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圣职推荐权与教士的职业生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城 《世界历史》2004,(4):101-109
教士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居于强势的职业群体。本文以中世纪的英格兰为例 ,论述了教士任职制度的运用机制。教士就任新职需由教皇或主教进行资格审查并安排教区 ,然而在授予圣职的教会组织与接受圣职的教士之外 ,存在着起决定作用的第三种力量———圣职推荐人。圣职推荐人为教士任职提供经济收入来源———圣俸或薪俸 ,是教职界潜在的“雇主”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士在职业生涯中的升迁沉浮。教职界的职业竞争在本质上是对圣俸与薪俸的追逐 ,良好的职业前景固然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 ,更需要圣职推荐人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在中世纪的英格兰,教士需要持有一份"头衔",即一定的经济来源,才能作为圣职候选人在圣职授予仪式中获得正级神品,进而有资格在教会中谋得教职。1400年至1532年间赫里福德主教区主教文件汇编中的神职人员授职名单保存了4种教会认可的"头衔"。修道院"头衔"原本只是"法定的虚构物",却为教会认可并大力推广。其他三种"头衔"(世袭"头衔"、私人"头衔"和圣俸"头衔")虽为数不多,却代表着圣职候选人获得的真实经济来源。这些具体的"头衔"折射出中世纪晚期英格兰教会和教士群体与世俗社会之间紧密的经济社会关系,反映了直到宗教改革前夕天主教会在英格兰仍然具有稳定的生存空间,教士仍然是一份具有吸引力的职业。另外,一些"头衔"也暗示了教会内部的不稳定因素以及世俗社会对于教会的态度转变。  相似文献   

3.
11世纪格里高利改革之后的数百年时间里,天主教会要求所有教士保持独身。但是,在整个欧洲范围内,教士继续公开与家庭伴侣生活在一起、养育子女、操持家业。特别是在农村堂区中,教士普遍有固定的女性伴侣,不过,从法律上他们是被禁止结婚的。尽管此种行为违反了教会法,但是,主教们普遍容忍了这种现象,而且堂区居民似乎更喜欢有家业的教士,而非独身教士。本文追溯了教士独身制度的形成过程,并根据来自科托纳的托斯卡纳主教区丰富的档案资料展示出中世纪堂区教士的生活、他们与家庭及邻里的关系,以及受到承认和鼓励的、但与教会法律的传统规范有所冲突的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联通中世纪教俗两界的主要媒介,世俗教士历来是西方史学界关注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随着新史料的出现与史学理论的发展,20世纪以来的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经历了一系列转变。受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的影响,20世纪上半叶主流的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往往关注于道德评判,传统学派对世俗教士的负面认识也未出现大的改观。不过,在主流研究之外也有一部分学者对传统范式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并试图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中世纪世俗教士群体。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新史学的兴起,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出现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史研究范式的兴起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大批新史料的编订和出版也为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的转型提供了契机。伴随上述转型,英国中世纪世俗教士研究逐渐发展为一个相对独立和完善的研究领域,世俗教士本身也开始成为研究的"主角",为学者们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西洋教士入华是明朝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遭遇的一个新问题。广东地方政府首先允许西洋教士入华,并对其施行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至利玛窦进京之后,西洋教士的问题逐渐为明廷所重视。从西洋教士在明代中国分布和扩散呈现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待传教士的主流态度是包容的,但以不违背他们所考虑的国家利益为前提。1616年南京教案的爆发凸显了明政府对西洋教士宽容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伊朗历经战争与革命、改革与发展,基本完成从传统农牧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城市社会的社会变革。1979年巴列维王朝出人意料地突然倾覆,凸现出社会变革与社会稳定的对立统一关系。王朝突然倾覆,关键在于资产阶级与什叶派教士结成政治联盟。伊朗社会变革的不平衡,造成资产阶级尤其是民族资产阶级弱小,传统势力即巴札和教士势力比较强大。资产阶级弱小,不足以迫使巴列维国王适时推进政治改革,政治变革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7.
以中书省卷轴为代表的王室档案是中古英格兰史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史料。在中书省卷轴中,重要的有"公函卷轴"、"密函卷轴"、"罚金卷轴"、"令状卷轴"、"特许状卷轴",其内容包罗万象,记录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社会的各个层面,囊括了国王、教俗贵族、中小骑士、普通教士等几乎整个社会阶层,对于我们了解当时英格兰的社会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
康熙八年(1669年)三月,西洋教士南怀仁以"监督历法"身份掌钦天监,意味着西洋历法重新得到朝廷认可。尽管如此,天主教并未得到弛禁。宫廷传教士努力寻求皇帝对天主教的宽容。两年之后,在杨光先教案中被逐至广东的西洋教士得以"奉旨归堂"。本文利用中西文献,研究西洋教士重掌钦天监后,实现地方教士"各归本堂"的过程,不仅剖析宫廷传教士为推动朝廷宽容天主教,周旋于皇帝、礼部和满汉大臣之间的策略和人际环境,而且揭示出皇帝与官员大臣的态度和反应。  相似文献   

9.
鸦片战后,中国门户洞开,伴随着西方殖民主义者的隆隆炮声,凭借不平等条约,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为了给传教活动铺平道路,大都重视兴办各类学校,其中新教教士的办学活动尤为突出。本文仅就新教教士在中国办教育的动机、活动类型及其社会影响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偏居一隅的贵州,由于远离战火的侵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资金、技术、人才的注入,政府政策的支持再加上战时相对稳定的环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贵州发展突破瓶颈,第一次进入全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圈。政府政策的支持、沿海企业的迁入、相对稳定的环境、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是这个时期贵州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但是,这个时期贵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深深打上了"战时经济"的烙印,抗战结束后各企业陆续返回原地,贵州经济又出现了大幅度滑坡。  相似文献   

11.
论黑死病期间的英国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会看来,黑死病是上帝因世人的罪孽而降下的惩罚,故而对之主要的防治也应该以忏悔为主.这些对策的确没有起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这是当时科学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教会所能采取的最好选择,并且,对这种解释迅速的传达和有关措施周密的布置本身就证明了教会面对瘟疫的积极态度,对社会的稳定也不无裨益.另外,教会还积极的进行临终抚慰、开辟墓地等稳定社会秩序的活动.尽管有一些教职人员的确有腐败的行为,但对此我们必须辨证地看待,因为他们相当多数并非原来教会的成员,而是在原有教士大量死亡之际紧急补充进来的人员.  相似文献   

12.
震惊朝野的“南昌教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2月,帝国主义分子、法国天主教堂教士王安之公然杀害江西南昌知县江召棠,引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群众暴动(史称“南昌教案”)。 棠浦小案,诱发大案 暴动的初因,还要从1904年江西新昌县(今宜丰县)的棠浦镇说起。当时,镇上有一个名叫罗检的教民,原本是个为乡人所不齿的无赖之徒,自从加入天主教后愈益猖狂,经常领着教士出入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探究了宋神宗时期西北经济开发中的军事因素,认为由军事因素所引起的环境的相对稳定、劳动力的补充、资金的支持与交通的改善、军需品贸易的刺激等为当时的西北经济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是宋神宗时期西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使社会中失业、下岗人数日益增多,面对这样的现实问题。我们既需要政府财政、政策上的支持,还需要第三产业、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以及社区、人才市场等部门的服务,来解决就业压力,确保经济的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元代大儒许衡在理与气,理与天,理与物、理与心等关系范畴上的论述,阐释了他的道→太极→气→天地→万物的宇宙生成理论。许衡的宇宙生成理论在继承朱学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冲破程朱理学的某些束缚,吸收了张载气学和陆九渊心学的思想,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庚子事变后,袁世凯在其奏折、往来函电中多次联衔或单独提出"惩办祸首"的主张。袁世凯认为,这一主张为议和先决条件,是抵制联军内犯山东、长江、晋、陕等地的关键。"惩办祸首"又与保护教士与使节、回銮等问题密切联系。袁世凯通过与东南督抚的协力,以"惩办祸首"为此后新政推行扫清了阻力,对清末政局的走向起到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陈莉 《神州》2012,(27):169-169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把油彩当做绘画艺术,是明清时期才出现的事物。明清时期,大批西方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文化。这些教士往往也是多才多艺的人,其中不乏科学家、医学家和画家。他们所宣扬的油彩绘画艺术,也多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之间流传。所以在中国古代,这种艺术并未受到真正的发展。清朝末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随着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现代油画艺术,开始在上海、广州等开放较早的城市得到迅速发展,但当时影响很小。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政策。苏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我们全盘照搬,油画这种现代艺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油画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相似文献   

20.
浅析中世纪西欧社会中的三个等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亚平 《世界历史》2006,21(4):60-68
西欧中世纪社会分为农民、贵族和教士三个等级,他们构成了社会的主体。中世纪西欧社会的等级观念源于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基督教相关的教义,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三类最主要的社会活动:即农业生产、战争和基督教的传教。等级制度构成了中世纪社会的基础,同时也确定了每个等级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但等级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三个等级本身都有很大的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