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陕西的关中,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一个朝代建都的地方。是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发祥地,水利建设历史悠久,业绩辉煌。秦汉时代的郑国渠、赵老峪、龙首渠、漕渠,就是举世闻名的几项伟大水利工程。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开发关中水土资源,除害兴利,发展农业,便利航运,保障当时京都给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关于郑国渠,学术界多有论述,本文从略。赵老峪  相似文献   

2.
灵渠也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陡河,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全长36.5公里,分渠首枢纽段、南渠段和北渠段。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三十三年),迄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灵渠的建筑由铧堤(大小天平)、南渠、北渠及渠道上和两岸的附属建筑物组成。它与四川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并称为“秦代的三大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3.
千古一渠——兴安灵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渠,又称零渠、秦凿渠,明清时称陡河,民国年间称湘桂运河。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由于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从而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自秦代至民国两千余年来,成了岭南和中原交通要道。灵渠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相似文献   

4.
丁继龙 《文物世界》2013,(4):13-15,8
在安徽省寿县城南四十公里处,有一片湖水,周围有人工修筑的堤坝,这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塘——安丰塘(从春秋楚国至唐宋元明时期称芍陂,清代始称安丰塘)。它与我国古代人工修建的都江堰、郑国渠、漳河渠(又名西门渠)并列为古代四大名渠。  相似文献   

5.
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血液,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所以兴修水利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安定和政权的兴衰,以及文化的繁荣.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今伊拉克)的发祥起因于对黄河、恒河、尼罗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的开发和利用.相反严重的水旱灾害,导致农民起义的暴发,政权的更迭,文明的毁灭.中国历史上的多数王朝,把兴修水利作为安邦治国之策,在浩繁的历史、科技典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水利著作,总结积累了宝贵的治水经验,记述了许多治水奇迹.如四川都江堰、广西兴安运河,从秦代沿用至今,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研究我国古代  相似文献   

6.
一灵渠的地理概况及历史由来。灵渠,古称秦凿渠、零渠、陡河、兴安运河、湘桂运河,主体工程由铧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水涵、陡门、堰坝、秦堤等部分组成,全长36.4千米,联通湘江,长江支流和珠江支流,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都江堰、大运河并称为中国三大水利工程。灵渠是由秦始皇下令修建的水利工程。  相似文献   

7.
以农为本的中国,自大禹平治水患以来,治水常是治国安邦的大计。水利事业的进退,历来是朝代兴衰的有力佐证。宁夏河套平原的水利,自秦汉开创以来,随着封建王朝的兴衰更替,也是盛进衰退,总在前进着,增开新渠,历代多有,盛世尤多。到新中国成立时,已有由黄河开口引水的大小干渠39条,灌地190余万亩,成为国内仅次于四川都江堰的大型古老灌区之一。旱涝无虞,年种年收,被誉为“塞上江南、鱼米之乡”。  相似文献   

8.
水利勘测档案是水利勘测的原始记录,是指导水利勘测勘探的重要参考资料,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水利勘测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陶铸与灵渠     
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我国最古老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是一部诞生了2216年的史诗。它是我国古代一些杰出历史人物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杰作。从秦郡监史禄,到汉伏波将军马援,以及唐观察使李渤、鱼孟威,对开凿、治理灵渠曾经做出很大的贡献。“经四贤之勤劬,功莫大焉,利莫溥焉,故今崇祀河干”。千百年来,他们一直受到当地人民的尊崇。建立专祠,永久纪念。  相似文献   

10.
正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的发展取决于水利建设的好坏,因而兴修水利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在历史长河中,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从郑国渠到古运河,可以说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兴修水利。新中国成立后,华夏儿女秉承大禹治水的精神,从"一定要把淮河治好"走到长江三峡,继而进入21世纪南水北调工程,党和政府始终把水利放在国家建设的重要位置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共和国的水利史上,  相似文献   

11.
秦郑国渠渠首遗址调查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自春秋末期孝公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来,执行一条法家路线,讲究"耕战",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重要环节。战国时期,秦昭王用李冰为蜀郡守,在当地劳动人民创建和努力下,建成了有名的都江堰,使蜀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秦始皇继续执行这条正确路线,郑国渠便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在关中平原最早兴建的一处大型灌溉工程。《史记·河渠书》说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里,灌溉面积四万余顷,是秦始皇在发展农业生产上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渠修成后,关中连年丰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增,对秦始皇统一中国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遗产》2007,(12):68-83
在中国文明的版图上,一座千年古堰雄踞江源,它就是具有2260多年悠久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在游览了都江堰之后,写下了掷地有声的名句:"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相似文献   

13.
郑国渠渠首引水方式的争论与考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夏季新华社报导了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泾阳县发现郑国渠拦河大坝和水库遗址的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特别是陕西水利界的关注。为了进一步考证郑国渠引水方式,并为撰写《泾惠渠志》提供翔实资料,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组织了水利系统专家,对历代引泾渠首工程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测量,基本上掌握了各代渠首工程情况,得出了与上述截然不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郑国渠淤灌“四万余顷”的新认识昌森《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沟洫志》都记有秦修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即“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把它折成市亩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秦汉时一大亩等于0.69市亩计,折今280万市亩。二是以一小亩等于0.288市亩计,折今115万...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关中的水利事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封建社会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45页)。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兴亡存败,而水利事业又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足食强兵的根本保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127页),这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总结。在战国激烈的兼并战争中,秦国统治者注意调整土地政策,治理河渠,发展水利,兴修了著名的都江堰和关中的郑国渠灌溉工程,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说是;“秦以富强,卒并诸侯”。现代史学家也一致公认,秦国注重水利事业,为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汉初,统治阶级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到汉武帝时,他重视水利事业,治理黄河,兴修关中地区的灌渠,形成了一个以长安为中心的水利网络。水利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水利厅和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纪念鉴湖建成1850周年暨绍兴平原古代水利研讨会”于1990年4月21日至4月24日在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市举行.浙江省水利厅陈绍沂厅长主持开幕式,水利史研究会周魁一会长致开幕词.水利部原副部长刘兆伦、长江志编委会主任文伙波、水利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姚汉源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桥驿教授等有关水利、科研、高校新闻以及浙江省部分市、县的40多个单位7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25篇学术论文,有专门研究鉴湖水利的,有探讨绍兴平原水利工程和其它有关方面的论文.鉴湖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设施完备,技术、管理水平先进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之一,由东汉会稽太守马臻于水和五年(140年)主持兴建.从其创建到南宋初年的湮废,发挥效益近千年,在绍兴历史的进程中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对山会平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  相似文献   

17.
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经过水利、农史、考古等各方面学者的论证,形成了颇有影响的郑国渠首筑有土石大坝拦河蓄水的观点,一些水利史志学者也提出了郑国第无坝自流引水的说法。本文认为这两种观点的提出对解决郑国渠引水方式这一学术问题有一定的贡献,但也都有无法通解之处,从实际遗存、文献记载、当时泾河水文特点及引浑淤灌性质来看,郑国第初修时采取的是筑导流土堰壅水入渠的引水方式,后来转变为凿渠引水。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善治国者必善治水,兴国必先兴水。楚国之兴,有赖于孙叔敖修芍陂,秦国之兴有赖于郑国渠、都江堰、灵渠三大工程……"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这些宝贵的历史经验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于人类历史长河中,至今仍启迪着我们这个时代并为这个时代所载承。  相似文献   

19.
古籍中一名多地现象较为常见,关于南阳的记载也是如此。周书灿先生在《东周、秦汉南阳并非一地》一文中指出东周南阳(今河南焦作一带)、秦汉的南阳(今河南南阳一带)并非一地(周书灿:《东周、秦汉南阳并非一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2期)。周先生所言不虚。但查阅典籍后我们发现,不但东周、秦汉的南阳  相似文献   

20.
前言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伏龙观建筑群位于都江堰水利工程宝瓶口处的离堆之上,是纪念都江堰建造者李冰的重要祠堂之一,也是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的主要保护点之一。伏龙观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是水利工程宝瓶口的重要标志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