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锣鼓巷是北京风貌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之一。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街道形态,功能性质,风貌环境等都受到较大破坏。20世纪90年代末,北京市政府将其列入第一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但是街区人口密度稠密,房屋产权模糊,建筑风格混杂等常年积累的问题,不可能短时间得到解决。据实践调研提出,发掘历史街区潜在资源、居民自治管理和有效利用空间可作为解决当前问题的主要手段,同时遵循旧城街区的自身发展规律,引导其与周边历史文化保护区协同发展是实现有机更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古都西安历史上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新世纪城市更新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要回顾古都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 ,研究分析了西安建城30 0 0多年来城市更新的主要模式 ,认为古都西安的城市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旧城和新城脱开 (新旧分制 )类型、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类型、新城围绕旧城发展类型、缩小旧城类型、拓展旧城类型和因袭旧城改造更新类型等六种城市更新模式 ,比当代城市学者根据国内外城市更新现状所总结的城市更新模式要复杂一些 ,而西周丰京、秦都咸阳、西汉长安城和隋大兴城均采取了旧城和新城脱开的城市更新模式。论文还对抗战时期三种城市更新方案进行了比较研究 ,最后结合当前古都西安保护与发展的新形势 ,提出新旧分制是新世纪西安城市更新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3.
1949年1月31日,昔日的北平、今日的北京和平解放,古都避免了战火的摧残。当年3月,在梁思成先生完成的《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中,提出的第一项文物就是“北京城全部”。时隔56年,2005年1月,北京市政府公布了新的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其中第七章第61条的题目即为“旧城整体保护”。规划指出:“应进一步加强旧城的整体保护,制定旧城保护规划,加强旧城城市设计,重点保护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与风貌。”[1]2005年3月25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进一步强调“旧城保护应当坚持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4.
东漖村隶属广州市荔湾区东漖行政街。东漖村地块改造项目属于城中村改造,虽然专业机构对该地遗存的历史建筑编制了保护性规划,针对不同的保护级别,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由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在先,导致改造之前不少旧房被拆除,原里巷格局被打破,历史遗存大量灭失。在进行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历史文化遗产核查与详细规划制定的时间节点衔接,历史文化遗存被割裂与详细规划中旧城改造单元条块分割,历史文脉肌理延续与规划布局,详细规划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性等问题,才能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我和辛亥纪念馆的叶先培应武汉市武昌区有关方面之邀,为武昌旧城改造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在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既不让老城失去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能吸取到社会资源来改善旧城落后的生存状态。规划旧城改造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追根溯源我的精神动力来自于我的家族与武昌特殊的历史渊源。与我们家族有血缘亲属关系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旧城区联动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着旧城区改造与新城区建设两大基本任务,如何正确处理新旧城区的整合及协调发展关系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首先分析了我国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新旧城区之间经济联系薄弱、规划建设各自为政、可达性差、通勤成本高以及拆迁安置不尽合理等,并阐述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析了驱动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探讨了旧城改造、产业升级、经营城市、市场力等方面在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中的具体作用;最后,从新旧城区的内在联系出发,提出了推进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对策措施:一是规划联动;二是空间联动;三是经济联动;四是政策联动。  相似文献   

7.
王琴红 《南方文物》2006,(4):118-122
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遍布祖国大地的物质化遗产和蕴含于其中及传承于民间的非物质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极大加强,逐步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中国也和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正使化遗产及其环境面临被破坏的危险:大规模建设.包括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平整等,使那些代表祖国历史辉煌的大遗址几近消亡或日遭蚕食;不少历史化名城(街区、村镇)、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许多作为旅游核心资源的重大化遗产遭受掠夺式开发、破坏性使用;城市规划“千城一面”,大规模建筑群充斥城市,城市固有的历史脉丧失;  相似文献   

8.
高强 《旅游纵览》2013,(12):178
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是当前中国许多城市在建设开发中都会遇到的普遍问题,也是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重点、难题。本文就当今城市建设与古建筑保护问题,探讨如何协调二者关系。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发展史的文明古国,悠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许多古都重镇,遍及全国各地,其中的文物建筑和历史遗迹更是星罗棋布、无处不在,而城市建设开发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大面积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难以避免会遇到古建筑的存留以及如何保护的问题。一、城市建设中古建筑保护的现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正为世界提供着巨大的建筑商  相似文献   

9.
李山石  刘家明 《人文地理》2013,28(1):135-140
本文以南锣鼓巷为例,剖析了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历史街区改造与提升方式。分析结果显示:在历史街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型的改造与提升方式,二者关系密切,互利共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以不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前提,主要应该注意开店位置、扰民现象、墙体的颜色、门窗的颜色及质地、遮阳棚放置、空调等、灯光强度等因素;发展本地文化为主要创意来源的文化创意产业是避免"千城一面"的绝佳途径,不仅可以传承保护当地文化特色传统,还可以有效避免其他城市或地区的抄袭和复制。  相似文献   

10.
德国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大的工业中心,20世纪90年代,政府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展现工业文明、自然景观的新型景观公园。文章以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现公园和北星公园为例,对其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历史曲传承与创新、设计的实用与艺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老工业区的改造是一个生态、历史、设计三位一体的综合工程。  相似文献   

11.
牛志英  赵中枢 《人文地理》2009,24(4):107-109
历史城市一般都具有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同生共荣的特征。研究历史城市的生态保护,对于城市未来的良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陕西临潼骊山山色秀美,华清宫温泉载誉中外。城市因帝王行宫而发展,山、水、城独具特色,生态环境良好。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临潼城区蔓延式扩张和内部空间的整合,对城市内部生态系统造成改变与破坏;景区在发展旅游过程中,面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定性分析,通过对临潼城市生态问题分析,提出落实"景城分治"的基本策略,以及遗址区生态保护应当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地理学视角看城市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李凡  朱竑  黄维 《人文地理》2010,25(4):60-66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景观、记忆与地理学的研究进展,指出景观、记忆与地方认同联系密切,而且景观与记忆的研究大多与历史文化景观相关。由于集体记忆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通过物质的和象征性的城市历史文化景观,去探究其集体记忆的认知空间和情感空间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探讨了GIS和认知地图方法在城市集体记忆研究中的应用,并对佛山城市历史文化景观的集体记忆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在全球化、城市化趋势下,从地理学视角,透过对历史文化景观集体记忆的分析,将有助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持续性地保护和塑造城市地方感。  相似文献   

13.
姚亦锋 《人文地理》2007,22(3):92-97
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对产生历史城市的自然环境变迁分析,以及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是本文研究思路。本篇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王利民 《人文地理》2003,18(1):94-96
本文阐述了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认为在城市景观生态建设中不仅要关注城市生态平衡,还要在生态建设规划中注重城市居民休憩园地(如城市森林公园、园林公园)建设,以及都市农业的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is derived from a research project designed to establis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professional architectural activity in the State of Victoria, Australia,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 century. It posed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y is the activity in rural areas not acknowledged by the traditional approaches to studying architectural history? Part of the conclusion is that ou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s/townscapes will be improved if we look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separate disciplines such as architectural and social history or historical geography. The landscape is built from many layers and they all need to be acknowledged if we are to understand what we find important about it. The reasons for seeking the conservation of our urban environment cannot be related solely to the peculiar interests of one discipline alone. Over the past 30 years the Australian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a substantial interest and appetite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along with that has grown a broadening interest in 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is defin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河南淮阳古城城湖为例,探讨历史时期华北平原城市湖塘湿地的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适应于华北平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易发的水环境,传统城市中以雨洪为主要水源的湖塘水体,是具有较大幅度水位变化、旱涝交替的湿地景观。不仅为多种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也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建立了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文化休闲、日常用水,到适应湿地水域内不同水土条件及其旱涝变化的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对当代华北平原城市的水景观建设具有参照意义。拍摄于1960-1972年间的科罗纳卫星影像,以高分辨率、多时相等特点,能够展示湿地景观的旱涝变化和土地利用的适应性变化,为研究历史时期的湿地景观提供了重要的图像资料。  相似文献   

17.
A geographical historical geography, concerned with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the landscape, 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historian's historical geography, dealing with the geography of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past and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ransport routes. The aim of the geographer's approach to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to characterize chang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uring historical times, to map landscap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ir evolution and to classify and regionalize them on the basis of genetic principles. For this purpose, historical geography is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paleogeography, which should be limited to evolu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prehistoric times.  相似文献   

18.
19.
自然环境与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当地历史文化城镇的形象构成有着普遍而深刻的影响。考虑自然环境特点的云南历史文化城镇形象设计应遵循尊重和顺应自然的亲和原则,将自然与人文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原则,以及将城镇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统一考虑的整体性原则。同时要高度关注自然环境在城镇理念形象构成中的重要作用。在城镇视觉形象设计中,要注重城乡景观协调的整体效果,反映其田园山水城镇特色;注重三维景观效果;注重视觉体验的心理特点分析,组织景观层次系列;注重对城镇建筑色彩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孔翔  陈丹 《人文地理》2016,31(4):26-32
我国的城郊开发区普遍缺乏地方特色,在招商引资中易陷入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困境,急需通过增强地方性来促进开发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基于空间生产的相关理论和对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地调研,本文初步探讨了城郊开发区建设对东道区域地方性消解的机理。研究表明,城郊开发区建设主要是资本主导下的空间生产过程,主要生产可复制、可交换的同质空间,因而会消解东道区域的地方性,这在调研中突出表现为当地居民对新的空间缺乏深厚的认同和依恋。为此,有必要尊重当地人的发展需求,更好保护东道区域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方文化,从而把开发区塑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宜业宜居"空间,以增强开发区的特色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