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岗 《北京文史》2009,(1):14-18
北京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影响极其广泛,在中国地域文化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代以来,北京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以后,这里的地域文化更是有了极大的发展。因此,对北京地域文化的研究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北京自然科学图书出版述略常林自然科学图书的出版,不仅有赖于整个出版事业的繁荣,更决定于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在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里,国家事务不仅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方面,自然科学也是国计民生所不可缺少的。因此在中国历朝历...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艺术市场的源头可追溯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经隋唐、宋、元、明的发展,艺术品交易形态不断丰富,艺术市场雏形也开始显现。清代,中国艺术市场进入嬗变期,尤其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动荡成为间接  相似文献   

4.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月清、刘明翰教授合著的《北京基督教发展述略》一书,于1998年10月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97万字。该书选题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研究项目之一。本书将基督教传入我国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介绍:第一阶段是唐朝初年景教的传入,第二阶段是在元代,第三阶段是在明末清初,第四阶段是从1807年至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前。其中,第三、第四阶段为本书介绍的重点,主要叙述了天主教、基督教和东正教教士在北京的各种传教活动,以及明清两朝和民国政府对西方传教士在京活动的态度和举措。书…  相似文献   

5.
毛邦伟是一位民国时期颇有社会名望的教育家、著名学者,曾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在新民主主义期间,他作为进步人士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北京孔庙有七座讲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平定边疆叛乱、统一中国的告成太学纪功碑:康熙四十三年《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乾隆十四年《平定金川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年《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回部告成太学碑》,乾隆四十一年《平定两金川告成太学碑》,道光八年《平定回疆剿擒逆裔告成太学碑》。七座碑的碑文均提及对火炮和枪等兵器的使用,本文对所涉战争中火器的使用情况进行述略。  相似文献   

7.
三星堆服饰文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星堆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了解古代蜀人服饰文化,提供了翔实而丰富的资料。古代蜀人不仅有形式多样的冠帽和服装,而且有各种装饰品,特色鲜明,自成体系,说明三星堆时期古蜀王国已经大致形成了一套服饰制度。丰富多彩的三星堆服饰文化,是和当时古蜀王国的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状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形象地展示了古蜀青铜文明的繁荣和辉煌。  相似文献   

8.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柬埔寨人的服饰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古代高棉人无论男女都袒胸露臂,赤脚,把头发束于头顶,下半身以布围腰。柬埔寨地处热带,气候炎热,常年高温,人们在着装上都比较单薄。纱笼、筒裙、凤尾裙、紧身衣是柬埔寨服装的重要元素。水布是柬埔寨人最喜欢的"百变巾",用途多样。在柬埔寨有用服装颜色代表星期的古老风俗。  相似文献   

9.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生产及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保存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形态,其中服饰就是一个最主要的方面。 土族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互助、民和、大通、乐都、同仁、门源等地区。由于地域不同,在服饰式样、色彩、制作以及穿着佩戴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新疆典型考古发掘资料,结合古文献记载,概述新疆先秦至清代服饰文化之特色。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新疆服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中原地区是我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炎黄文化,中原服饰文化则是炎黄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原远古服饰文化的产生回首遥远的过去,中原地区曾是暖热湿润的亚热带雨林气候,森林覆盖,绿荫苍翠,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中原地域成为中华先民和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中原地域的服饰文化正是在这种环境中,伴随着炎黄文化的产生而产生的。早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刚刚摆脱动物性,以采集野果猎取野兽为生,生产力非常低下,夏日裸身或拣取树叶遮掩阳光,  相似文献   

12.
颜林 《巴蜀史志》2005,(5):58-58
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标志之一,一直保持了自已的独特风格,既有其自身的历史传统,又吸收有其他民族的化营养,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苗族服饰是没有字的历史献。是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的“绝好史料”。对于历史上未能形成本民族字的苗族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西江服饰文化的嬗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西江流域不论男女均穿宽衣阔袖的“大襟衫”,衣领不高,叫“风领”。女衣长可及膝,袖阔1尺,最小也有9寸,袖边有双捆出线,捆边3条。男衣同样宽而长,喜庆日子则穿长衫。民初,大襟衫有小改革,衣袖改窄为只能穿出手,叫“一撂袖”,不久,又改为“马蹿油”(前阔后窄,袖口像马蹄),俗称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蒙古族服饰的特色及历代服饰的变化 ,透视其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 ,反映了蒙古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甘肃省的洮州,包括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卓尼两县及迭部、夏河的部分地区,这里长期居住着汉、回、藏等族人民。“土风淳朴,民俗简陋,机械变诈之习犹不多见。”(清·张彦笃《洮州方志·序》)质朴、勤劳的洮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俗文化。而各民族妇女的服饰文化,特别是  相似文献   

16.
先秦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滥觞和发展期,在服装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探索和研究先秦服饰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了解炎黄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足弘扬和光大优秀的民族服装的需要。一、衣服的起源关于衣服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迄今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种意见。一是说为了御寒,一说是受羞耻观的支配,再就是说出于美观和装饰自己。综合人类社会发展史,羞耻感是人类由群婚向对偶婚发展时才出现的。由于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的一切行为和目的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因此还没有美化自己的愿望,也没有装饰自己的条件。衣服的起源,其根本的原因是出于实用。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表明,早在石器时代。我国远古先民  相似文献   

17.
楚疆述略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所谓“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国是其中之一。它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00余年)建国起至被秦灭(公元前223年)止,经历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若从有信史可查的楚人活动来看,则延绵约千  相似文献   

18.
楚勒罕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勒罕”在东北地方史、东北民族史、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不辞鄙陋,试对楚勒罕做一简要论述。“楚勒罕”源于蒙古语“楚固拉干”一词,即“盟会”的意思。它不仅是布特哈各族向清朝交纳貂皮的场所,而且还是黑龙江地区从事游猎和游牧的各族一年一度的贸易盛会。它设立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每年  相似文献   

19.
藤牌述略     
我国古代兵器主要有杀伤型和防护型两大系统,前者又分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器诸门类,后者则有甲、胄、盾等种属。这里所说的藤牌,是源于上古樐盾之制,而于明、清两代广泛使用的一种藤质防护武器。“盾,遯(同遁)也,跪其后避刃以隐遯也。”盾作为一种“主卫而不主刺”的卫体武器,早在我国商代便已存在。当时的  相似文献   

20.
笔筒述略     
笔筒是书案上重要的具之一,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化的一种载体。笔筒在古代具中出现得最晚。它的前辈有笔架、笔床、笔格等等几种。约到了明朝晚期,人的案头才设置有笔筒。笔筒的造形筒单,一般口底相略,呈筒形,变化较少,比起其它的具.笔筒简单而又实用,它不仅有盛放毛笔的功能,而且更是精美绝妙的观赏物,所以说它既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又是中国古典明与艺术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化内涵。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