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有明一朝,太祖朱元璋就重典整治吏治。《大明律》将惩治官员犯罪的"吏律"置于首章,以示国家治民必先治吏之意。据统计,明代因贪污受贿被杀死的官员有几万人,到洪武十九年(1386年),全国13个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  相似文献   

2.
本刊追踪     
《环球人物》2013,(17):11
雷政富当庭翻供6月19日,涉不雅视频官员、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涉嫌受贿案在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公诉机关指控雷政富受贿316万余元人民币,其中最大一笔款项为300万元。对此,雷政富称:"那300万元是借款,我自始至终都没有贪念。"  相似文献   

3.
古代公家的酒,官员们不是想喝就能喝,不是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不是想喝"极品"就能喝"极品",不是想送人就能送人。有的官员贪杯,而又公私不分,就会喝出罪来。有的官员借花献佛,公酒随便送人,也会触犯法律。宋初定下规矩,规定州郡官库贮存的公酒,是专门用来馈赠往来的官员,以及上任、罢  相似文献   

4.
张光闪 《沧桑》2014,(5):158-161
上个世纪50年代,新加坡海关局腐败盛行:海关人员清关通常要收小费、受贿就可为货主减免税(率)和放行非法货物入关,甚至进口之外的其他方面也常有腐败发生。对此,海关局充分利用外部力量——贪污诉讼程序调查局来惩治腐败,还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改革内部的奖惩制度和通过财产申报制度完善情报收集方式,并且减少海关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和通过各种方式加强监督以约束腐败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反腐机构的独立性,大量收集官员的信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管和各种法律制度的建设来减少腐败。  相似文献   

5.
慈禧看戏     
慈禧太后酷爱看戏。在看戏时,慈禧往往要 "请"一些官员陪看,叫作"赏戏"。官员必须跪在戏 台下的平地上看戏,夏天烈日当头,地上滚烫;冬天 寒风刺骨,全身冻僵。 于是,每逢慈禧"赏戏",就成了太监勒索官员 的良机。热天,太监给他们送垫送茶;冷天,太监给 他们送皮袄送手炉。官员们得了好处,便回报以白  相似文献   

6.
微博热议     
《环球人物》2013,(4):12
环球人物杂志V:"官员也有自己的隐私权,就像病人的病例是隐私,需要保护。"广东省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举行了预备会议,广州团的叶鹏志代表认为,向公众公开官员财产不一定是最佳方式。他建议采取随机抽检的方式公开官员财产,比如定期"摇号"。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全国交通系统众多厅级官员前仆后继地倒下?经过漫长而又略显神秘的沉默之后,3月20日,新华社发出消息:“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赵詹奇因涉嫌受贿罪被提起公诉”。这是官方媒体第一次就赵詹奇案向公众做出交代,此时距离其“双规”已有9个月时间。起诉书指控,赵詹奇涉嫌受贿的金额折合人民币超过了600万元,时间跨度从1994年直至2006年。这期间,他从杭  相似文献   

8.
一周人物     
《南方人物周刊》2011,(35):15-15,17
王纪平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纪平因涉嫌贪污1047万元、受贿435万元,近日被北京市检一分院提起公诉。在任时,王纪平被称为学者型官员,还曾撰写《中国税收简史》、《北京税收史》、《治税方略》等著作。而纪检部门的报告称,王纪平在接受调查之初,一度表现得十分狂妄,甚至称:“就你们几个还想查我?等我出去非整死你们不可!”  相似文献   

9.
清代衙门病     
林乾 《文史博览》2007,(9):58-60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清代防范官员的法律、条例相当严密,为了少受处分,许多官员无所作为,整日为逃避"文法"而绞尽脑汁,"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就成了最普遍而又最无奈的官场风气了。  相似文献   

10.
<正>"钓鱼执法"这一"执法违法"的现象并非现代所有,中国古代就已有之。《韩非子》一书中就记载: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集市的关口时,遇到某官员的刁难,客商便拿出银子来打点一番,某官员这才放行。后来,卫嗣公对这个官员说道:某年某月某日,有位客商路过你这里,你开始不放行,后来客商送了银子,你就让他通  相似文献   

11.
刘振修 《文史天地》2014,(10):85-88
正有人说美国记者像总统肚子里的蛔虫,做起总统的文章来毫不费力,揭发官员隐私更是拿手好戏。而白宫新闻发言人马林·费茨沃特则说记者更像饥饿的狮子,时刻在搜索猎物,对此他深有体会,他说:"每天清晨,记者们就像一群狮子在白宫集结。他们龇牙咧嘴,怒吼嚎叫,偶尔也流露一丝爱意,但总是处于饥饿状态,你稍有不慎,他们就会狂怒起来。"因此,白宫官员每天都要和他们进行"毅力、心理和辩论技巧的较量"。许多白宫官员  相似文献   

12.
王宏斌 《历史研究》2013,(1):100-114,192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的禁烟政策遇到内外两种阻力:一方面,英国政府极力庇护中国沿海地区的鸦片走私贸易,企图劝诱中国官员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另一方面,贩卖鸦片利益集团、受贿的不法官吏、鸦片吸食者和各级行政司法官员构成来自中国内部四种禁烟运动的阻力。在此背景之下,《查禁鸦片烟章程》对鸦片吸食者判处死刑的条款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得到有力贯彻,禁烟运动也因此逐渐形成 "明禁暗弛"的局面。从实施效果看,主张用死刑对付吸食者的建议并不完全可取,而反对 "将食烟之人拟以死罪",主张慎刑并以 "常例治之"的看法则有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是治理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优劣好坏决定了国家的吏治。同时,与官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身边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官员的廉洁公正,以及行政职能,甚至于存亡安危。一、历史上很多官员"身边人"常有劣迹所谓官员的"身边人",它包括官员的直系亲属、官员信任的下属以及与官员有某种关联的其他人等,如远房亲属、师爷、朋友,甚至家中的僮仆、屯丁等。历史上,很多负面事件都与官员"身边人"有关。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三品以上两京大员中的贤能者方能给谥,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特殊现象:一是四品以下官员官品本不及谥而特恩赐谥;二是明中期以后,谥法渐弛,奸邪官员仍得美谥;三是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多为"文"字谥,且为士大夫所认同,以至于翰林出身的不谥"文"、非翰林出身的谥"文"均被视为异常情况。前两种现象明代以前已有先例,是明代对历史的继承。而翰林出身者多谥"文"却是明代的新规,与明代翰林出身的官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同寻常的社会地位密切相关。就总体而言,明代官员给谥中的特殊现象常常是制度、人事和传统等单个因素或多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自从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以后,可以说,和绅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和绅为人圆滑,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深得乾隆皇帝的宠信。他在任内务府大臣期间,大肆贪污、受贿,许多想升迁、调职的官员都走他的门路,向他贿以重金。后来,下面送给皇帝的贡品,他都敢扣下变为已有。  相似文献   

16.
正如今,"四菜一汤"已成为勤俭的代名词,而这据说是朱元璋对官员吃喝的规定。"公车"也是公款消费的一大块。古代没有汽车,公车就是马、马车,还有轿子,以及船。当然,古代官员们更喜欢坐轿子,不过,并非一开始官员就能坐轿。唐和北宋的官员一般不许坐轿。唐初,宰相出门一律乘马,只有贵族妇女才可以乘轿。但唐武宗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宰相、三公、尚书令以及退仕和患病者才可乘轿,其余不论尊卑,一律不准,而且坐轿者还必须自己出钱雇请。北宋时  相似文献   

17.
游彪 《史学集刊》2007,(4):11-19
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刘元亮  薛克 《环球人物》2012,(25):38-40
严查"吃拿卡要",狠刹三种歪风山西治吏再出重拳。2012年8月23日,山西省纪委、省监察厅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因"吃拿卡要"处理处分问题官员881人,其中17人已被移送司法机关。这就是说,从今年5月到8月,山西"吃拿卡要"专项整治行动开展的100多天里,平均每天就有8名官员因此受到处理。据了解,从2010年山西查处上班  相似文献   

19.
《文史月刊》2010,(6):13-13
据世界银行的材料,全球每年支付的贿金超过1万亿美元。12月9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反腐败日",2009年的主题是"别让腐败扼杀发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指出,每一个人都应为反腐败作出贡献。他呼吁大家参加联合国的反腐败运动,鼓励人们保证不行贿、不受贿。以这种方式生活,世界就会更清白。  相似文献   

20.
张国庆 《北方文物》2020,(1):96-102
辽朝官员中虽然存在向当朝皇帝的"言谏"行为,但却没有实职性谏官。辽朝官员的"言谏"形式主要有"面谏"、"书谏"和"诏对谏"三种;"言谏"的主要内容分为:对皇帝不当言行的"言谏"、对皇帝错误决策的"言谏"、就不合时宜规制向皇帝的"言谏"、对皇帝用人失察的"言谏"以及遇法禁有乖、刑罚不当时对皇帝的"言谏"等几个方面。辽朝皇帝对待臣下的谏言最终是"纳"还是"拒",取决于多种因素。辽朝官员的"言谏"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正了最高统治者的行政行为,起到了纠正已错、防患未然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