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绛县横水1号墓、2号墓,由墓道和墓室组成, 呈“Ⅱ”字形,墓道在西,墓主人头向西,二层台上皆随葬木车一辆,棺椁之间随葬大量的铜器、陶器和漆木器,据此推测,这是一组西周中期的公侯级墓葬,我们认为是在穆王后期。 1号墓墓主为女性,仰身直肢葬,发现的棺罩即“荒帷”,富丽堂皇,千年一得,有3个殉人,随葬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7,(9)
20世纪70~80年代,内蒙古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对床金沟辽代墓葬及周边相关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确认床金沟即为辽怀陵。1991年4~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已被盗挖的床金沟M4、M5两座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4号辽墓为砖石结构双墓道多室壁画墓,由墓道、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和后室组成。墓壁绘有壁画,在石门及石室内壁彩绘龙、凤及描金太阳形状的图案,这在以往辽墓墓室壁画中较为少见。随葬器物主要有瓷器、铜器、银器、铁器、石器。根据墓葬规模、壁画内容、随葬器物综合判断,该墓很可能是太宗耶律德光的陵寝。  相似文献   

3.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在发掘安岗一号墓的同时,又在其东侧勘探发现了一座土坑墓(编号M2)。随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二号墓进行了发掘。二号墓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南设墓道。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棺箱两部分。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头箱内,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女性。根据二号墓的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其与一号墓的关系判断,二号墓属于战国中期晚段的典型楚墓,年代略早于一号墓,墓主等级应为下大夫一级,与一号墓应为夫妻异穴合葬墓。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5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在云波路华宇商业中心用地范围发掘了29座北魏墓(图1),其中10号墓出土有精美的仿木石椁和种类丰富的随葬器物。该墓位于墓群西部,墓向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总长17.54米。墓室平面呈方形,  相似文献   

5.
2016年8~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东祝村高新区军民融合园项目建设用地内发掘两座西晋墓M5和M7。两墓南北比邻而居,坐西向东,且均为长斜坡墓道的"前堂后室"结构土洞墓。根据两墓形制结构与随葬遗物特征综合分析,其时代应为西晋时期。  相似文献   

6.
《文物》2016,(2)
正2012年12月,为配合基本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在长清区崮云湖办事处抢救性发掘了3座宋代石室墓,出土墓志2合、各类随葬器物30余件。墓葬位于104国道与长清区工业一路路口西500米的山前丘陵缓坡地带(图一)。三墓开口距地表约4米,墓道均向南,东西并排,自西向东为M1、M2、M3(图七)。现将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一)M1穹隆顶石室墓,方向197°。其东为M2,由墓门、甬道、墓室组成(图二、八)。南为墓道,北为墓室。墓道南端存阶梯式墓道4级,以下为斜坡  相似文献   

7.
渔阳墓位于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咸嘉湖西侧,陵园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在墓的东、西、南面均有一个外藏坑,呈"品"字形。1993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为带斜坡墓道的竖穴岩坑木椁墓,平面呈"甲"字形,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虽经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随葬器物。其中漆器种类繁多,制作精美。该墓采用的是"题凑"葬制,而且多件漆器上有"渔阳"题记。墓主人可能是西汉早期汉皇室的一位公主,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而嫁给长沙王。  相似文献   

8.
洛阳烧沟西14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5年冬,我们在洛阳老城西北的烧沟汉墓区西,发掘一座东汉墓葬(编号为M14),出土一百余件随葬器物,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此墓为小砖结构的洞室墓,由墓道、甬道、前堂,后室、耳室五部分组成,方向北偏西8°(图三)。墓道为长方竖穴,底长2.65、宽1.12、口长2.4、宽1.56,深8.4米。甬道与墓道南端相连,小砖结构,门口亦以小砖封堵。底砖斜行错缝平铺,两壁平列错缝,十八层起券。长1、宽0.96、高1.24米。小砖长0.26,宽0.12、厚0.06米  相似文献   

9.
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东汉崖墓清理简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家山2号墓(编号HM2)位于1号墓(编号HM1)西侧6米处。1990年2月14日,核工业部第二十四公司安装食堂下水道时,发现这座墓。绵阳博物馆迅速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一墓葬及随葬情况何家山2号墓所处地理位置与1号墓(HM1)相同。墓道不详,墓向180°。用几何纹砖封门,门框高1.5、宽1.2米,甬道长1.2、宽1.2,高1.5米。单室券顶,墓室平  相似文献   

10.
武俊华 《文物》2023,(1):70-77
<正>201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山西省万荣县西思雅村北抢救性发掘了北魏汾州刺史薛怀吉墓,此墓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全长约50米,是目前古河东地区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随葬器物最丰富的北朝墓葬。墓葬历史上曾遭多次盗扰,残存青石墓志一合,为北朝历史及河东世族薛氏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  相似文献   

11.
2003年,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咸阳师院附中发掘了一座西晋墓,该墓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共出土随葬器物26件,器物种类主要有陶器和铜器,其中一件镇墓瓶上有西晋"永兴"年号,可知该墓时代为西晋晚期。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7)
1992年,襄阳市博物馆联合老河口市博物馆对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安岗一号墓(编号M1)进行了发掘。墓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向,封土和墓道已遭破坏。葬具为单椁重棺,椁室分为头箱和东、西边箱及棺箱四部分。随葬器物放置于头箱、边箱、内棺及内、外棺之间,有铜器、木器、竹器、玉器及竹简等。经鉴定,墓主为男性。根据墓葬规模、棺椁重数、随葬器物及简文内容判断,安岗一号墓为战国中期偏晚阶段的典型楚墓,墓主身份为下大夫。该墓的发掘初步确认了安岗墓地的时代、等级和性质,为探索战国中期楚国中等贵族墓葬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洛阳五女冢新莽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虹 《文物》1995,(11)
1992年12月~1993年4月,我队在配合西工区玻璃纤维厂宿舍楼基建中,发掘了一座新莽时期墓葬(编号:IM461)。此墓西距涧河约600米,南距五女冢约500米。墓葬随葬器物摆放位置未被扰动,保存完好。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 IM461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和两耳室组成,方向180度,为单穹隆顶小砖券墓(图一、二)。  相似文献   

14.
洛阳苗南新村528号汉墓发掘简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3年3月,我队为配合苗南新村基建工程,发掘了一座东汉墓(编号:IM528),出土随葬器物近60件。现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 IM528位于邙山南麓,北距陇海铁路20米,东距隋唐故城宫城西墙130米。墓向275°,由墓道和土洞横室两部分组成(图一)。墓道为长方形竖井式,墓顶上部被扰,墓道口尺寸不详。墓道底近平,长2.4、宽1.2米。  相似文献   

15.
2006年2~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了一座隋代纪年墓。此墓为长斜坡墓道带三个天井的单室土洞墓,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150余件,有陶俑、陶畜禽、陶模型器、陶器、釉陶器、瓷器、铜器和铁器等。据墓志可知,墓主张夫妇合葬于隋大业三年(607年)。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50,(7)
本组工作到三十一日为止,已将四盘磨和武官村小墓的发掘作一结束,武官村殷代大墓也发掘清理了墓室木椁顶层放置的随葬的人、鸟兽和器物,木椁内部,椁底下的殉葬坑,和北墓道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酒泉十六国墓壁画》推定的年代及其影响酒泉丁家闸5号墓是一座著名的壁画墓,为带斜坡墓道的前、后室墓,墓室总长8.46米,前室四壁、顶部和后室后壁绘有壁画(图一),其中东王公、西王母、神马、奔鹿、墓主观舞图等非常有名。出土器物有陶器、小铜器、金叶  相似文献   

18.
《文物》2010,(9)
2009年10~11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清理了一座北朝墓葬。墓葬地处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高望堆村,方向坐北朝南,为长斜坡墓道带两个天井的双室土洞墓,甬道和墓室绘有表现木构建筑的简单壁画。墓中出土随葬器物130件(组),主要是陶俑、模型明器以及日用陶器等,基中骑马鼓吹仪仗俑出土31件,是目前北朝墓出土此类俑最多的一例。根据陶俑的造型特点,初步判定此墓的时代应为西魏初年,介于大统元年至大统六年(535~540年)之间。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6月,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于洛南新区发掘唐安国相王孺人唐氏和崔氏两墓.墓中出土了陶俑、贝珠、墓志和瓷器等大量随葬器物.两墓墓道以及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内均绘有壁画.从残存壁画看,两墓墓道所绘壁画内容相似,均为青龙、白虎及人物牵马和骆驼图,墓道北端绘门吏,唐氏墓墓道北壁还残存影作木结构阁楼建筑.两墓天井、过洞所绘壁画内容差别较大,唐氏墓东西两壁各绘一挎剑武士,武士身后有侏儒、乐伎等多种人物造型;崔氏墓过洞及天井两壁所绘壁画均为武士形象.  相似文献   

20.
2011年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西郊大庆路西段发掘了一座唐墓。此墓为斜坡墓道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随葬器物有陶俑、陶动物、陶器等,还出土一合墓志。据墓志记载,墓主为唐突骑施质子光绪,葬于唐永泰二年(766年)。此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突骑施的兴衰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唐代中央政府与西域部族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