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承宁 《神州》2010,(9):29-31
在中国的文化里,识文断字被认为是文化人的一个标志,我们也曾以识字多少来判定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电脑的迅速普及,传统的汉字书写被电脑录入所取代。如今,人们经常陷于"提笔忘字"的尴尬中。绘画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如果我生为中国人,我会做一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汉字不仅仅是用来交流沟通的,它更是一种艺术和心灵活动,没有任何其它事物比汉字更能体现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苏享华 《神州》2014,(18):85-85
汉字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瑰宝。写字是一项重要的技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是每个中国公民最基本的素质。学习正确、规范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指导学生把汉字写好,不仅是学生在校完成各项书面作业的需要,也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书写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国钱币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在中华五千年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延伸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同时又是中国化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本从考察中国三千多年钱币化的基本线索入手,从中概括出最能体现民族特色的钱币化和艺术特征,这就是:1、中国钱币上所表现的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化的最高成就,它包括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的精华,中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冶炼使用技术的最高水平、中国汉字化和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过程等方面,都能在一枚枚钱币中得到集中而完美的体现。2、中国钱币上所表现的艺术是中国古代和东方化的综合体现;是东方化和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主要从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人崇高朴实大方的审美观点和汉字书法的独特魅力等方面来加以体验。凡此种种,共同构成了中国钱币鲜明的民族化特征。章将按照上述观点和思路逐层论述。  相似文献   

4.
窦忠如 《纵横》2012,(9):49-5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之一,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在数千年间,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可以说是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不仅表达出了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和气质等精神因素,而且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至于书法之大要的用笔、结构和章法等,如果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来梳理的话,可以获知中国书体真是繁复多彩、流派众多,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渊源流长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经典的艺术门类,而书法在这些门类中经过三千多年的洗礼已成为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中国历代书法始终伴随着学、诗歌等艺术形式而存在着,无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书法都成为不可替代的书写工具;而且是化传播的一种手段。有一些特殊的人群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着一种信仰,他们把对道教佛教的信仰通过书法表达出来,道教佛教因此与书法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6.
王茹 《神州》2013,(35):129-129
本篇论文坚持以国家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为指导,针对目前学生的写字状况,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通过不断完善写字教学评价,实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具有基本规范的写字技能以及“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目标。撰写“如何让学生在教学中,快乐地写字”这篇论文,在论文中我们首先应该让孩子们利用语文活动课了解汉字的奥秘,让汉字在孩子的心中活起来。其次把握书写要领,掌握书写规律。最后在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增强书写的实效性。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写出一手漂亮、规范的中国字。  相似文献   

7.
汉文学并非单纯指汉语言文学作品。从中国历史文化与文明的发展来看,汉文学是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历史文化典籍与文学作品及其研究成果的总括。简单地说,汉文学就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文学,是汉民族长期积累、传承、传播和发展中,不断吸收国内先进文化与世界历史文明而融汇的巨大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8.
正一、提高技能,变"泛泛而谈"为"重点突出"1.掌握基本笔画,体会细微变化。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的,要把汉字写好,首先要把基本笔画写规范,写美观。教学时,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法化难为易,帮助低年级学生掌握笔画的基本形态。如"点"像水滴、"撇"像弯刀、"捺"像扫帚等等。同一个笔画,在不同的汉字中也会有所变化,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课的"烂",三个撇的形态、长短就各不相同,有短撇,有竖撇,有斜撇,书写时就要注意比较。难写的基本笔画,可以采用比较法"找不同",也可以采用古人提倡的"扶手润字法",手把手地教。2.牢记汉字笔顺,达到规范书写。按笔顺书写汉字是规范书写的首要条件,是理解汉字文化的一种方法,也是汉字  相似文献   

9.
正汉字作为一个文化系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那么首先必须继承的就是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由于汉字具有遇异于拼音文字的多种特点以及汉字所具有的工具性质,小学阶段文化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教育学生正确而全面地学习和掌握汉字的书写知识和技能,使其逐步具备驾驭文字工具的能力。同时,还要运用博大精深的汉字及其书写文化的多方面  相似文献   

10.
正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书写的统一要求是"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且有一定的速度。"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落实写字教学,为孩子开启一扇"妙笔生花"的书法之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课堂落实写字环节在课堂上教会孩子观察,抓住典型字例,引导孩子总结规律,注重细节,还要教会孩子议字。以此使孩子的"第二张脸"笑得更加灿烂。都说一个人的字就是人的"第二张脸",古人也云:"人生聪明写字始",写好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也是终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造型艺术。它是汉字的书写艺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文字,是为了用文字来记载事情,传达和交流思想。但中国文字的书写,不但要求写字,而且要书写美观。这样,日积月累,又慢慢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它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独立的观赏价值。作为书法艺术,它的主要功能应是供人们欣赏。  相似文献   

12.
唐水 《中华遗产》2011,(1):84-101
时间是在1938年2月。他在日记里用稚拙的笔划郑重地写下这样两个汉字:“香烟”。这可能是他第一次用这来自遥远国度的陌生语言来写字,而且,就在他书写汉字的过程中,仿佛一扇门突然向他洞开,向他呈现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吴大羽作为中国新派绘画融合探索的首位拓荒者,其艺术思想颇具先锋性。早在20世纪初期,吴大羽就参透西方立体主义与野兽派的绘画风格,并将这些现代派的艺术观念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相结合,成为中国最早运用“书写性”思维进行油画创作的先行者之一。本文以吴大羽的油画作品为例,梳理其“书写性”绘画语言的背景、手法,探索其艺术在当代中国油画体系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疆迪化饷银铸工精整,汉字书写端正,背面龙纹规整美观,是一套极具收藏价值的近代银币。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记录和传播中国文明的书写符号系统,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是学术上的一大间题。在中国,从古至今欲求解答者不乏其人,提出过许多不同的推测,比如“苍颉造字说”、“结绳记事说”、“八卦说”、“甲骨文说”、“图腾符号说”和“契刻符号说”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文史》2012,(4):37-37
清以前,汉字都是从上往下竖着写的。这是因为在汉代还没有发明纸张前,人们通常都是用竹简(丝帛太贵)作为书写工具的,但竹简太狭长,毛笔写的字所占范围又大,  相似文献   

17.
徐兆宝 《丝绸之路》2023,(2):142-147
在中国当代诗歌书写中,敦煌书写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敦煌作为文化重镇,其被人遗忘和繁荣,都与时代的浪潮紧密相连。本文重点从敦煌书写的诗歌创作的作者身份、题材多样性以及美学风格,来论述当代诗歌对于敦煌的书写和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论书法形象     
马俊青 《神州》2011,(4X):30-31
书法有没有形象,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其焦点在于是笔法第一,还是结构第一。不同的观点导致不同的审美追求,是塑造书法形象、人格形象,还是渲泄式地猛涂狂画;是追求精神的纯化、艺术的享受,还是寻找最初本能地感觉;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艺术精华,还是抛开汉字的书写而另立所谓的“书法新派”。  相似文献   

19.
汉文字的书写得以升华为一门艺术,毫无疑问地是与汉字的特质、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密切相关。这是已为许多研究中国书法者所深刻揭示的。同样,对这些方面的研究也是解释书法艺术本体及其产生的重要途径。但这些研究,其中也包括书法史论的研究,似乎已经把所有的古代书法遗迹都当作了古代书法艺术现象,而忽略了书法艺术也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发生到发展的过程,并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谁会怀疑这一过程是由人来主导的。这个“人”使文字的书写发生着质的变化,同时也使其自身由写字的人质变为艺术家。换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汉字已有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意形神似,演绎得淋漓尽致。古人在书写汉字时都离不开文房四宝,先用墨块加水在砚台里磨出浓浓的墨汁,再用毛笔沾墨写出飘逸潇洒的汉字。但是这样磨墨很是浪费时间,人们发明了磨墨机代替人工磨墨,既节省了时间,又减轻了劳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