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东汉时南阳郡西鄂县(今南阳县石桥镇)人。虽然他祖父做过大官,出身官宦家庭,但到张衡幼年时,家境就已经贫寒了,荒年时候还要靠别人接济度日。张衡从小就刻苦好学,认真读书,对于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人曾经非常自豪地赞扬他们伟大的科学家莱布尼茨,说他"一个人就是一个科学院"。在中国的东汉,也有这么一个全能型的科学家,他就是张衡。张衡首先是一个卓越的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张衡《大司农鲍德诔》以及大将军邓骘"累召"等表明,鲍德当于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十一月继何熙之后为大司农,其为南阳太守时间为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至安帝永初三年(109年),张衡为鲍德主簿时间亦大体如此。《后汉书·律历志》所载张衡议历一事表明,安帝延光二年(123年)张衡已任尚书郎。据胡广《王隆汉官篇解诂叙》等材料推断,张衡于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左右由三署郎选试为尚书郎,后迁为尚书侍郎。张衡上书言朔方日食表明,其于安帝延光四年(125年)任太史令。制作候风地动铜仪表明,顺帝阳嘉元年(132年)张衡正任太史令。两次任太史令期间,张衡曾转任公车司马令多年。张衡于顺帝阳嘉四年(135年)由太史令迁为侍中,次年迁河间相。为相三年,征拜尚书令。  相似文献   

4.
公元132年(东汉阳嘉元年),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张衡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青铜地震仪──张衡候风地动仪。公元138年,地动仪成功地探测到远在854公里外的一次地震,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鼻祖”和“不可思议的奇迹”。 张衡的贡献已被充分肯定,国际天文组织已将月球上的一座山和一颗行星以张衡名字命名,但张衡地动仪却由于历史战乱而失传于世。多少世纪以来,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曾致力于其复原研究,但均末能满意地再现张衡地动仪原貌。 最近,古青铜张衡地动仪在张衡故乡河南省新乡市新辉工艺厂历经2年复原研制成功并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完成品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广泛流传的张衡地动仪复原模型是国家历史博物馆王振铎先生于1951年完成的.反映了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和认识水平。该模型在弘扬民族文化、宣传中国古代科技成果和科普宣传上功不可没。但随着资料的日渐丰富和研究深入。近年间国内外学术界对模型提出了诸多的批语和否定意见,进而出现了对张衡地动仪科学性的否定,甚至置疑史料记载的可靠性。为此,把地动仪本身的科学性和复原模型的合理性区别开,分别进行分析是必要的。本文重点研究地动仪的科学性以及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失传与历史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的发明和失传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悬挂物对地震的良好反应是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的发展,张衡不仅在利用物体惯性测震上,也在检测和记录地震微弱信号上有技术创新,成功测到公元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天诫观念把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混为一谈,导致张衡晚年和地动仪的悲剧.仪器可能失传于东汉末年,当时发生了洛阳大火、毁铜铸钱、京师搬迁、人口剧减和灵台被毁等极端严重的社会混乱.张衡的科学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地震学的起步发挥过思想启迪作用.对地动仪的研究需要开展科学实验,学术观点的统一只能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张衡文考释三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于全 《文献》2002,(3):206-214
东汉张衡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博雅善属文,出经入史,精于物理,文章著述颇丰,然历代零落损毁,所剩不多,且多残缺,尽管后人对凡隶其名下的文章残句多方搜罗考辨,其中疑阙依然甚多.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史学太斗郭沫若先生赞道:"张衡,东汉末叶杰出的文学家,他的两京赋在汉代文学中有优越地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殊不知,《南都赋》则是张衡《两京赋》以外的名著之一,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在《南都赋》里,他写了"于显乐都,既丽且康"的南都的地理形势,崇山峻岭、游浪长河,山明水秀。宜人景色,珍宝矿藏;丛笼树  相似文献   

9.
天上许多星星,我们若把它纪录下来,加以说明,便成星表。若再绘图把星点的位置标出,那就是星图。有了星图以后,人们可以更方便地看星星。我国绘制星图的历史很久,据传后汉时代的张衡(公元78—139年)就曾绘过星图,但可惜该图  相似文献   

10.
袁津琥 《文献》2000,(4):165-173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无可、愚者、墨历、木立、桐山等,安徽桐城人.是明末清初我国杰出的学者.他出生在一个四代传《易》的家庭,其名当即取义于《易·系辞上》:"卦之德,方以知."方氏出身名门,又得以遍交当时知名学者,故成就卓著.举凡哲学、语言学、文学、地理、历史、数学、生物、医学、书法、绘画等,靡不毕精.其学问之全面,东汉张衡以后,一人而已.①  相似文献   

11.
齿轮是机器上用于传递动力,实现变速、变向、定时及差动等的重要零件。我国是发明齿轮最早的国家,远在汉代已有金属制的正齿轮、人字形齿轮及用于制动的棘轮了。根据我国古籍记载,东汉的张衡、三国的马钧及南北朝的祖冲之等著名科学发明家,曾先后制造过指南车。为了达到车子转向时车上的小木人始终手指着南方的要求,指南车上势必装置一套齿轮,当代科技史研  相似文献   

12.
蔡邕字伯喈,东汉后期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圉镇)人,仕汉至左中郎将,故人称蔡中郎。他学识渊博,著作繁富,有文集传世,在史学、经学、文学以及音乐、书法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被当时人称为“旷世逸才”,是东汉一代同班固比肩,与张衡齐名的人物。但因晚年受董卓厚遇,有感激之情,而为王允所不容,死于非命。自宋明理学兴,蔡邕便成为贬责的对象。人们斥他对汉室不忠,有好事者又虚构了他不孝而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南宋时这个故事就成为说唱  相似文献   

13.
清代苏州的钟表制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州钟表制造历史悠久。东汉张衡于永初四年首创世界上第一台带有齿轮的机械钟。公元三世纪的三国时代,东吴大将陆逊之父、当时苏州著名的天文学家陆绩,依张衡之法创制过大型天文计时仪器(见《畴人  相似文献   

14.
张衡《七辩》残缺,佚文较多,文本迄今尚无人整理.本文拟在尊重传世文本基础上,参照相关赋作,从内容与韵脚入手,校订文本,继而考定作年.  相似文献   

15.
正说到天文学家,人们都会想到意大利的伽里略和我国古代的石申、张衡、郭守敬等等。这些卓然大家一是离我们太远,二是他们的研究都是在官方组织下进行的。中国封建社会是严禁民间私习天文的,统治者对星空的研究实施垄断,民间"凡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苟非其任,不得预焉",天文台上站着的永远都是朝中之人。尽管如此,神秘深邃的星空仍吸引着一些民间的天文研习  相似文献   

16.
南宋洪适《隶续》卷三有“米巫祭酒张普题字”,是研究早期道教的珍贵资料。根据史料可以进行推测:《张普题字》的时间,正好相当于张陵、张衡父子在蜀中传播五斗米教的时期。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都把计时器具作为“礼器”,置于庙堂之上。据《周礼·夏官》所记,西周宫廷设“鸡人”,专管刻漏;而《隋书·天文志》又把宫廷刻漏之设,上推至“五帝”之时。秦汉以降,宫廷计时器具经历过多次结构改革,特别是东汉张衡创制“浑仪”、唐张遂(僧一行)与梁令瓒合制“混天铜  相似文献   

18.
"蓂荚"是汉代学者张衡发明的世界第一台人工机械日历的名称,但是蓂英作为一种植物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由许多以讹传讹的因素人为杜撰出来的。本文清理了有关蓂荚的来龙去脉,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科学技术发生、发展的某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候风仪     
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云:张衡"作候风仪和地动仪。候风仪制法不见记载,可能是一种预测大风的仪器。‘晋书·五行志’记魏时洛阳西城上有候风木飞鸟被雷震坏,或即张衡的候风仪。"(238页)按"后汉书·张衡传"原文云:"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圆径八尺……""候风"后面没有"仪"字,下文遂即叙述衡所造作的仪器,乃全为测定地震者。李善注于传后论曰:"运情机物"下亦云:"机物,谓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注意观察地震现象的国家之一。公元二世纪,张衡就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动仪。近三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积累了大量的地震史料,这是绚丽多彩的祖国科学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在地震史料中,清康熙帝的一篇題为《地震》的文章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此文写于公元1721年(康熙六十年),刊印在1732年(雍正十年)编录的《御制文》第四集第三十卷内(图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