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化复兴国家战略背景下,我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密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的相互理解与沟通。国际性临时展览自身具有特殊性,目前存在博物馆未能帮助观众构建背景知识、展览难以构建有利于观众认知的文化语境、展览呈现方式无法激励观众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系统的阐释方法将陌生的异域文化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效传播。博物馆跨文化阐释有三种方法:思维转化、语境构建与互动交流。同时,跨文化阐释在帮助公众构建新的认知模式、引起观众情感共鸣以及增强公众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被运用至博物馆展览阐释,是博物馆展览强调观众体验的全新探索,也是构建展览基础理论的初步尝试。在厘清具身认知理论及其与博物馆展览关系的基础上,从观众身体的感知觉及其与环境的强耦合两方面,探究美国9·11国家纪念博物馆如何运用具身认知理论来深化展览阐释,并从中寻绎突出认知逻辑中的形象思维、重视观众的物理身体、强调观众的环境体验以及构建阐释系统,模糊认知边界作为运用该理论进行展览阐释的四点原则,以促成观众在观展时获得强烈的穿越感和逼真的沉浸体验,推动符合现代阐释要义的展览理论和实践发展。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收藏着人类生存及其环境物证,并通过展览向公众展示、阐释、传播其所蕴含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博物馆通过具有"真"、"善"、"美"特点的陈列展览和具有历史性、科学性、艺术性的陈列手段,为公众提供构建文化与精神信仰的独特服务。观众在博物馆内的参观、学习行为既具有公共性,也具有自主性、私密性,通过品读文物参与将博物馆构建为历史、科学、艺术的权威机构,同时获取信息、认识世界、拓展人格、重构价值观念。由此,博物馆也成为当代和未来具有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的公共性精神和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社会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同时,公众在精神领域的矛盾与问题日渐加剧,其本质上是文化与认知上的差异导致的。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需促进多元复杂社会群体求同存异。在多元视角下,博物馆展览从观众角度出发,强调时间上拓展到参观前后;体验上从观看与行走拓展到多感官、多运动模式。从博物馆角度出发,强调展览主题和视角多元性;展览内容呈现多元开放性;展览策划、阐释和空间推进多元性实践,并进一步讨论展览的主体性问题,促进博物馆在尊重个体差异与文化多样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常丹婧 《东南文化》2021,(5):169-175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行动中通过体验或操作增进认知.观众参与的特点包括以阐释性展览为参与的场所,以身体、情感和思维为参与的要素,以意义的构建和共享为参与的结果.博物馆可从分众化的展览系统、与观众相连接的展览内容、情境化的沉浸体验、游戏化的参与方式、多感官的体验模式、观众参与表达的平台、群体参观的社交环境七个方面构建参与性的展览环境.  相似文献   

6.
展览架起博物馆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是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对话的媒介。作为世界一流的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在展览运营过程中,从"使命"到"创造力"等多方面都有值得其他博物馆学习与借鉴的地方。使命和品牌战略决定了展览的主题选择和未来方向,是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完善的策展机制是维持博物馆使命和品牌形象可持续运行的基本保障;聚焦观众体验和感受有助于打造更具亲和力的展览;创造力是展览团队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主题阐释到"沉浸式"氛围的营造,是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过去几十年的博物馆研究和博物馆专业人员实践探索了博物馆传播的关键原则。博物馆展览建设有策划、设计、施工三个阶段。阐释策划阶段要弄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目标观众是谁,主题是什么,展览的背景情况是什么。阐释设计阶段就要了解展览内容,进行分众传播,具有可达性和真实性,而最核心原则是激发、关联和揭示。施工是实现一个高质量博物馆展览的最后阶段。这些阐释策划、阐释设计、内容创意和展览实施中的规范和标准是博物馆创建世界级展览最有效的方法,也是和观众沟通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为发展考古学的语境化阐释,考古主题展览的策划不断创新,“空间”概念或为此提供多元路径。以复旦大学博物馆“御街行——考古发现中的南宋临安”展览为例,该展览作为高校博物馆的“教学型”策展成果,在策展过程中对考古主题展览的空间构建问题进行实验探索。通过物的空间叙事、地的空间再现以及人的空间体验,策展团队从内容策划、展示设计和阐释规划等方面切入对空间的构建考量。将空间的概念思路融入考古主题展览策划,或可完善人、地、物关系在展览中的传播,以兼具专业水准和公众响应为目标,优化拓展考古学视野下的展览语境化阐释。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提升展览的传播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媒体相比,博物馆学习是观众在特定空间行走、站立过程中,通过对展物的观察、体验和参与而学习,因此以观众学习的认知特征为前提制定的传播策略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馆展览策展人与设计者应该着重考虑加强对展品实物的阐释,增强展览的叙事能力,帮助观众适应以实物为介质的学习;采用相应的技术增强故事线的逻辑性,更好地营造信息空间,帮助观众在特定空间的站立与行走中进行更有效的学习;引入多种媒体,充分作用于多种感官,以提升观众的学习效益。  相似文献   

10.
李林 《东南文化》2018,(3):101-107
网络时代的虚拟社交容易引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心理、行为障碍,而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博物馆具备为公众创造真实社交环境、满足公众真实社交需求的条件,是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交场所。随着社会公众真实社交心理需求的日益增长,现代博物馆展览的体验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社交互动项目与展项之间的相互结合,如展览中的社交空间营造、社交型的互动技术设计、参与性的参观活动策划等。博物馆展览中的社交互动设计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众认知学习的效率,还能实现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任琳 《东南文化》2021,(4):158-163
近年来,"了解故事"代替"欣赏珍宝"成为博物馆观众最主要的参观目的.当代博物馆展陈设计亦呈现四种叙事趋势:主题展代替珍品展、语境阐释逻辑代替符号分类逻辑、动态故事代替静态描述以及多元媒介组合代替单一媒介组合.推动展陈"走向"叙事的原因有西方博物馆展陈经验的影响、博物馆"泛艺术化"困境的阻挠和文物身份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当下,博物馆人应兼顾"具有中国风格的叙事结构""以人为焦点的叙事视角"和"规范化展览叙事机制",努力呈现具有科学阐释逻辑、较高传播效率和理想认知规模的展览.  相似文献   

12.
博物馆以向公众提供文化服务为本职,可以充当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介,有助于提升公众素质。为实现博物馆的内在价值,要提升陈列展览的丰富性与实效性。博物馆要注重优化陈列展览的结构,可以在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增加临时展览频次,将多种主题融合起来举办展览,丰富观众入馆参观的体验;与此同时,要从规格上控制展览,美化陈列展览环境,并以大众需求为基础策划精品展览,让文化服务走进观众的心中。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是相互联动、互为因果的关系,观众需求是博物馆展览形式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民族博物馆因其自身的"民族性"特征,在展览形式与观众认知关系方面有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因素。在形式设计方面应考虑观众的感觉与认知系统,观众的自然特征差异、参观心理与行为特征会影响展览形式与内容设计,观众构成、参观目的与时代变化也会促使展览形式产生新变。本文以裕固族博物馆的布展为例,就此问题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大陆博物馆在展览建设中遇到了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作为博物馆展品的物的研究广度与深度不够,对观众在空间形态下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行为不够熟悉,以及对于作为沟通两者对话的传播技术掌握不够到位,由此导致展览的阐释不够充分,无法很好地实现预期的传播目的。然而,物、人与媒介三者并非孤立的要素,而是实现传播目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不仅要强化对物的内涵、观众认知特点与学习行为,以及沟通对话的传播技术的研究,还要将它们融为一个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展开讨论,建立有效的阐释系统。这将是提高博物馆展览传播效应的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魏敏 《东南文化》2012,(2):119-123
观众研究是现代博物馆学的核心内容。西方博物馆学通过对观众行为模式观察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来剖析博物馆观众阅读行为的特点。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观众自身的认知体系主导着包括阅读行为在内的博物馆观众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博物馆体验。文字风格和形式设计影响着观众对博物馆展览文字的阅读行为。而针对具体展览的目标观众调查和展览评估应是进行展览策划和文字撰写的前提,是构建"高效"的博物馆展览文字的关键所在,却也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16.
张秀福 《文物天地》2022,(S1):115-119
近年来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企业博物馆成为其中不可小觑的组成部分。企业对建馆热情高,但对博物馆本身普遍并不重视,究其根源是对博物馆于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企业博物馆展览策划的核心要义是如何通过展览传播好企业文化,服务好企业品牌塑造,促进和增强公众对企业品牌的黏性。展览既是企业历史和产品故事的博物馆叙事表达,更体现一个企业的文化内涵。展览在展示内容、设计风格、工艺用材等方面更好地诠释品牌及文化特性,让企业品牌在展厅与公众的生动交互中蹄疾步稳,奔向未来。  相似文献   

17.
博物馆是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叙事空间,数字媒体时代下观众体验需求的升级要求博物馆重新思考展览呈现与价值传递。荷兰WonderKamers 2.0和MicroPia两座博物馆十分注重交互体验设计,获得了良好的观众体验效果。博物馆交互体验可以看作是一种从内容到技术再到情感的转化模式,由此构建博物馆交互体验设计模型,能够为我国博物馆交互体验技术的运用和知识的传播提供新思路。在构建交互生态体系时,我国博物馆应注重叙事的空间优化,通过数字媒体的合理调用实现内容和技术的高度适配,提升博物馆交互设计的合理性、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进而创建展览内容与观众之间的情感网络,帮助观众感受到愉悦的沉浸式体验。  相似文献   

18.
黄公达 《东南文化》2023,(1):143-148
近些年来,阐释理论在博物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博物馆作为肩负着生产知识和文化传播使命的社会文化机构,对展览进行必要的展览阐释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实现自身的使命宗旨。当下许多历史、综合博物馆对于展览阐释较为重视,艺术博物馆对展览阐释却关注不足。我们应从传播符号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博物馆的展览阐释,上海博物馆展览“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在展览阐释中运用了传播符号学理论,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艺术博物馆可以此为借鉴,从展览阐释的结构、展览阐释的内容、展览阐释的方式这三个角度提高阐释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需要不断创新自身的内容设计,在满足故事性与叙事性、多样性与互动性、教育性与普及性、保护性与可持续性的原则下,根据文物特点、基于历史时期或事件等确立主题思想,并通过引入、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建一个有层次、有逻辑的展览内容结构,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历史文化知识。在文物陈列展览中还应该采取多样化的互动设计,包括多媒体展示、互动游戏、模拟体验等,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和期待。  相似文献   

20.
面对免费开放之后倍增的参观人数和发生变化的观众结构,博物馆公众服务工作面临着观众需求日益深层次、多样化的挑战.他们需要的不仅是一顿"免费午餐",而是内容丰富的"文化盛宴".博物馆在做好基本开放服务的同时,还要在展览服务、文物鉴赏、阅读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实现公众服务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