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尔父子老柯尔(Thomas H.Coole),中国钱币收藏家,于1868年2月13日在人岛出生,1888年迁移到美国,定居于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在贝克大学毕业后,进入教会。1906年老柯尔举家迁入中国福建省,作为西方传教士长期在中国活动。他于1930年去世前不久才回国。他留下遗嘱将其中国钱币集藏在同年6月全部捐赠给贝克大学,从而保存至今。其藏品据说甚丰,惜未能见到目录。他的儿子小柯尔(Arthur B.Coole),1900年1月6日生于堪萨斯的伯明翰。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国际法学者、外交官菲利普.诺尔-贝克关于国际集体安全的论述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外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还亲历了国联公约的起草和国联的组建工作。因此,诺尔-贝克是当时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就思想传承而言,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观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包括英国学派的主流理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他后来被指责为过于理想主义,但是诺尔-贝克毕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为世人所公认,为此,他于195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文献   

3.
中外慈善团体援助欧洲来沪犹太难民史料(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贝克致施肇基函 1939年6月16日尊敬的施博士: 科奇兄弟俩今天早上来拜访我,言及到现在还没有能够找到任何工作。不过鲁道夫倒有点希望在某个教会医院谋个职位。但这种希望也非常不明确。 二位均住在华德路138号难民之家4号房。 听到他们身体健康、精神面貌很好的消息,相信你也同样会感到很高兴。 贝克谨启 20.贝克致张度①函 1939年6月17日尊敬的张先生: 在上海的犹太难民中有很大一部份人具有机械技能,有些是汽车修理工,有些是电工,还有一些是机床工和“多面手”。另外还有一些化学工程师。 我正在派遣…  相似文献   

4.
“我的巴格达之行,是对伊拉克战略整体评估的一部分,总统正在等着我的看法。”去年12月20日,刚刚就任美国国防部长两天的罗伯特·盖茨在伊拉克说。这位面容慈祥的官场老手,紧随着贝克,也加入到“营救”布什的队伍中。  相似文献   

5.
阿兰.R.H.贝克──当代西方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阙维民阿兰.R.H.贝克是刊址设于英国剑桥大学的英文国际《历史地理杂志》(JournalofHistoricalGeography)的主编。作为当代西方历史地理学界最杰出的学者之一,自70年代起,贝克...  相似文献   

6.
1、史迈士致贝克函 (1938年5月28日) 尊敬的贝克博士: 你向汤姆生大夫询问我会工作情况。下面我们对你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1.机构名称: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 2.办公地点:目前在南京宁海路5号,自6月1号日起,改在天津路3号。 3.受照顾难民人数: 12月份战争一爆发,25万市民涌人南京  相似文献   

7.
贝克报告实质上就是要实现战争的"伊拉克化",让伊拉克人自己收拾烂摊子。但问题是,自3年前拉姆斯菲尔德宣布解散了伊拉克的旧军队后,伊拉克的治安就一直由占领军维持  相似文献   

8.
长乐人素有海上谋生的传统,并在近20年间塑造了移民海外的社会风尚。长乐与纽约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和美国较好的谋生与发展条件,使长乐人选择美国作为移民的主要目的地。长乐人在美国成功建立的互助网络,使长乐人能承担巨额出国费用和成功地在美国求职与发展。因此,美国虽然是绝大部分中国国际移民的首选目的地,但唯有长乐人(福州人)能大规模移民美国,创造了在20年间近20万人成功地从一个仅6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移民美国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发展需交流,交流促发展──阿兰·R.H.贝克教授西安访学小记张联社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地理杂志》主编,当代西方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阿兰·R.H.贝克教授借出席1996北京“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之便,在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教授陪同...  相似文献   

10.
本文的“小美国人”是指中国新移民在美国生育的、具有美国国籍并于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回亭江寄养的婴幼儿。本研究以位于闽江口的福州市著名侨乡亭江镇为调查点,追溯小美国人在当地跨国寄养这一现象的产生,考察小美国人在当地的寄养现状,分析小美国人的跨国寄养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文章认为,这些跨国寄养的小美国人兼具了作为传统意义的亭江人和作为法律意义的外国人的双重身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侨乡的跨国寄养,是国际移民网络的组成和延伸。作者建议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制定相关政策,帮助这批特殊的小美国人在当地健康成长。从长远看,这将有利于这些小美国人回归美国长大成人后,成为促进中美友谊的民间桥梁。  相似文献   

11.
大海 《风景名胜》2017,(11):76-81
透过复活节和圣诞节,我们不难看到美国人宗教信仰的影子;透过圣帕特里克节和愚人节,我们可以找到美国民族构成的渊源;透过感恩节、国旗日和一个个历史名人的诞辰,我们又会感受到美国历史的积淀;也许,当我们了解了美国人是怎样度过母亲节和植树节时,我们还能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2.
一、美国排华,清政府不为华侨做主;人民愤怒,爆发抗议运动 清朝道光年间,美国西部加得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广东人)开始到美国“淘金”。华侨用自己的血汗,为美国西部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3.
当艺术撞上啤酒,丰富的泡沫便会汩汩地冒个不停。近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与贝克啤酒合作推出Beck’s Canvas限量版,在酒瓶上展示了Tom Price和Simon Cunningham等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尝试以  相似文献   

14.
美国人一直以美国是近代自由的发源地和现代自由的捍卫者而自豪。不仅美国学术界主流一向认为 ,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自由演进的历史 ;一般美国人也将自由作为判断个人、民族或国家的第一概念。在 2 0世纪末一项民意测验中 ,对“你作为美国人最感骄傲的是什么 ?”69%美国人的回答是“自由” ,对“自由”的选择甚至多于“平等”和“高收入”。无疑 ,“自由”是美国人最喜爱和珍贵的词汇之一。但如果你追问他们自由是什么 ,答案之多将令人惊奇。有人曾说 ,美国是世界上最难管理的国家 ,因为那里有着世界上最多的 ( 2 0 0多种 )种族和 ( 1 3 0 0…  相似文献   

15.
书讯     
正《美国人眼中的旧西藏》该书图文并茂,以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兼有可读性和学术性的文字和图片,叙述了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眼中的旧西藏。从书中,我们得知美国最初同中国西藏的接触是由民间开始,来自美国的旅行家、探险家和传教士最早记述了他们对中国西藏和藏族的了解,并将其介绍给美国人民和政府。之后,不断有美国人前往中国西藏,美国政府对中国西藏的认识不断加强,并接触到了"西藏问题"。从该书中,读者可以窥见美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历史上,如果哪一个人能作为美国民主的象征,那就是托马斯·杰斐逊。一个占有奴隶的贵族竟然是美国民主的布道者,这无疑是充满了讽刺的美国历史中最大的讽刺。无论我们将民主视为个人所拥有的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还是视为多数人自我统治的权利,杰斐逊都成了它在美国最著名的代言人。在美国历史上,没有人比杰斐逊对普通人民怀有更大的信念,也没有人比他对未来更为乐观。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西部探险与开发的不断深入,黄石地区的自然景观开始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在一批社会精英的推动下,黄石国家公园得以建立。在这些社会精英看来,被保护为黄石公园的土地是无人定居的荒野,但实际上,那是千百年来印第安人繁衍生息的家园。《黄石公园法》确立了保护自然资源与发展旅游的公园管理目标,但印第安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对此构成了严重挑战。于是,印第安人被视为黄石公园的威胁而遭到驱逐。然而,为了迎合游客将国家公园视为边疆荒野的想象,公园管理者和旅游开发商将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促成了印第安人在国家公园的"回归"。印第安人在美国国家公园运动中的遭遇,是美国征服印第安人政策在自然资源利用领域中的延续,反映了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中非正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18.
1859年10月,《旧金山快报并发表了一封特别的“诏书”,一个名叫约书亚·诺顿的人,宣布自己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他在诏书里这么说:“我,约书亚·诺顿,宣布成为美国和墨西哥的皇帝。”诏书的署名是“美国皇帝诺顿一世”。令人惊讶的是,第二天这份荒唐的诏书被富有幽默感的美国人刊登在快报头版上。从此诺顿开始了他对美国长达21年的“统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的美国观”是个被讨论过一千次的老话题:中国人的美国观,自1784年,有文献记载的第一个美国人到达中国广州起。这一千零一次的讨论得到的,也无非是相同的结论:对中国人来说,“美国”是个含混着家园、民族、意识形态,含混着历史、现实,含混着丢失了的和正在寻找的价值观的大杂烩。还是让我们跳过这烦人的宏大叙事,从细部开始吧,从一个个体(北大“反美”女生马楠)和一个小群体(福建长乐人)开始吧。理性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总会使一个更真实完整的美国、一个更真实完整的外部世界呈现在中国人面前,那时候,或许中国人已经没有了似是而非的束缚,可以自信而从容地说一声:你好,美国,更大的可能,是我们早已对这个老掉牙的话题失去了兴趣。在这之前,请原谅我们再絮叨这一回吧。  相似文献   

20.
张咪 《史学月刊》2023,(7):63-73
美国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地区的清教徒基于自己的宗教观念塑造印第安人的形象。随着印白关系的演变,清教徒建构的印第安人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在初遇印第安人、改造印第安人、与印第安人作战这三个不同阶段,清教徒分别建构了“撒旦的仆人”“祈祷的印第安人”“恶魔的化身”三种印第安人形象。这三种形象都是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他者想象”,反映了清教徒自身的处境、焦虑和期待。清教徒对印第安人的恶魔想象,推动了美国种族主义和白人至上观念的发展,对美国的族群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