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桂柳运河开凿于唐,兴盛于清,民国后才渐渐被新式交通公路、铁路取代。它是古代连接桂林和柳州的重要水路,与灵渠并称为桂林府南北两陡河。桂柳运河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名称,考证其诸名,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入的认识桂柳运河。  相似文献   

2.
当年在运河沿线城市联合申报"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的过程中,内部曾经就有过古邗沟和太伯渎谁是"运河第一锹土"所在地之争。文章从文字学与史学的角度,对古邗沟与太伯渎的"沟""渎"语义、泰伯渎名称的文献记载以及来源、泰伯奔吴时代的环境与生产力,进行分析推断,维持"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的相关表述。  相似文献   

3.
《旅游纵览》2021,(1):154-157
本文在对无锡古运河文化带旅游进行品牌化解读的基础上,重点对古运河旅游品牌塑造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可采取的旅游品牌传播策略进行初步研究。以期为塑造运河文化带旅游产品的形象,提升运河文化带的市场认知,擦亮运河"中华文明的金名片"探索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4.
刘宪标 《旅游》2009,(7):32-35
新修的乡村公路两旁,被阴雨天气憋闷了很久的农民,终于可以戴上桂林地区特有的那种印着"桂林"两个字的斗笠,在阳光和蓝天白云下露出灿烂的笑容。明媚阳光让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好,在田野里一边往绿油油的田里撒着肥料、一边互相愉快说笑着,几个小孩在稻田边的水道里抓小龙虾,被雨水冲刷的很干净的水稻秧苗绵延到远处群山的脚下,蓝色纯净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这里是桂林临桂县的会仙镇,是民国时赫赫有名的国军高级将领白崇禧的老家,还是古时候桂林通向柳州的黄金水道——古桂柳运河的所在地。  相似文献   

5.
横贯南北,绵延一千多公里的京杭大运河,由于其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作用,尽人皆知,历来受到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可在西南一隅,位于广西桂林境内存在着另一番独特的“一府两运河”现象,却鲜为人关注。清代桂林府的区域面积虽不大,却分布着两条古运河。其一为开凿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的灵渠,位于府内的兴安县。其二为位于临桂县的相思埭(又称桂柳运河),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开凿。  相似文献   

6.
李琴 《世界遗产》2013,(4):84-87
防"黄泛"运河改道 鲁南有句名谚:"运河迢迢跨九州,转舵行船在峄州."峄州就是现在的枣庄.纵贯中国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唯有鲁南枣庄段呈现东西走向,河水东流,与长江、黄河相向而行.一段弯道,连接了中国南方和北方的运道,成就了运河古镇台儿庄,让古镇与大运河结下不解之缘. 台儿庄古运河位于台儿庄城区南部,全长3千米,是古洳河的一部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这段运河经疏浚拓宽后通漕,成为京杭运河沛县至邳州段的新河道.京杭大运河形成洳河这条东西走向的弯道而流经台儿庄,是有历史原因的.洳河开挖前,原京杭运河是从济宁沿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西侧,经徐州与黄河交汇,然后借不老河转入邳州.由于黄河改道的影响,元明时代京杭大运河一度借徐州至淮安一段黄河行运.但黄河时常泛滥,导致漕运常常受阻,埋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因经济、政治、军事等原因开凿了大量连通自然水系的运河,在运河沿岸,也兴起了大量滨水城市,依水而兴,因水而困,城市兴衰和运河发展紧密相连。文章主要研究了扬州古运河与扬州城的历史沿革过程,总结了扬州古运河的功能变迁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无锡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今天的无锡运河,北从洛社五牧入境,斜贯城区,南于新安沙墩港出境,总长39.14公里。无锡作为早期吴地文明中心和吴国的故都,处于大运河肇源的超然地位。一、无锡运河的历史轨迹1.泰伯渎是无锡步入运河时代的起点。商末,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一作太伯)放弃族位继承权,携二弟仲雍从岐山周原"行三千里路"南奔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创建勾吴国并成为开国君主。  相似文献   

9.
王斌 《旅游》2009,(7):52-55
位于山东微山湖古运河旁的南阳镇,是运河4大名镇之一。大运河贯通700多年间,此地的繁华达600多年,是运河著名的商埠之地,街心运河蓬帆如云,运河两岸店铺林立。小镇四面环水,小桥流水人家,青青石板路,长长门板房,幽幽小街巷,是一处独特的江北水乡。  相似文献   

10.
淮安市位于京杭大运河的中部、大运河与古淮河的交汇处。这里作为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人工河段——邗沟入淮处,以及中运河的前身——古泗水入淮处,城市是完全因水运而产生、因运河而兴起的。而其“运河之都”地位的形成,则不仅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而且得益于明清朝廷政治上的权衡决策及中央重要管理机构的驻节。淮安市的衰变嬗替亦与运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正>淮北市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淮北市新城区中心,与市政府遥遥相对。1999年淮北柳孜隋唐运河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加之社会各界捐赠的大批运河出土瓷器,极大丰富了淮北市博物馆的馆藏,这也使得这座曾经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被赋予了得天独厚的运河文化特色。2009年11月,为配合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淮北市博物馆隆重加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馆名由我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亲自题写。淮北市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是一个全方位、多  相似文献   

12.
据报道,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着的杭州市区河道综保工程,将要在今年10月1日开通西溪—余杭—运河、运河—上塘河、运河—胜利河—钱塘江三条水上旅游线,设立"水上巴士"和游船。这无疑是运河"申遗"杭州模式最大的一个亮点。但也有人认为,此举会加大运河保护的难度。如何细细考量杭州运河游的优劣,如何使运河"申遗"与旅游"双赢",究其本质,还是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保护的老话题。  相似文献   

13.
淮安清口水利枢纽遗址顺黄坝是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遗产点,其沿古黄河南岸而建,使黄河水沿堤坝向东北入淮河尾闾进入东海,远离运河河口,从而保证了漕运的畅通和安全。整个遗址体系里,分布着古河道、古堤坝、古涵闸、古寺庙等遗迹,其复杂的水系关系、庞大的水利工程在古代水利史上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2008年以来的几次发掘揭示出埽工、石工、木桩及草绳等不同种类的遗迹现象。这些遗迹为我们研究顺黄坝的构筑方式、水工技术、明清时期黄河在清口地区的变迁以及黄河与淮河、运河和洪泽湖等水系相互关系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无锡古运河段是京杭大运河沿线开凿最早、保护最好的一段,被誉为“活态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综合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独特鲜明的运河旅游形象有利于无锡古运河形成旅游口碑和品牌效应。本文结合携程旅行点评数据,运用ROST网络文本分析法,统计有关无锡古运河的在线旅游评论高频特征词,分析无锡古运河旅游者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总体形象,以期为进一步提升无锡古运河旅游形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运河沿岸地名史话研究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挖掘运河沿岸地名三个层次的文化,揭示运河文化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立足运河讲好运河文化故事。既要做好运河沿岸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同时为运河旅游文化带建设提供文化素材。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讲好运河文化故事。保护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提供运河旅游文化素材。  相似文献   

16.
正淮安是大运河重要的枢纽城市,运河文化因此成为淮安的代表性核心文化,也是新时期淮安精神的鲜明标识。21世纪后,淮安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将运河文化研究与城市运河文化建设融合并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2008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授予"运河之都"称号。"运河之都"城市名片是淮安人民以运河文化为荣,对运河文化自信的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临桂自古以来是广西的文化之邦,享有“状元县”、“将军县”、“冠军县”的美誉。在中国古代广西籍的10位状元中,临桂人占了5位。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广西人在中央政府中任职最高的陈宏谋和李宗仕均是临桂人。自唐朝至民国初,临桂人著述结集出版的达200种,居广西之首位。临桂人聪明勤劳,开拓进取,敢于争先。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年代,临桂县先后荣获“中国西部百强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8.
一清代广西临桂陈氏家族和陈继昌生平简介 讲到桂学,离不开对清代以临桂为中心的一批学人的述的研究;而清代临桂的学术,又离不开对当时临桂声名最显赫,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的横山陈氏家族的学术和思想的研究。陈继昌就是临桂横山陈氏家族当中做出显成绩的最后一人。  相似文献   

19.
正一、运河的来历运河是人工开凿的水道,天然的水道不叫运河。"运河"是到了近代才有的比较规范的名称,古代的史志上不一定能找到"运河"的名称,因为它有不同的叫法,有的称渠,有的称沟,有的称渎,例如南京的破岗渎实际上就是运河。江南的运河比较发达。今天打开江南水乡那些大比例尺的地图,可以发现有些河道很规整,比如就是个直角或方块,其实这些河道在古代有一部分就是人工开挖的。由于江南地势低平,水源丰富,天然的水体很密集,在这里开挖运河比较容易。  相似文献   

20.
临桂县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有“桂郡首邑”之称.但临桂纂修首志的时间比邻县都晚,这是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究其原因是临桂修志难度大、文字狱令人心有余悸、修志人才难觅和明代及清代的康乾年间临桂并非太平盛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