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区志编修中建制镇编写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走向城市的重要历史驿站———建制镇,在现代的城区中有其特殊地位与作用。在城区志编纂中,如何把建制镇写实写好写出特色,是方志编修的新课题,需要我们更新观念,在编写中不拘一格,用活志书体例;寓条目于篇章,化难点为特点;因事设目,点面结合。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对山东省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论述了\"知识经济\"的由来、特征和与产业发展的关系;分析了山东省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与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知识经济的山东省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即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以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大开放力度以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有利时机以及加快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和引进。  相似文献   

3.
王丽  庞圣杰 《旅游纵览》2021,(23):153-156
培养特色旅游小镇,带动城镇化建设和乡村地区发展,成为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省依托国家政策和省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强化了对特色旅游小镇的建设.但是,就当前来看,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的数量与质量上仍有不足,新旧能转化的效应仍有不足,这就需要山东省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持续强化特色旅游小镇...  相似文献   

4.
荣洁 《旅游纵览》2023,(8):163-165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应用成为文旅融合新的推动力。文章首先对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背景进行分析,其次指出山东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存问题,再次构建山东省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模式,最后提出以“文化+科技+体验+旅游”理念为核心、以消费者体验为导向、以内容建设为王、推进数字文旅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字文旅平台、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引育数字文旅产业人才等山东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对策,以期为山东省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黎明  张婕 《人文地理》1998,13(4):61-64
人口数量的巨大压力是当前区域人地关系失调从而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本文建立了年龄链式人口仿真模型,对山东省人口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未来变化进行了仿真模拟。本文指出当前山东省人口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增长趋势将持续到下世纪20年代。本文提出了山东省跨世纪人口增长模式,即到2020年人口由快速增长模式向零增长模式过渡,总人口规模峰值出现在2020年左右,峰值人口可控制在一亿人以内,2020年后可选择适度负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区域发展过程,认为本区经济实力比较雄厚、发展势头良好;进而探讨了本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并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具体方案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最近几年来,连锁经营模式已经逐渐显示出它强大的生命力。物流的配送是连锁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中之重。物流配送模式的合理选择是一个企业能否构健康的企业配送体系的前提,它可以有效的改善配送效果、提高企业物流系统的效率。如今我国连锁企业普遍存在着配送模式选择不当的问题,而且在决策方面还缺乏一些量化的研究。根据如今连锁企业中存在的三种主要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劣分析,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构建配送模式和选择评价指标的体系,为连锁企业筛选出合适的配送模式和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陕西城市规模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景志慧 《人文地理》2004,19(3):22-25,16
本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目前城市规模效益研究状况进行总结,然后,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陕西省十三个城市规模效益分别从经济、社会、环境三方面进行实证研究,最后,结合陕西省目前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特点,提出了城市规模效益达到最佳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吴秀苹 《旅游纵览》2025,(1):131-133
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业提供原生动力,旅游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文章以山东省为对象,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情况。研究表明,当前山东省在非遗与旅游产业融合过程中面临政策协同、开发创新、人才支撑等方面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强化政策引导、深化开发模式、加强人才培养等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与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空间是农村基本功能的载体。从资本“三重循环”视角出发,将“空间的生产”理论引入农业研究,提出并构建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的作用逻辑及其特征表征,并以山东省泰安市村庄为研究单元,研究其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特征、模式表征及空间规律。发现,泰安市农业生产具有资本投入集约化、空间生产集中化、组织分工专业化等特征;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模式共有四种,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圆心,圈层式向外拓展的规律性,农业空间生产资本化度和三重特征都表现出由内向外先增后缓降的格局。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识别村庄农业发展模式,根据要素条件,分类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促进农村多功能有机融合,实现乡村农业产业兴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1.
公元5世纪初,柔然崛起于大漠。在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其威胁的情况下,为了防御柔然的侵扰,北魏先后3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但是,长城作为单一的防线无法长久地阻挡柔然的骚扰和南侵,因此,北魏设置了众多军镇,构成统一有效的长城——军镇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2.
许檀 《史学月刊》2007,(8):103-108
周村是清代山东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在康熙-乾隆年间,清代中叶迅速发展。云集周村的各省客商中,北方商人以晋商势力最强,南方商人则以福建为多。道光年间汇聚周村的商人商号可达八九百家乃至千家。周村从南方输入的商品主要是绸缎、杂货,在本地集散的商品则有棉布、生丝、丝绸、茧绸等。清中叶以降,周村开始从单纯的商业中心向加工制造业中心转化,其所产棉布、丝绸不仅占领了东北、华北的广大农村市场,且有一部分打入城市市场。  相似文献   

13.
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的发掘为当时重建中国古史添加了极为有力的新证据,直至今日其学术价值仍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4.
海伦县海北镇自建镇之初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是天主教教会管理的自治村镇,东北沦陷之后逐渐丧失了自治权,教会利益也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海北镇天主教教会秉承罗马教廷的旨意,采取与日本殖民主义者合作的政策。虽然教会得以存续下去,但却沦为了伪满当局的统治工具。  相似文献   

15.
许檀 《史学月刊》2005,(6):93-100,128
朱仙镇是清代著名商镇之一。其兴起约在明代中后期,康熙、雍正年间迅速发展,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全镇商人商号数量超过千家。在该镇汇集的商品除相当部分供应省城开封之外,流通范围大致可覆盖河南北部的开封、归德、彰德、卫辉等府。  相似文献   

16.
何继英  王建文  高文虹  薛皓冰 《东南文化》2012,(2):28-36,129,131
青龙镇遗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区,是唐宋时期上海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2010年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首次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发现了唐宋时期的房基、瓷片堆、水井、灰坑等遗迹及大量的遗物,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山东商代考古与商史诸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商文化进入山东是从二里岗文化后期开始的,商族起源于山东、契都蕃在滕县、汤都亳在曹县诸说都不可取。益都苏埠屯商代大墓的族属是商族,不是东夷族,周代薛国是由商代史族所分化的。夷方位于滕县东邻费县境内。鲁分“殷民六族”是原居住在曲阜鲁国周围的商遗民。  相似文献   

18.
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地方志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广大地方志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结合山东省地方志工作实践,要实现地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抓好五个环节:用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指导可持续发展;用开拓创新的工作项目服务可持续发展;用卓有成效的读志用志成果推动可持续发展;用覆盖全省的法规体系保障可持续发展;用扎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助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在启动第二轮修志和抓好修志试点工作中,主要抓了以下4件事:1.制定编纂方案,落实承编单位和主编;2.举办培训班,提高主编的质量意识和业务水平;3.总结试点经验,推广市、县好的做法;4.志书编纂阶段,主要抓好印发样稿、志稿评议、审查验收这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张静 《史学月刊》2002,(2):109-114
清末民初。山东农村兴盛一时的草辫、花边、发网业是在资本主义入侵后,传统手工业遭到冲击和破坏,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产品专供出口的新兴手工业。通商口岸的开埠和地方政府、绅商的积极倡导、支持推动了它们的外向型发展。新兴手工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的发展。增加了农民家庭经济收入,发展了农村商品经济。活跃了农村市场,使农村手工业经济结构由传统封闭型向出口导向型转变。其贸易活动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互动联系,加速了山东沿海城市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