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破家亡这种事,发生在普通人身上就足够悲惨了.如果你还不幸是个皇族,那简直像上天下了一道符咒,注定了此后一生的痛苦折磨.明末清初的画僧石涛,就是这样不幸的宗室后代. 对身世讳莫如深 石涛本是明朝靖江王后裔,原名朱若极.如果明朝没有灭亡,石涛长大了,也会是一代藩王.只可惜,他还是个幼童时,崇祯皇帝就被李自成逼得自尽了.眼看着皇帝没了,清军铁骑又被吴三桂引入关内,明朝各地的藩王争着要“延续国祚”.石涛的父亲、第十一代靖江王朱亨嘉手上没多少兵,却想争天下,给自己封了个“监国”.  相似文献   

2.
谢建平 《文史天地》2012,(11):95-95
掷骰子是很流行的赌博方式,而用掷骰子来确定大事却是一种极为荒唐的事,但是,确实有统治者用掷骰子来决定大事。在历史上,契丹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就是这样的一个糊涂蛋皇帝。耶律洪基是个骰子迷,他曾用掷骰子来决定状元。辽道宗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辽国的科举考试进入了殿试阶段,即由皇  相似文献   

3.
关于乾隆五十八年马嘎尔尼使团觐见礼一事,历来众说纷纭,不仅中英双方当事人记载不同,清代有关此事的记述前后也发生明显变化,乾隆时期的官方记述含意模糊。嘉庆时期则在官方记述中提出"恪恭成礼"说,构建英使团以三跪九叩之礼觐见的清晰表达,此说成为后世的主流观点。同光时期,马嘎尔尼使团觐见时行西式礼仪的记述相继现于报纸奏折,并被广泛征引。其后,三种记述及其观点并行不悖,影响深远。清人对乾隆年英使觐见礼仪的认识转变是与清代中西关系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驻外国公使,这在今人看来是平常的一件事,但在当年,中国向来以"天朝上国"自居,从无派大使到"属藩"之说,认为与"蛮夷之邦"的"洋人"打交道有失身份.  相似文献   

5.
《收藏家》2021,(3)
正"以静为用,是以永年",此句是清朝皇帝刻制于松花砚底部的铭文。其意与"宁静致远"具有相同含义:想要一朝、一事长久延续,就必须坚守初衷,守住道统,以不变之"静",应万变之动;以天下稳定为基,使百姓修养生息,国祚方能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溥仪六岁退位以后,还在紫禁城里当他的关门皇帝,稳稳当当地又当了13年。1924年11月,北京政变一下就把他抛出了紫禁城,逃进了日本驻中国的公使馆。关于北京政变,日本今井清一著的《大正德谟克拉西》中有这样的叙述:在冯(玉祥)的北京政变背后,是有日本军人在暗跃。第二次直奉战争一开始,作为住友的嘱托寺西秀武预备大佐,就策划了冯的倒戈而成为奉派的天下,为了收买冯的一派,便由张(作霖)出一百万日元,通过三井银行奉天分行行长转吉冈显作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再转段祺瑞,由段交给冯玉祥,成功地发动了北京政变。这也是北京的芳泽谦吉公使和林弥三吉武官,支援了宇  相似文献   

7.
一封信的故事1785年,乾隆御宇已经整整50个年头,大清帝国的皇帝已经75岁了。大清帝国海清河晏,虽然官僚系统开始变得贪腐成风,但总体而言,在乾隆帝的控制之下,依然是一派盛世景象。就在这一年,一封信送到了西藏。信是转托一位噶举派红帽系的活佛却朱嘉措呈递的,却朱嘉措出身显赫,是曾进京觐见乾隆帝,后染病去世于北京的六世班禅之弟,日后在史书中以大名鼎鼎的沙玛尔巴为人所知。沙玛尔巴向西藏地方政府提出了廓  相似文献   

8.
外国使节派驻北京,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事。当时列强驻华外交代表的等级,是大使级别之下的公使。法、英、俄、美四国驻华公使先后于1861年3月至1862年7月抵京到任,并相继在京设立公使馆。此后,其它列强纷纷效尤,提出相同要求。到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与一系列西方国家陆续签约,建立了外交关系,驻华公使因而日见增多。  相似文献   

9.
皇帝,乃是人类社会最畸形的怪胎.他视天下为家产.视百姓为家奴.于是.他也就成了天下的公敌.百姓的公贼。朱元璋这样的皇帝.必将从人类社会消失。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举考试中第四名,称为传胪。所谓传胪,即要站在殿上代皇帝传呼众进士上殿觐见,传胪之人不但要才出众,且须长相俊美、声音洪亮。中国最后一次开科取士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898年),状元为四川资中的骆成骧,而点传胪的是四川的李稷勋,这就是中国最后的一位“传胪公”。  相似文献   

11.
《旅游》2004,(1):19-21
“太阳升起来了,照耀着巨大的帝苑。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大自然的宁静被庄严神圣的音乐打破了……面前的皇帝犹如在七层天上,又好像从古木参天的山后出现,又像从一棵圣树上走下来,乐队奏着歌功颂德的乐曲。此刻的皇帝坐在一个没有华盖的胜利椅上……”——英国使团随行人员胡特奈这样记录马戈尔尼觐见乾隆皇帝的情景。  相似文献   

12.
宋仁宗在历史上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他治天下、御外侮,比不上他的先辈太祖、太宗。他行新政、搞改革比不上他的后人神宗。但是,无论是正史、野史,说他坏话的不多,至少没有把他描绘成一个昏庸之辈,这与他怕谏官有很大的关系。 自古文武百官怕皇帝,也有皇帝怕谏官。那些一心要当活尧舜的开明皇帝就怕谏官。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得到一只特别俊异的鸟,把它放在手臂上玩。他兴趣正浓时,被魏征撞见了。李世民见到这位以直谏著称的老臣,就象顽皮的学生见到老师一样,马上把鸟藏在怀里。这位谏官不给皇帝下台阶,唠唠叨叨地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老…  相似文献   

13.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在京师南京召见了一位来自于遥远的祖国西南边陲云贵高原上的彝族女土司———奢香夫人。这位奢香夫人到底有何来历?她此行觐见洪武皇帝的目的又何在呢?奢香,出生于今四川南部叙永、古蔺(元朝时称永宁)一带的彝族聚居地区,成...  相似文献   

14.
皇帝也是人,自然可有业余爱好;但皇帝又毕竞是皇帝,业余爱好一旦误了正业.天下的百姓就要遭罪了!  相似文献   

15.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做了60年皇帝和整3年太上皇的乾隆帝驾崩了.初四,嘉庆皇帝褫夺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初八,和珅与亲信户部尚书福长安双双下狱,被查抄家产.十五日,嘉庆皇帝向天下宣布和珅的二十项大罪,公布查抄的财产.一时之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传闻在京城家喻户晓,并传遍全国.稽之史籍,对"和珅跌...  相似文献   

16.
<正>因为天下是"朕的","朕"也就可以无法无天了。"家天下","朕天下",这是中国百姓的悲哀。正德与嘉靖,无疑是引导晚明颓风的两个皇帝。明代社会到了万历时期,已全面颓  相似文献   

17.
俄藏敦煌写本《春秋后语》残卷探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文献》2001,1(2):212-225
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藏敦煌文书Дx02663、Дx02724、Дx05341、Дx05784号残卷为一史书片段,内容系讲述秦始皇灭楚、齐,统一六国,首称皇帝;施行新政:停止实行分封制,销毁天下兵器,书同文,车同轨,焚毁诗书;以及北击匈奴和修建阿房宫等事.写作体裁为编年体.  相似文献   

18.
1890年6月4日,朝鲜赵太妃薨逝。按照成例,朝鲜必须向礼部派遣告讣使,清朝派遣敕使,赐奠弔丧,但因朝鲜屡思自主,企图改变事大礼仪,遂引发"郊迎礼"的礼仪之争。从中朝两国处理赵太妃丧礼的案例,可见朝鲜国王追求自主的企图,欲改动事大礼仪,模糊化宗藩体制的等差位阶,因而请求敕使队伍改由马山浦上岸,并免除向皇帝诏书三跪九叩的"郊迎礼",保护朝鲜的体面。但清政府却欲藉"郊迎礼"的举行,向各国驻朝公使彰明中朝两国的君臣名分,所以坚持按成例处理,稳固清政府的宗主权。中朝两国礼仪之争的结果,最后还是清政府略胜一筹,成功让各国驻朝公使了解"名分"控制朝鲜君臣的有效性,却让朝鲜君臣更加强了反华意识,埋下日后中朝宗藩关系破裂的导火线。  相似文献   

19.
自康熙后,历朝清帝都是鼻烟嗜好者兼鼻烟壶的收藏爱好者。初到中国的西洋人,以及文武大臣觐见皇帝时,也往往以鼻烟为见面礼。鼻烟壶由于具有艺术及经济价值,也成了行贿送礼的重点。不仅如此,甚至还成了敲诈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雷颐 《百年潮》2006,(5):63-67
1876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烟台条约>,其中一条是派钦差大臣到英国"道歉",并任驻英公使.今人看来这是最正常、平常的一件事,可能认为与<烟台条约>中赔款、通商等项相比,不值一提.但在当年,这意味着承认"天朝上国"的崩溃,是有"天翻地覆"之感的大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