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丽苹 《神州》2014,(11):20-20
<正>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而在中国的古代诗歌中,这种手法的运用体现得尤其明显。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雨后池上》一诗:“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诗中要求考生从动与静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诗歌前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静迷人的  相似文献   

2.
水袖曼舞     
朱熙昀 《南京史志》2013,(11):46-46
10月23日随着古典音乐的响起,姐妹们一起舞起了水袖。水袖修长而淡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柔中带刚,刚中带柔。随着音乐的跌宕起伏,绵长如水的手法、身段,更增添了我们少女的气质。  相似文献   

3.
生物景观     
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类。作为风景旅游资源的生物则主要是指的植被——覆盖山体的森林、树木、花草,及栖息于其间的动物和微生物。在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组成的自然景观画卷中,大地是主要的形象骨架,树木花草是"衣裳",各种动物则是天地之灵气的精华。地质、地貌、水体、气候和天象等均属非生命物质构成的景观,虽有动有静,但多属以地球内、外力为表现形式的自然演变过程,这种"动"是无生  相似文献   

4.
罗秋芬 《神州》2014,(8):103-103
<正>音乐属于听觉艺术,音乐欣赏常以听为主。但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一味地让学生听,则易使教学显得单调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针对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音乐欣赏教育中注意了“动”的运用,以“动”促静。同时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设置了教师“动”与学生“动”。实践证明,这些“动”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促进其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  相似文献   

5.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  相似文献   

6.
程一凡 《中原文物》2004,48(2):18-30
考古学中的"动"、"静"、"异"、"同"包括环境和文化两个层面,"静"和"同"表示在一个时期内考古学文化相对稳定的环境和文化特征以及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对应关系,"动"和"异"则为不同时期内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以及考古学文化之间关系的相应变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研究有助于更为全面地了解各个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情况,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史前社会各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楚竹书《凡物流形》是一篇重要的古代哲学文献。《易纬乾凿度》论宇宙生成,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四个阶段,又云:"太始者,形之始也。"《凡物流形》所论,即太始生成后的种种现象。《庄子·天地》云:"未形有分,自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成玄英疏:"留,静也。"不确,留,当读为流。  相似文献   

8.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几经工艺改造,如今  相似文献   

9.
<正>历史江河,时间流淌,人世沧桑,命运沉浮。一百多年前,一介书生得到李鸿章的栽培和眷佑,由基层道台一路做到封疆大吏。他数十年实干,治水、洋务、"新政"颇有建树。然封建帝制大厦将倾,内忧外患重重,《末世哀臣周馥》殚心竭虑试图拯救危亡,终归壮志难酬悲凉谢幕。正所谓国运如水,个人命运如船,哪怕你人命好如大船巨舰,但水枯则舟止,水惊则船覆。民国初期,共和危机,军阀割据。日本  相似文献   

10.
<正>铜匜是盥手的注水器物,也是两周时期的重要青铜礼器之一。《说文》载:"匜,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容庚云:"匜,形似瓢,大概也是由半瓠演化而來的,只是加鋬或加足、加盖而成。其型制有三足、四足、无足、圈足之別,其时代皆在西周后期以后。"《礼记·內则》云:"少者奉盘,长者奉水。"这是古人奉水沃盥的方法。匜的用途是盛水的器皿,沃盥时,匜水从上向下浇手,由盘在下承接弃水,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