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莱阳发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秋,莱阳县文物普查小组在县城以南35公里的前河前村征集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据群众反映,这件陶盉是1981年春在村前整菜地时发现的。该地为西周遗址和墓群,1975年山东省考古队在此发掘出数件西周中期"己"国铜器。此盉出土于原遗址西北部分,就其形制来说,可以定为西周早期器物。陶盉属泥质灰陶,手制。高15、最大  相似文献   

2.
青铜盉是酒器,青铜扁盉是青铜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制,目前在我国仅出土了十几件,其器形、纹饰及文化内涵具有深入探讨的价值。本文以目前我国出土的15件青铜扁盉的考古发掘报告为基础,通过类型学分析,对青铜扁盉从西周晚期始出现至春秋中晚期逐渐演变的这一过程中的造型、纹饰的演变进行了分析;对扁盉造型中的龙、鸟形象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972年冬。我馆在乾县薛录乡废品收购站,拣选到1件西周铜盉。据了解,铜盉是在临平龙岩寺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时出土的。铜盉为棕绿色,通高30、宽20、口径10.2厘米。盖呈半球形,上有纽,近边有一环纽,与一节链相衔。盉口平直下收,肩部斜平,腹圆弧,圜底。錾截面呈方形,由  相似文献   

4.
文金 《文物》1989,(10)
《文物》1987年第10期《山东莱阳发现一件罕见的仿铜陶盉》一文,揭示了一件西周仿铜陶盉,器身多处饰有刻纹,其中有一些为西周古文字。原文的刻纹释文多处有误,试辨正如下。1.原文图三陶岙刻纹摹本之2、6、17、18很有可能为装饰符号,不得径释为文字。所释  相似文献   

5.
冯时 《考古学报》2019,(4):479-502
<正>目次一霸姬盘盉铭文与陪台讼案二攸从鼎铭文与田牧讼案三西周奴隶的所属权问题四奴隶殉葬与诚信观念五奴隶的来源与等级差异六奴隶逋逃与穆王修刑七结论郭沫若先生首倡西周奴隶制,在其多部著作中,郭老对这一关乎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广泛利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史料,对商周时代的奴隶考辨分析,特别是所撰《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的多篇论述,系统揭示了商周奴隶的基本史实。诚然,西周奴[1]彭裕商、韩文博、田国励:《商周青铜盉研究》,《考古学报》2018年第4期。  相似文献   

6.
<正>1974年10月,在位于广东省信宜县东部光头岭的松香厂基建工地,发现了一个窖坑,里面出土了一件青铜盉。这件青铜盉通高26.6厘米,口径14.2厘米,器身呈鬲形,束颈,口沿略外侈,腹部分裆较宽成三袋足,蹄形实心足根。盖、颈均有一小半圆环,原系链,已失(见图1-图3)。属西周中晚期器物,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此器造型精美,其中流、盖钮、附耳最具特色。盉是调酒器,流是其最基本的部件。古人把酒与水置于盉中调匀,而后斟于杯中。没有流,酒无以适当斟出,所以无流之器不可称之为盉。我国早在二里头  相似文献   

7.
■■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盉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8.
西周是实物货币和金属称量货币兼用时期,贝和青铜块是当时主要的货币形态。但是,西周货币的购买力怎样?当时的物价如何?文献记载阙如。值得注意的是,西周时期的遽伯睘簋、裘卫盉、格伯簋和智鼎等铜器铭文,为研究西周货币的购买力,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本文根据西周金文和文献记载,试对西周货币的购买力兼及当时的物价问题,略作探考,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青铜器窖藏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11)
陕西周原地区自汉以来一直是西周青铜器出土的重要地点。继1975年岐山京当公社贺家大队董家村卫鼎、卫盉、(亻朕)(匚也)等三十七件窖藏青铜器、1976年扶风法门公社庄白大队史墙盘等一百零八件窖藏青铜器出土之后,1978年9月,在岐山县京当公社贺家大队凤雏村,社员秋种犁地时又发现一窖西周青铜器。周原考古队在社员群众的帮助下,对现场进行了勘查钻探,得知这是一个西周青铜器窖藏,周围有多处西周灰坑。  相似文献   

10.
张利军 《文博》2008,(6):33-36
金文中(马)字,专家或隶为夕巴,读为虚词爰.或隶为(马)渎为虚词夷.或隶为屑,或隶为肩,或隶为仴.或释为佾,诸家释读都忽略了伯庶父(也)这一器物,此器铭文是解释(马)字的关键所在,器作(也)形而自名为(马)与(也)形而自名为盉的现象是(马)字训解的突破点,(马)字隶定为(马),读音应为盉,取盉转输液体之转义.由此而得见(也)器与盉器的关系.(也)器功能承袭盉器而来,又逐渐分离形成盘(也)组合新制.又由此而知西周中后期天子的臣与诸侯、大夫的家臣可以相互转任这一重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11.
[口白]畁盉出于山西,应为西周穆恭时期器。此器铭之“[口白]畁”应是器主。《左传·昭公十五年》说,诸侯受封皆受明器于王室……故能薦彝器于王之礼,由本铭可以得到验证。“ ”字应释为“盘”字,此铭文为盔亦可以称为“尊般(盘)盉”提供新证。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相关文献和铜器铭文记载,西周匍雁盉铭文中的“邢公”是应国使臣对邢侯的尊称,邢公簋铭文中的“邢公”不是王臣,而是邢侯的自称。以铭文中的邢字作“丼”则定为王臣,这一说法是不准确、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南普恒 《文物世界》2012,(2):8-14,7
一、前言横水西周墓地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绛县以西约11公里的横北村之北,南北约长200米,东西约宽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1]。2004-2006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西周鼎、簋、甗、盘、盉、鬲、觚、爵等铜礼乐器180余件。从铜器铭文、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级别可知,该墓地为西周时期佣国国君、夫人及其国人的墓地^[2]。  相似文献   

14.
青铜水器的界定和组合关系是西周时期器用制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以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青铜盘盉匜为核心,通过分析其组合演变过程、时空分布、性别差异等问题,考察西周青铜水器器用制度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5.
李学勤 《文博》2011,(4):3-4
山西翼城大河口2002号墓出土的鸟形盉,盖内有长51字的铭文,内容为器主乞关于遵行君命的誓言,表明自己的谋画如系私自策划,不合君命,甘受刑罚。这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首见,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馆藏精品     
<正>"晋仲韦父"盉时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现藏: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品特征:通高25.6厘米,口径13.2厘米,1988年曲沃县曲村出土。出土于南侧棺椁间。盛酒器,带盖四足盉,筒状流,裆下有双环,兽首形鋬,盖顶为猪形钮,盖与器由环链相连。盖和口部各饰一长尾鸟纹,云雷纹地。流饰斜角云纹。盖内有铭文2行,器口内有铭文3行,内容相同,计12字,为"晋仲韦  相似文献   

17.
燕侯克罍盉铭文简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侯克罍与盉同出于北京琉璃河周墓。二器同铭,记载了周王大封太保和命燕侯克的事,是西周早期大封诸侯的原始档案资料。研究者多有考释,但意见分歧,今试作简释,以就教于方家。 罍、盉铭文载:“王曰:‘太保!隹(唯)乃明乃心,(享)于乃辟。余大封乃(享),令(命)克侯于(燕)。事(使)羌、页、(与)驭(御)。’克(来)(燕),入(纳)土又(有)(司)。用乍(作)宝。” 全文共43字。其中周王命辞长达30字,占全铭的三分之二。知其主要是铭记王命。这对了解西周燕国开国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爱冰 《文物》2014,(3):57-64
<正>在江淮和皖南沿长江地区青铜文化的历史进程中,曲柄盉的出现、迁播和消亡,意义重大。曲柄盉,多作钵口或盆(盘)口甗形,少量为平口鬲形,腹设一流一柄。流为短柱形,在两足之间,柄为卷曲形,在一足之上,流柄之间的夹角约为90°。曲柄盉的名称,由舒城凤凰嘴始出,殷涤非称为"盉"[1];至怀宁金拱,许文称为"鬲形盉"[2];绍兴M306发掘后,牟永抗称为"甗盉"[3];《安徽省博物馆藏青铜器》称庐江盔头所出为"兽鋬盉"[4];马承源称为"异形盉",分盘口[5]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2002号墓所出西周中期的鸟形盉铭文作出解释。文章同意"余某弗称公命"的"某弗"是双重否定的意见,指出全句是誓言的主体,意思是我遵从吾君的所有命令,认为"余自無则便身"是违背誓言的行为,是假设自己目无法纪,求一己之便。文章指出,从鸟形盉铭文看,"誓"和"辞"至少对文有别,发誓时所说的关于如果违誓应受何种处罚的话,可以另称为"辞"。铭文"曩余亦改朕辞‘出弃’"是"以前我也曾把我誓言中关于惩罚的话改为‘出弃’"的意思。器主"乞"当是"公"的异姓臣属,"乞"的立誓可能和"策名委质"之制有关。  相似文献   

20.
齐家文化陶盉可分为二类四型。在分析共存或相关的陶器特征及所处的时间位置的基础上,发现早期的陶盉与中原及周边地区龙山晚期遗存的时间相当;而中晚期的则与中原地区龙山末期到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时间相当。根据陶器特征因素分析,齐家文化早期斝形盉和袋足鬲形盉来自新华文化与客省庄文化;晚期瘦足鬲形盉、壶形盉来自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期遗存;而罐形盉是齐家文化改制中原地区陶盉的产物,改制行为或可早到齐家文化中期。另外,陶盉不同类型的分布与齐家文化的不同类型有较大的相关性。齐家文化陶盉作为随葬品出现,在继承甘青地区传统丧葬观念的同时,可能也受到中原地区礼器制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