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循环消费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又表现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循环消费还没有成为人们的消费习惯,是因为还有消费产品、消费意识等方面的障碍,问题的解决,要从循环消费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去解决。 相似文献
2.
努力克服资源约束实现青海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保持青海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增长方式,处理好增长速度与效率、效益的关系,克服土地、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制约,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3.
西安市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全国和陕西省为参照区域,分别计算了1978、1980、1985年和1990-2002年间各年西安市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相对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同时分析了它们的动态变化过程。指出西安市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不协调,导致其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载状态,而且近年来由于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使超载状态愈趋加重。因此,西安市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合理控制自然资源开发规模、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增长等措施,不断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PRED系统分析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河南省已成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本文对河南省的人口、资源(重点是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河南省PRED系统进行了定量评价。本文指出河南省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人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在于人力、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据此,本文提出了人口控制与人力资源开发、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以及城镇化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理念必然要求企业转变或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建立企业与生态环境、企业与社会、企业与企业之间和谐共处的新型关系。资源型企业作为一种负外部性较强的企业类型,承担社会责任是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并对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现实依据进行了剖析,结合资源型企业自身的特点,讨论了资源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资源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中国社会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进入消费型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也逐渐成为地理学绕不开的研究话题。消费活动以超出我们想象的方式将地方与我者、他者联系起来。消费实践如何与在地化的商品实现连接与互动,是作为人文地理学的子学科消费地理学需要回答的问题。消费地理学是通过消费与其他空间相联系的内在逻辑来解释地方中蕴含的复杂含义。本文回顾了消费地理学的源起与研究脉络,借助消费地理学关于消费空间性、主体性、社会性的分析框架回顾了西方消费地理学的研究概况,并梳理了我国消费地理学的学科基础与研究框架,最后提出了从地理学视角解读消费研究热点话题的新思路与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生态消费理念具有天然的注重绿色生态的基因,呈现出崇俭节用、精神至上、知足闲适和寄情山水的特点.到了当代,这种观念在居住环境安全以及绿色环境保障等层次的认知也发展的越来越广泛.在现代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策划需要进一步与生态伦理道德的观念相结合.所以,城市建设的引领者需要进一步推动绿色文化的发展和... 相似文献
8.
9.
档案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必须充分认识档案事业的重要性,深刻把握发展档案事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档”的战略部署,努力培育和发展档案事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力争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职学生作为一群在社会中较为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趋势都将受到社会广泛的重视和关注。作为高职中的学生主要生活环境离不开校园和校外,主要的消费内容以生活、学习、娱乐和网络通信为主,在分析高职学生消费特点与消费趋势时主要可以从其消费内容、消费心理等方面着手。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中所招收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日益膨胀的消费人数成为了社会中逐渐壮大的一类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状态也将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走向,对社会经济的动态和发展将会起到重要的影响,但是由 相似文献
11.
论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城市化战略。城市化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基础,并对自然资源基础产生一系列复杂、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释了城市化发展的自然资源基础的基本内涵,即资源供需矛盾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资源稀缺与替代是对城市化自然资源基础保障作用的演绎与强化,资源综合优势是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同时提出自然资源对城市化发展的基础作用包括三种类型,即资源开发驱动型,资源结构制约型以及资源环境耦合型。并从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等角度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基础,促进城市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福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运用综合观点全面分析福建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着重评价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潜力;通过对发展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过程面临的海洋开发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海洋污染较严重,海洋科技发展与海洋综合管理相对滞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可持续发展角度上提出了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对策,并探讨了海洋经济重点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3.
14.
旅游食物浪费是我国食物浪费问题的重灾区,其根源在于旅游活动特有的非日常和反结构特征。但目前我国旅游食物研究大多仍关注资源开发和消费促进,浪费研究则处于描述性的起步阶段。本文对国内外旅游食物浪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分析了旅游食物浪费研究的总体特征、概念基础与内容,指出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端的测量和行为分析;从旅游食物体验的独特性质出发,基于消费文化与旅游体验视角对旅游食物浪费进行溯源;梳理了有助于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理论,包括消费文化视角下从资源消耗型食物消费到环境综合消费、综合价值提升以减少资源成本、基于全价值链参与提升认知和情感以减少浪费;也包括旅游体验视角下针对不同食物体验性质探索节约路径、创造多维度体验以减少资源消耗、以食物共享和慢食为代表的可持续理念的运用等;最终,文章对解决旅游食物浪费问题的未来研究提出了参考框架,从关注点、理念、对象和领域出发,提出议题和对应方法,为兼顾目的地食物价值增值和减少粮食资源消耗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5.
David Throsb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2017,23(2):133-147
Abstract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ncepts of 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considers the evolution of efforts to integrate culture in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olicy and practice over recent years. The specific concept of cultur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SD), first promulgated more than 20 years ago, is re-assessed in the light of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s as a theoretically plausible proposition and as a basis for application to cultural policy form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a set of principles by which consistency of a cultural policy or 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CSD can be judged. The application of each of the principles is discussed, drawing illustrations from particular policy areas in both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CSD is a concept that has both theoretical substance and potential for practical policy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16.
17.
区域开发规划中产业结构合理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区域产业结构合理性评价的基本准则,提出了区域开发规划中实现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认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Kersty Hobson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3,41(2):148-155
‘Consumption’ is a central concept in the global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genda. However, one important argument from Agenda 21 — that all social actors must now practis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has been publicly and politically marginalised in high‐income countries such as Australia. Geographers potentially have a role in bringing consumption back onto the agenda by constructing a critical geography of consumption. Such research can help understand how the contextual use of natural resources is perceived and practised, and how consumption helps to shape contemporary social relations. This body of knowledge is vital for build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o everyday lives. Yet a focus on urban consumption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appears somewhat lacking in Australian geography. Ways forward can be drawn from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such as in the United Kingdom where a substantial body of work has drawn a complex picture of contemporary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understanding. It has also challenged prevailing ‘ecological modernisation’ policy approaches, which ignore consumption's cultural facets. In sum, considering consumption in Australia can offer insights into cultural practices expressed through consumption; can challenge and add to European geographical literatures, and can also contribute to sustainability debates by offering alternatives to currently ineffective policy discour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