艺术风格而开创。后来由他的得意门生曲扎西、朶学噶玛扎巴、扎西扎巴、弥觉多吉等继承,特别是弥觉多吉以先师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撰写了《线准太阳明镜》,为噶孜派的形成和发展总结出系统理论。 16世纪,噶孜派在藏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先后涌现出达波果巴、噶玛森哲、噶玛仁钦等一批著名画师。17世纪又相继出现爱巴古巴、霍尔·巴冲和却英多吉等,将噶孜派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11,(1):202-202
每12年左右,便会有数十万人汇聚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贡伯戈讷姆.前来清洗他们的罪孽。他们把身体浸在玛哈玛哈姆水塘中,水塘有2.5公顷大,塘边阶梯延伸入水.相传塘中聚集了印度多条圣河之水。”沐浴与印度教宗教生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藏》2020,(3):32-35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嘎拉边境检查站隶属西藏自治区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日喀则边境管理支队,是从日喀则市进出边境县城亚东途中最繁忙的检查点,地处康马县康马镇,海拔4300多米。当地老百姓时常调侃道:日喀则有"三宝"——岗巴县的羊,亚东县的鱼,康马县的风……而康马的风,又以嘎拉边境检查站至嘎拉乡这个区域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敦煌莫高窟学术编年(上)傅振伦西汉元狩二年(121年)设酒泉、张掖二郡,至元鼎六年(前111年)设武威、敦煌郡,称"河西四郡"。晋惠帝前(公元后290年以前)敦煌名士晋司空索靖,(卒于太安末约公元3O2年)在莫高窟(在敦煌东南廿五星三危山西)题"仙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