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晓燕 《神州》2013,(4):40-40
作为原始彩陶的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彩陶具有鲜明文化特征。本文以马家窑、边家林、半山和马厂四个类型,从图案纹饰、彩绘技艺等方面论述了甘肃马家窑文化彩陶特征。  相似文献   

2.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以丰富的彩陶为特征,特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灿烂辉煌的成就。马家窑彩陶具有非凡的文化价值、欣赏价值及收藏价值。其真伪的鉴别方法多样,既有普遍性、常识性的鉴别方法,又有特殊性、科学性的鉴别手段。  相似文献   

3.
出土于甘肃临夏的“彩陶王”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陶器图案异常精美,线条匀实,纹理繁复,构图精细,纹样波浪起伏,涡旋流动,传达出极其波澜壮阔的美观效果,表达了先民们对水的敬畏、歌颂和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对艺术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国彩陶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4.
贾建威 《收藏家》2011,(8):57-64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彩陶从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经过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一直到沙井文化,经历了十二个文化类型、五千多年的延续发展,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彩陶发展史,其中马家窑文化达到了彩陶艺术的顶峰,是中国原始艺术中最绚丽多彩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魏臻 《丝绸之路》2011,(24):10-11
历史文献及古迹遗存是人类进步和过渡时期的证明,从原始社会的发展及演变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时人们物质和精神的不断增长以及思维能力的转变,这表现在先民们有意识地修饰自己、妆点生活,在劳动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着身边的事物。从陶器的诞生到彩陶文化的发展演变,反映出人类生产力发展对思想和意识形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马家窑文化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黄河流域文化的主要层面。位于甘肃、青海地区的马家窑彩陶,以装饰纹线最为出色,装饰类型也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家窑文化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相似文献   

7.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8.
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阳 《丝绸之路》2009,(24):13-15
本文从马家窑彩陶的渊源、分期、彩陶概况、彩陶特征等方面阐述了马家窑彩陶艺术的和谐之美。主要从彩陶艺术中纹饰的抽象表达以及和谐应用方面论述了彩陶纹饰的艺术性,证明了马家窑文化在不影响彩陶实用的基础上,逐步增添审美的附饰和纹饰,不断使造型趋于美观,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实用与审美的巧妙结合。  相似文献   

9.
甘肃彩陶始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终于青铜时代晚期,以大地湾文化为开端,马家窑文化为顶峰,至齐家、辛店、四坝、沙井等文化,历经5000多年的漫长岁月,可谓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汾渭盆地及其周边区域为中心,尝试统计仰韶时代各时期的彩陶比例。我国彩陶老官台文化,白家遗址34%的陶器为彩陶,半坡文化时期渭河流域继承了之前的彩陶传统,早期彩陶占比约1%,晚期占比约10%。庙底沟文化阶段彩陶占比在4~8%之间,中值为6.7%。仰韶晚期时关中及陕晋豫交界地带的彩陶消失,而周边秦王寨、大司空、马家窑、屈家岭等文化的彩陶得以延续和发展,并缓慢消亡。彩陶的比例也受到聚落层级、聚落中心与边缘、聚落内的功能分区等方面的影响,这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有观点提出川西地区马家窑文化彩陶应系甘青地区输入,但也有学者表示过质疑。通过对前人研究标本时代的阶段分析后发现,较早阶段的哈休遗址与甘肃地区彩陶成分相似,但偏晚阶段的营盘山遗址彩陶Na2O、Ca O的含量明显偏低,并恰好与川西河谷地区第四纪红色古土壤表现的化学特征相一致。由此表明马家窑文化较早阶段的彩陶可能系外来输入,但在较晚阶段应为本地烧制,且其陶土来源于川西的第四纪红色古土壤。也即川西马家窑文化彩陶存在由早到晚引入至自我模仿制作的阶段,不过这一推论仍需更多标本和地质背景数据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试以文化变迁理论评马家窑文化的起源、发展说邓建富考古发掘表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中国史前彩陶制造工艺的巅峰,并正好衔接了黄河中、下游彩陶的衰落期①,成为中国史前彩陶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奇迹。但是,对这一以彩陶为代表的史前文化的起源、发展问题,中外...  相似文献   

13.
除了刻划符号之外,到目前为止,仰韶文化(包括马家窑文化)彩陶上存在着文字的现象尚不为人们所认识。在埃及,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某些纹饰的文字意义已经被揭示出来。仰韶文化彩陶上的文字现象与此很类似。汉字是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它最初源于图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饰孕育了汉字的萌芽,许多图案具有了汉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民和县)阳山墓地(半山类型)和马牌墓地(马厂类型)出土的马家窑文化彩陶颜料成分及制作工艺,采用偏光显微技术、显微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能谱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民和县马家窑文化彩陶黑彩的呈色物相为磁铁矿和黑锰矿;红彩的呈色物相为赤铁矿;白彩的呈色物相为石英;黑彩的Fe/Mn比值,从半山时期的0.31增长到马厂时期的2.45左右,Fe/Mn比值呈现上升趋势。民和县铁矿颜料的应用是继化隆县纳卡遗址发现的又一实例,为研究矿物颜料在甘青地区史前时期彩陶中的使用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结合地质文献资料,推测青海民和县所使用的矿物颜料为就近取材。陶胎岩相主要由石英、长石、角闪石及碳酸钙组成;以强烈铁染为特征;孔隙较多,大多拉长定向分布;在900℃左右焙烧成器。在此基础上将对甘肃和青海地区史前彩陶岩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深入探析彩陶贸易及陶器产地信息,进而为陶器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怡 《成都文物》2002,(1):41-43
1998年10月,成都博物馆征集回一批来自青海省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共计30余件。它们属于马家窑化系列的马厂和半山等类型的彩陶器物。  相似文献   

16.
马家窑彩陶碗为日常生活用具,它反映出5000多年前马家窑文化时期的绘画艺术和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彩陶碗的铸造工艺精湛,结构设计合理,造型纹饰优美,实用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17.
单珊 《丝绸之路》2011,(10):32-34
彩陶作为一种史前文化承载物,体现了先民们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二元关系的认识。甘肃彩陶纹饰具体体现了这一点。甘肃各个时期彩陶纹饰的发展与当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成正相关,纹饰绘制的内容取材于早期人类与自然的接触,是人们对环境的认识的表达,与原始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彩陶纹饰的发展及精度以马家窑文化时期为分界点,呈倒"U"形分布。此外,一些神秘纹饰的出现表现了人类已学会从生活中抽象出符号,蕴涵着他们追寻向往的原始美,充分体现了艺术源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真理。  相似文献   

18.
李雪扬 《丝绸之路》2011,(22):19-21
甘肃彩陶自大地湾文化伊始,经历了仰韶文化的昌盛,马家窑文化的繁荣,辛店、沙井等青铜文化的余辉,延续了5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构成了一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彩陶发展史。它是陇原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为我们探索研究华夏文明的起源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彩陶器物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及经济形态,也从一个侧面映射出陇原生态系统的反复变化。  相似文献   

19.
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时代与中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期大体相当,而且在彩陶纹饰和器型上都与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本文对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的基本文化内涵和分期进行了介绍,列举了其彩陶与庙底沟类型和马家窑期彩陶的多种相似性。因为在此两大文化体之间的中亚地带没有发现可以起到桥梁作用的文化,还难以断定这样的相似性是文化交流的结果,但造成相似性的原因和两大文化体不同的发展历程都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史前时代系统、完整的文化遗存,马家窑彩陶纹饰之精美达到了彩陶艺术的巅峰,其纹饰形象和形式蕴涵着多样的图腾崇拜观念。本文以其中最为典型的动植物图腾崇拜为范例,展开讨论马家窑彩陶纹饰中不同图腾崇拜观的具体内涵,由点及面,进而探讨这些观念形成的原因,以期为马家窑彩陶的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