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陪郎撑伞     
阿昌族小伙子娶亲那天,总是“上礼”的先去。新郎和陪伴他的一伙,估计走到姑娘家的寨子,恰巧黄昏,才动身。去早了,也要在寨边等到天稍黑,才能进新娘的家。新郎从院场心上坷,进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泼清水。新郎要请两个脚手麻利、动作敏捷的小伙子帮撑伞。要是新郎淋湿了,泼水的姑娘们会俏皮地挤眉弄脸,用看不起的眼光投向新郎;新郎滴水不沾,陪郎也会因赢得上风,  相似文献   

2.
筷子的风俗     
筷子,长长的两根筷子(古代称为“箸”),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们从小就会使用,也是他(她)们司空见惯、习惯为常的进食工具之一。但是,在使惯了刀叉却不会用筷子的两方人看来,能举、能挟、能架、能卧。能掐、然掷(或甩或“掉”)……的筷子,简直是。神奇的摩术”。  相似文献   

3.
高仲选 《丝绸之路》2004,(12):28-28
在陇东婚娶中,有一种“披红”习俗,有的地方亦叫“挂红”。“披红”是新郎的老小外家人(舅父),在新娘未娶进门前,为新郎搭披红绫。旧时,红绫一般为红棉布,宽五寸左右,长一丈二尺。新时代,多为红绸缎绣布被面折叠的条带。在娶新娘的人马未回来前,  相似文献   

4.
苗家村寨有一家,十人见了十人夸。大叔勤劳能吃苦,大娘勤快会理家。一顶帽子圆又圆,亲友把它放桌前;今晚新郎来戴上,抗风御寒建家园。好田好地出勤手,洒下汗水育苗壮;来年丰收粮满仓,新郎新娘心欢畅。失妻成家一年后,生了一个胖娃娃;娃娃成人足十八,媳妇明日就到家。一件蓝衫新又新,先裁袖子后裁示今;新郎穿上暖心窝,瞻望前程步步新。一节红绸不多长,苗家姑娘纺丝忙,三天三夜就织好,红绸正好有一丈。眼看儿子满身喜,父母心里乐开花。今晚乡亲来挂红,叫声新郎听好话。一条裤子两脚齐,缝工巧匠出了力,今晚新郎来穿上,夜行百里驱恶牙卜。朋友提…  相似文献   

5.
正5月4日,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一家院子里张灯结彩,许多人在为这家即将举行的婚礼忙碌着。一位身佩红花的姑娘在送亲者簇拥下来到庭院,她叫徐小兰。奇怪的是,不见新郎的影子。人们一打听,才知道新郎此刻还在远隔万水千山的广西前线呢。新郎叫刘志刚,广西边防某部侦察班班长。在一次反击越南入侵者的战斗中,他以毙敌3名的战绩荣立二等功。他  相似文献   

6.
崩龙族婚礼,有其独特之处。通常要进行三天。三天之内,全寨的男女老幼都分别到新郎、新娘家作客,大家无须生火做饭。头天下午,太阳快落山时,主人拿出香醇的米酒,用碗斟满后,一一敬给长辈们,然后双手作揖,请他们开杯畅饮,表示仪式开始。晚饭后,新郎、新娘挎着盛有兰烟、芦子、沙鸡、石灰盒的筒帕,在各自家里,分别把男女青年请到客房里,将兰烟挨个传给他们。这时,无论谁在先,姑娘、伙子们都不会轻易将烟接过。他们总是把手攥得紧紧的,并用优美的歌声,向新郎、新娘询问他们结识的经过、自由恋爱的好处以及今后的打算,直到获  相似文献   

7.
送亲伞的秘密 送亲伞,送亲伞,花花绿绿新崭崭,遮住新娘半截身,要想瞧她难上难。——瑶家婚俗歌 瑶家送亲姑娘用花伞遮住姑娘,送出了门向新郎家走去。为何用花伞遮住新娘,秘密何在?  相似文献   

8.
点子 《广东民俗》2000,(3):39-40
市声也可谓之叫卖广告或口头广告,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广告形式之一。它不仅是市、商的重要民俗标志,也是商业宣传原始习俗的始端。行商、小贩、手艺人走街串巷或摆摊设点,时常采取吆喝或用器物发出声响的形式,有高音,有低音,有拖长腔的,也有拉短调的,五花八门,各具特色。叫卖吆喝多来自直接说明所售商品的口头传承,  相似文献   

9.
三月二十八日是牟定三月街的街期。这天,彝族男女青年,穿着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方向牟定城涌来。太阳照在姑娘们美丽的各色头饰、手饰、服饰上,闪闪发光。小伙子们一个个胸挎龙头四弦琴,有的背着小胡琴,有的带着短笛,兴匆匆来赶街。牟定城里城外,到处人山人海,笛声悠扬,弦声淙淙,歌声朗朗,欢歌笑语,热闹异常。只要有几个小伙在街上或路边吹起笛子或弹起弦子跳起来,姑娘们就会手拉手地参加进来,围成一个圆圈,合着笛声、琴声的节拍,翩翩起舞。人越来越多,其他小伙、姑娘们又在另一个地方跳起来。这里一圈,那里一圈,城里城  相似文献   

10.
京东花轿     
姑娘出嫁乘花轿是一种古老的婚俗,在今天的大都市里已经不大能看到了。但是在历史上花轿是姑娘们出嫁所不可缺少的,以至于今天还流传着“大姑娘上轿头一回的”歇后语。花轿呵花轿,你载着姑娘们的喜悦,也载着姑娘们的眼泪……  相似文献   

11.
潮州歌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主题鲜明,感情充沛,语言朴实,通俗易懂。在旧中国,潮汕劳苦大众受尽欺凌,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有冤无处申。有理没处讲,或三五成群,或田间地头,或榕树阴下,或乐社、闲间,倾吐心声,向往未来,寄托希望,或吟歌解愁,苦中取乐。  相似文献   

12.
北京庚辰春节过得特别隆重,大概是因为龙年与千年碰到了一块儿的缘故。更何况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龙年,这种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谁不愿意抓住呢?事业家们愿意借此做点善事,政治家们愿意借此留下美名,企业家们愿意借此敛钱发财,老百姓们愿意借此求得吉利。为此各界固然做了很多灿烂辉煌的大事,包括建了个中华世纪坛,  相似文献   

13.
新力 《丝绸之路》2004,(1):45-46
这是1953年6月。中共曲麻莱工委的工作队员们还没有从严重的高原反应中摆脱出来就走进了牧区。山脚下小河边,一顶不大的黑牛毛帐房挂出了一块兽医站的牌子,牌子上用红漆写了四四方方的汉和弯弯曲曲的藏。老红军范义、大学生范强和他们的助手兼翻译藏族姑娘尼玛三个人就成了高原牧区有史以来的第一代兽医。  相似文献   

14.
阿鲁举热     
阿鲁举热①的母亲叫卜莫乃日妮卜莫乃日妮哟是个独姑娘她从小失去了爹妈也没有兄弟姐妹一个人过日子生活寂寞又孤单姑娘长大了她做好九顶锣锅帽织好九条筒裙心里想着去嫁人二滴滴在姑娘折子披毡 上三滴滴在姑娘百褶裙上不知不觉的时侯姑娘怀孕了姑娘脸上泛起了愁云心里总觉不安一个晴朗的白天姑娘坐在院子里手拄牙巴骨默默想心事这时蓝天上飞来一只鹰在姑娘头上空绕三转老鹰的影子罩下来头次罩在姑娘锣锅帽上二次罩在姑娘披毡上 碑三次罩在姑娘百褶裙上老鹰身上的水滴下三滴 来一滴滴在姑娘锣锅帽上姑娘去找毕摩②卜卦询问吉凶走到村头找不…  相似文献   

15.
旧时,有的人家房屋遇街衙直冲或正门对着巷口、桥梁,往往立一块小石碑,上刻:“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以为可以镇压不祥。这种风俗源于山东泰山一带农村,后来广泛流传。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宋庆历中,张伟宰莆田,在新县治得一石,铭其日:‘石敢当,镇百鬼,压灵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张。唐大历五年县令郑押字记’”。可见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在唐代已经流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时间     
萧放 《山茶》2009,(1):102-121
在我的老家湖北英山,举行传统婚礼的规矩是,嫁妆在下午抬到新郎家,新娘由娘家人送到半路,然后由新郎家派人打着灯笼迎接。新娘到达新郎家时,一定已是太阳下山之后。据说这是周礼遗风,今天当然被时人视为奇风异俗。其实“夜嫁”习俗源于古人的阴阳观念:下午是阴气到来之时,女性属阴,女性顺从阴性时间到来夫家,这是顺应天时的正确举动。  相似文献   

17.
一 热诚的礼遇 凡是去过草原的人,都知道草原牧民不但好客而且待人十分憨厚。 他(她)们不分男女老少、民族,也不管你是家人、熟人或陌生人,见面即亲昵地问:“呷啊特?!”(藏语,即辛苦了吗?)”。这句话,它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似见面礼一样。听了让人顿感亲切、惬  相似文献   

18.
吕小满 《民俗研究》2003,(3):146-152
民间剪纸中常见以鱼、凤、蝶、猫、虎比附男性,以莲、牡丹、葫芦、瓜比附女性,又常合二而一为“猫卧莲”、“鱼钻莲”、“金鸡探莲”、“鹭鸶绕莲”、“鸡卧牡丹”、“蝶闹牡丹”、“蝴蝶戏牡丹”、“蝴蝶扑瓜”、“蝴蝶闹西  相似文献   

19.
踩生     
林中 《中国土族》2013,(3):68-68
踩生.是河湟地区汉族的一种民间习俗。即孩子正在出生或出生后第一位进这个家门的外人,可以是生人、熟人,男人或女人。认为孩子以后的性格、行为动作与踩生人大致相同,常被人们说:“某个娃娃或丫头是某人踩生的。”  相似文献   

20.
抢姑娘     
春节前夕的普雄街,风和日丽,人群熙熙攘攘。下班无事,正在街上闲逛,忽然听见一声大喊:“抢人罗,抢人罗!”光天化日之下也抢人?我朝热闹处挤去一看,只见一群裙羽翩翩,花枝招展的咪彩(姑娘)正在与一伙衣着朴实的咪多(伙子)嘻嘻哈哈地扭成一团。旁边,一位精神抖擞的苗族大爹正在竭力为伙子们呐喊助威。没多时,伙子们便从姑娘中间抢着一个漂亮的咪彩跑了。见伙伴被抢走,姑娘们也不追赶,只是气喘喘地相互抱怨一番,然后在嘻笑声中散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