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与中国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原因是编制五年计划时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给予全面援助的承诺。而实际过渡时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大大加快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为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
195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建设的方针是以重工业为主,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这种战略的内在理论逻辑和相应的政策体系要求,直接导致了经济管理权力回归中央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加固与最终确立。为了适应资源的集中配置和管理,中央加强了经济管理权力的集中,高度的集权一方面使“一五”计划取得了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项经济探索多是围绕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为保障这一战略的实施,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实行计划经济;推进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降低重工业发展成本;依托财政主渠道,多方面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发挥商业贸易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服务的作用;重视科技、教育在工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区域经济布局兼顾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  相似文献   

4.
张丹 《文史天地》2023,(1):91-94
<正>苏联于1928年启动第一个五年计划,步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代。随着农村劳动力源源涌入城市,住房问题赫然凸显。当时,工人阶级的主要住房类型是合住房、宿舍和工棚,其中工棚是二战前苏联大规模建造的房屋,大多数居民在此安身。所谓工棚,就是在靠近企业的工人聚居地临时搭建的简易房屋,多为木质,一般没有任何设施。本文利用已公布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和俄罗斯学界研究成果,还原工业化时期苏联工人的工棚生活。  相似文献   

5.
由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性飞跃,区别于农业社会的小农生产,工业化的启动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资本主义工业化如此,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如此。面对历史上工业化启动的方法,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反思与开拓,如苏联走"内部积累"道路,中国则是走自己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内部积累"道路,并通过艰难探索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之后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路子——"引进外资",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的决定性因素。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十分重视所有制问题。马克思、恩格括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过:“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是社会主义者的共同主张。但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应该采取什么  相似文献   

7.
李凤林 《百年潮》2011,(6):73-78
苏联是中国的近邻,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都产生过重大影响。虽然我本人不是专门学习苏联历史的,但从1950年学习俄文起,我一生都从事对苏、对俄工作,在苏联和俄国学习、工作前后长达20多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长期关注学术界对苏联历史和俄罗斯问题的研究,对这些问题也有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相似文献   

8.
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根源刘克明一、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苏联社会主义在过去几十年中,曾经走在时代的前列,创建了轰轰烈烈的业绩:在十月革命之后,取得了国家工业化的巨大成就,在二战中打败了法西斯,战后在欧洲推进了社会主义事业。这是苏联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他的领导紧密相连。而苏联模式则是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逐渐形成的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模式。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特别影响着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与失误。本文通过梳理建国前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初步认识、毛泽东在新中国筹建中对苏联模式的学习,毛泽东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中对苏联模式的反思和维护三个历史时期,说明毛泽东对苏联模式的认识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通过近70年工业化的艰苦努力,以前30年的筚路蓝缕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在一个充满风险、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世界体系中,使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的古国完成了工业化的基本建设,完成了一个后发大国工业化的艰难使命。前30年工业化建设的成就,使得中国可以实现自保并独立于外来政治、经济压力,初步建立起了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体制的核心是“一国社会主义”,“一国社会主义”的主干是国家工业化,配套工程是农业全盘集体化,本文就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问题谈一些看法。 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违背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来说,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资产阶级的任务,完成国家工业化的周期大约是50至100年。资产阶级在推翻封建统治、夺取政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以后,大约用100年的时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以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中世纪手工劳动,建立了现代大  相似文献   

12.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现代工业,但我国旧有工业的基础仍是十分落后和薄弱的。不迅速改变这种状况,新生的人民政权就难以巩固,中华民族就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之后,党和全国人民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使我国由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富裕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自1953-1957年即在“一五”计划期间,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经济结构、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新建了一大批国家的重点骨干企业,从而奠定了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13.
资源委员会与战时国防重工业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资源委员会与战时国防重工业建设王卫星抗战爆发后,中国不仅进行了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同时也进行了全国经济的总动员,使中国的经济迅速转入战时轨道。资源委员会是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最重要的筹办、主管、经营国防重工业的经济部门,其自身及所属重工业厂矿的发展与否,直...  相似文献   

14.
一、斯大林对当时世界经济危机的分析 在当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中,不少人把目光转向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等论著.在这些论著中,马克思、列宁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历史和理论根源,并且天才地预示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根本杜绝经济危机.但由于时代限制,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这个实践.最近俄罗斯学界比较注意斯大林在1930年6月代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1].他们认为通过斯大林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分析,比较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危机中的不同表现,更能找到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并能借鉴当时苏联应对危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周新城 《百年潮》2011,(12):54-61
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已经20多年过去了。动乱激起的尘埃早已落定,事件的后果也显示出来了。然而关于苏联解体、苏共解散的原因及其教训,从动乱起始就一直争论不休,至今犹未平息。这也是很难避免的。苏联解体、苏共解散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大的也是最悲惨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正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一股全盘否定斯大林的风潮,为了在大是大非面前及时表明中共的立场和态度,毛泽东主持起草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提出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命题;正确评价了斯大林的是非功过,实事求是地对待共产党人所犯错误和工作中的失误;提出建立一定的制度保证群众路线和集体领导的贯彻实施,防止个人突出和个人崇拜现象发生;根据苏联  相似文献   

17.
苏联20年代,布尔什维克党内围绕在俄国这样一个以小农为主的国家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一场涉及并深刻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生活的大辩论。“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不同时期,对不同的领导人,具有不断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显然,这是由当时苏联社会发展进程的急速变化和迅猛更迭的情况所决定的。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十月革命后到20年代末期所出现的“封闭”、“开放”和“再封闭”的三个连续的历史进程来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许华 《百年潮》2006,(7):61-67
美国的苏联学是"冷战"的产物,它在美苏对抗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加深,美国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最主要的敌手"--苏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苏联现代史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三十一日在上海师范学院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苏联东欧研究所、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黑龙江大学、江西师  相似文献   

20.
刘鹏 《沧桑》2008,(1):125-126
建国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提出了工业化分三步走的主张,坚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并以此作为国家工业化的总方针。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