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肩水金关汉简涉及到了西汉太常郡,太常本为职官官名,吕后六年(前182年)长陵置县即为太常所辖,后陵县既多,渐为郡级政区,直至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不再领县。虽然此郡未能与西汉时期相始终,但已具备郡级政区的基本功能,且有边界和实土,是西汉时期的特殊政区。  相似文献   

2.
西汉时代的太常因一度管辖陵邑而兼具民政的职能,以往学界认为太常已具备行政区划的某些特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重新解读,集中探讨西汉政区研究领域中,与“太常”相关的三个问题,指出西汉并不存在“太常郡”的称谓;太常管辖陵邑始于高帝时期,长陵邑的设置约在高帝九年;西汉的太常既不具有明确的辖域,也不具有管理地方政务的完备官员建制,只是一个具有部分民政职能的中央官署,不应视为郡级政区而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里耶秦简所见的阳陵与迁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将里耶秦简牍中有关阳陵、迁陵的文书记载与传世文献、考古发现相结合,考订这两个秦县的沿革与地望,并着重分析阳陵县的起源、地望和迁陵县的乡里结构等问题,指出:目前关于里耶简中阳陵地望的两种说法,均不能与传世文献完全吻合,我们认为此县既不属洞庭郡管辖,也不应在关中地区;由此提出另一假设:里耶秦简中阳陵县的前身即见于包山楚简之“阳陵”,为郑国故地,后属于楚,当在今河南许昌市西北。迁陵即今里耶古城,但非洞庭郡治所;迁陵县下辖乡,乡下辖里,与包山楚简所见县辖里的结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概况泰和县地处赣中南,赣江穿越县境中部,历史悠久。春秋、战国先属吴、越,后属楚,秦、汉属庐陵县地,东汉末庐陵升为郡,为庐陵郡治,隋开皇十一年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更  相似文献   

5.
逸闻掌故     
民间传说《天仙配》中“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同《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一样,是中国流传颇广且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文化遗产。笔者认为董永的家乡在金坛。且从金坛的建置、区划和历史沿革谈起。唐武后垂拱四年(688),金坛单独设县,隶属润州。宋天宝元年(742),改润州为丹阳郡,金坛隶属丹阳郡。乾元元年(758),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然隶属润州。至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撤销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二乡划归金坛。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金坛县域。为此,笔者查阅了清光绪…  相似文献   

6.
<正> “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设过两次。《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北魏也曾设绵诸县,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互异,主要有三种说法:(1)《括地志》:“绵诸城(在)秦州秦岭县北五十里”;(2)《读史方舆纪要》:绵诸城在西和县“东北五十里”;(3)民国《甘肃省通志稿》:“汉绵诸道在县(天水县)东四十五里之邽山下,有古城遗址,即绵诸城”。谭其  相似文献   

7.
《宋书》卷72《文九王·巴陵哀王休若传》:“又未拜,出为使持节、都督会稽东阳永嘉临海新安五郡诸军事、领安东将军、会稽太守,率众东讨。进督吴、吴兴、晋陵三郡。寻加散骑常侍,进号卫将军,给鼓吹一部。又进督晋安□□二郡诸军事。”(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第1883页)“晋安”下缺一郡名。  相似文献   

8.
《史记·秦本纪》“渭南”标点正误东湖中华书局校点本《史记·秦本纪》(第199页)有云:“(秦躁公)十三年,义渠来伐,至渭南。”今按此处显系视“渭南”为实限地名,不妥。据《汉书·地理志》,汉代之京兆尹辖地为“故秦内史,高帝元年属塞国,二年更为渭南郡,九...  相似文献   

9.
富顺文庙     
富顺县是川南最早生产井盐之地.由于盐业兴旺,文化开发亦较早,北宋时期在此设置“儒学教授”。景佑三年(1036年),太常博士周延俊任富顺知监,除为官清正外,还努力兴教化,举办官学,培育士子。在他任期的第六年(1042,年),富顺出了第一个进士——李冕,全县士民欢欣庆幸,集募资财,于庆历四年(1044年),在县署侧修建了“孔圣庙”(即现在文庙的前身),作为祭祀孔子和办官学共用的地方,庙内立石质“雁塔”一座,刻上县人中试者名字,随之文风大振,仅宋一代在“雁塔”题名的进士就有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一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后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  相似文献   

11.
12.
论"夷"和"东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丰实 《中原文物》2002,2(1):16-20
“东夷”本是传世和出土文献对古史上某一时期东方居民的称谓。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把黄淮下游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族属称为东夷。本文旨在根据传世和出土文献的相关记载,廓清“夷”和“东夷” 的产生、发展、流变和消失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3.
“素心”与“史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发展史上,关于史家主体修养的探讨是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所谓“史家四长”说即是对这个探讨的总结和概括。在这一理论成就的形成过程中,唐代史家刘知几的“史才三长”说及清代史家章学诚的“史德”说是关键环节。当然,任何学术成果尤其是理论上的突破,都必须以一定的思想积累为前提与基础,这种积累首先必须是学者个人的,而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讲,它更是社会的与时代的。因此,从孔子、孟子的时代起,我们  相似文献   

14.
晚清之前,中国始终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将中国之外的其他一切民族都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特别是明代朝贡制度形成后,“夷”“夏”卑尊泾渭分明。晚清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近六十年间,实现了从“夷”到“洋”的艰难转变。本文从“中国中心观”的形成入手,对这一转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代的"邛"究竟是族名还是地名,曾有一些不同看法.关于"邛竹杖",也历来看法不一.文中对此作了探讨,认为"邛都夷"人属古濮越系民族,"邛竹杖"则由于年代久远现已不甚明了,可能"邛人"所居地方所产之竹杖皆可谓之"邛竹杖".  相似文献   

16.
庄子《大宗师》集中出现了四则有关"真人"的论述。"真人"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庄子自身理想人格的画像,"真人"等同于"至人"。真人一旦上升到"道"的层面,又等同于"神人"。真人思想的矛盾性源自《庄子》一书内容的复杂性。作为天道哲学的真人,其思想源自《道德经》、《山海经》等典籍;作为生命哲学的真人,源自《黄帝内经》、《周易》等。由后者形成一种"葆真"的生命哲学观,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Museum learning的相关研究范式和成果主要集中在博物馆学观众研究和教育学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国内这两门学科对museum learning的翻译存在分歧:博物馆学界将其译为"博物馆学习",而教育学领域则将其译为"场馆学习"。原因在于二者对museum learning的研究方法存在分歧,以及二者对"博物馆"一词本身范畴和概念存在认知差异。"博物馆学习"不仅保持了museum在跨语境研究中的一致性,更重要的是在概念上确保了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和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在museum learning研究中的相同地位,这是"场馆学习"一词无法体现的。  相似文献   

18.
王三义先生认为,以国家起源的“民族模式”代替传统的“部落联盟模式”,易建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本文认为,王三史先生的观点难以成立,原因在于,他混淆了“部落联盟”与“部落联盟模式”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并且,把希腊人和罗马人国家起源的例子当作了“特例”,而这摩尔根与恩格斯是当作典型例子的。  相似文献   

19.
本从都市平量器字入手,结合东汉相关的度量衡制度和两汉中遗存的刻铭陶、漆器字、以及东汉相关历史,考证都市平量器并非成都市平量器的简称。  相似文献   

20.
本对于古籍献中“百工”一词的多义和歧义现象进行分析、考证,发现它与“百官”一词的关系错综复杂,于是从字形、声音及化历史的研究对比中取证,认为“百工”作为上古一官职名,后世直接对译成“百官”实际上存在混淆和误解,却也可从中看出它们意义上的联系与区别,对这一特殊语词的变化的历史考证将对训诂学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