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徽州民居风格形成之民俗背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6,(3):105-111
一、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反映了徽州的“营宅”民俗(一)“天井民居”模式与徽州的“楼居”民俗作为传统民居的一支,徽州民居的群体组合方式符合中国江南地区传统建筑体系的群体组合特征,通常“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1”而具体来说,徽州民居的平面布局与群体组合方式是以多进院落式为主,主要形制有三合院式、四合院式以及变体式三种,在这几种形制基础上又大多建二层或三层楼,因此,徽州民居是一种以“楼居”模式为核心的组合方式。从现存的明清民居实例可以结论,典…  相似文献   

2.
乔家大院是吉祥文化的综合体,也是研究分析晋中地区传统民居吉祥文化的重要样本。乔家大院的吉祥文化既有北方常见类型,又有流传于当地的民间习俗,它们隐显于大院的院落布局、房屋营造、建筑装饰、陈设布置、修建仪式等各个方面,承载着宅院主人趋吉避害、祈福求祥的愿景和期望。  相似文献   

3.
民居又称住宅,是出现最早的建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与其他建筑相比;都是首届一指的。它又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各类建筑的总根。其他建筑都是从这里分化生发出来的。“住”字原有居、停、留的意义;“宅“字上面的宝盖像屋顶,下面的“乇”字,音义都与“托相通,意思是托身之所。住、宅二字连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除了王府,中下阶层的住宅古时又常称为“民居”、“民宅”或“民家”。“民居”一词最早甚至可见于三代,《周礼》疏就有“相视民居,使之得所”,一语,这里的“民居”,就是住宅。民居就是”家”的所…  相似文献   

4.
民居,是人类赖依生存的最基本的场所,又是一种可居、可观、可游的整体环境,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可谓独具神韵。《中国古代建筑》一书中指出:“在民间广大的建筑活动中,特别是住宅建筑,则是最为丰富的创造实践”。从民居出现开始,它就首先是为  相似文献   

5.
1990年11月,在安徽休宁召开的徽州民间建筑艺术研讨会上,与会者有的以论文,有的以录相、幻灯配合的形式发言。他们或从整体文化的角度,哲学、美学的角度,或从民俗学的角度,或从艺术的角度,或从中外建筑艺术比较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徽州民间建筑。 会议就徽州民居的保护与利用,新民居的继承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徽州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等三个问题,进行了相当集中的讨论。 大家一致肯定赞赏了徽派民间建筑的美,对徽州民间建筑遭受的破坏感到痛心,对一些新建筑的不理想感到遗憾。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存古代民居建筑中,山西居民和皖南民居齐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说法。山西民居中,最富庶、最华丽的民居要数汾河一带的民居了。而汾河流域的民居,最具代表性的又数晋中市的祁县和平遥。  相似文献   

7.
《中华遗产》2013,(9):17-27
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风格建筑,主要是指明清风格。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建筑和室内设计逐步完善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年代距今较近,有大量实体建筑可供调研,室内陈设品也相对丰富。建筑种类多种多样,既有帝王宫殿,又有佛堂庙宇,还有众多民居。历经数千年发展,到明清时期,中国的室内装修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陈设趋于程式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样式,呈现出比较稳定的房屋格局、装饰样式、陈设手法、技艺风格.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相似文献   

8.
浅议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山西民居建筑装饰的意义山西民居的建筑装饰是古代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的载体,有历史文化的、艺术的、科学的价值,是中国传统美学中极有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山西民居建筑装饰的文化意义。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对建筑艺术而言,装饰的现象有着复的历史文化背景,一方面,建筑装饰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和情上的震撼力,传递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另一方面,由于这装饰的存在,它们揭示了建筑的风格和类型特征及对人们的化环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建筑装饰的意义是复的、深沉的,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既有本土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臧丽娜 《民俗研究》2004,(1):129-139
明清时期的苏州东山民居主要分布在苏州市东山镇新义村、陆巷古村、杨湾古街等地,保存较为完好的有明善堂、绍德堂、瑞蔼堂、凝德堂、遂高堂等。通过对这些东山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建筑装饰特色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出这些古老的建筑物既具有苏派民居的典型特征,又具有独特的地域建筑艺术特色,体现了当地“香山帮”匠人的精湛技艺,并由此折射出民居文化中蕴涵的传统审美心态。  相似文献   

10.
著名的建筑专家郑孝燮所言:“北京有故宫,西安有兵马俑,祁县有民宅千处”,表明了祁县民居集清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之大成,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与文化底蕴。作为晋中民宅的杰出代表,乔家大院被专家学者誉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1.
《神州民俗》2007,(9):17-17
登封少林拳、温县太极拳、郑州合记烩面、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些河南人耳熟能详、司空见惯的东西,如今也登上了“大雅之堂”,被列入保护名单。据光明日报记者刘先琴,通讯员余嘉熙近期从河南省文联获悉,该省已确定首批民俗经典、“老字号”、古代暨近代居民民间建筑名录。其中,民俗经典15个,老字号74家,古代暨控民居民间建筑86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正兴义刘氏庄园(永康堡)位于贵州省兴义市城南,由中西合璧的大小13座四合院组成,占地70亩,是中国占地面积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为民国初年贵州督军、省长刘显世和滇黔边务督办刘显潜的故居。是我国地主、军阀庄园的代表之一,其建筑特点可分为民居和军事建筑;其中有法式建筑群,今存前厅一栋,面阔七间,一楼一底,哥特式门窗。刘氏庄园建筑特征、艺术构件,既有中西合璧的风格,又有清代典型南方民居的建筑特点。庄园还存有距今6500万年前三叠纪生存在兴义一带的贵州龙化石。  相似文献   

13.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建置于汉,古来即有“风物繁华之地、衣冠文物之域”的美誉。全县现有国家、省、县三级文保单位40处,还有数量众多的古代民居建筑。据《泾县古民居名录》记载,该县已登记造册的古民居建筑达1077处,总面积340986平方米。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古代祠堂建筑则是民居建筑中的一朵奇葩。因工作关系,笔者曾参予调查了泾县现存的所有祠堂,现就这些祠堂的建筑、装饰艺术谈一点浅见,以就教方家。祠堂,源于家庙,是封建统治各级官吏按制度设立的祭  相似文献   

14.
黄兆宏 《丝绸之路》2006,(12):16-18
在我国闽西南苍苍茫茫的崇山峻岭之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被誉为“世界民居的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客家人传统民居——土楼,它不仅吸引着大批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还吸引着许多专家、学前来考察调研。  相似文献   

15.
蒲圻素有湖北的“南大门”之称,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处在“三国旅游线”和“三峡旅游线”的交汇点上.境内既有闻名中外的三国赤壁古战场遗址等一批灿烂的人文景观,又有山青水秀的省级陆水风景区等瑰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理想的医疗矿泉水五洪山温泉,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地理实体。本文以水葩传统民族村寨及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村寨整体布局和单体民居建筑结构,认为水族村寨形态包括山、水、田地、林地、墓地、道路、公共空间等基本元素,各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民居建筑结构形制与村寨集群聚落景观相辅相成,是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典范。  相似文献   

17.
土楼是闽西南和粤东的一种独特的民居形式,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关于它的起源,素有客家独创之说,因而称之为"客家土楼",又有漳州始创之说,而称之为"漳州圆寨"。本文通过实物考察与文献勾稽,认为土楼因明中叶福建沿海抗倭而起,由土城、土堡与宗族聚居相结合而形成,后因博平岭东西两麓客家人与福佬人的矛盾斗争,这种既有很强防御功能又适合宗族聚居的民居建筑得到普遍发展,而客家人对于丰富土楼文化的内涵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土族民间有许多精通土族民居文化这门艺术的木匠,在他们娴熟的技艺下,一座座被当地老乡称之为“大房”的民居就盖了出来。“大房”的种类因地域的差别其分类方法略有不同。有的地方分四种之多,有的地方却只有  相似文献   

19.
魏丽 《黑龙江史志》2011,(22):48-49
客家传统民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客家古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在客家民系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客家人创造了独具特色又蕴含着丰富文化特征的古民居。  相似文献   

20.
保定西大街的商业建筑在数百年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一条既有传统风味,又有近现代特点的古街。在约800米的长街中,有近百家远近驰名的老字号和近代化的新商店。自些自年老店的问回圣多为革展少数双层,但真问面顶部都是用木制雕花植板围台,又率为敞丹式活动问圄,少数后回问自还有精制的木雕花饰,问闻设有花形护亡。加远与图文景后、西德记茶庄.方宝堂药店、云香圄委制在.老愧茂酱园、四美斋茶食店等。震等的则是清末民初建的中西台壁式商业问回。不论是平房还是双层楼房,都既易有民族传统建筑特色,又贲西方建筑特点,如商务印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