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移民文化具有多元性、宗教性、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本文以宁夏镇北堡为例,分析了镇北堡移民文化的由来和特征;对镇北堡开发移民文化旅游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包括区位优势分析和资源优势分析。在资源优势分析中,笔者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镇北堡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出了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说明了移民文化在整个镇北堡旅游资源中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最后,笔者提出了宁夏镇北堡移民文化旅游开发思路和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系统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春丽  刘鸽  刘继斌 《人文地理》2006,21(1):116-119
文化是旅游开发的灵魂,进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则是提高区域旅游业持久生命力与吸引力的关键。本文在对文化旅游与文化旅游资源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地理文脉分析,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划分为十大类,针对这十类文化旅游资源提出了产品开发构想,并根据文化旅游资源分布组合情况构建了东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总体空间结构,提出了"三个核心、十五个经典区域、五条主线路"的空间开发构想。  相似文献   

3.
林敏捷 《旅游纵览》2015,(4):201-203
文化旅游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文化旅游资源也是海口市的重要的旅游精品资源。海口市目前的旅游发展现状和其他市县相比存在旅游资源特色不明显、发展竞争力度不足的问题。本文对海口市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在开发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海口市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需要找准自身的旅游优势资源,重新定位旅游形象,加强对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打造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专线品牌。  相似文献   

4.
郑新红 《风景名胜》2020,(3):0362-0363
本文简要介绍了衡阳市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了衡阳市红色文化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各项原则,提出了具体开发策略: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产业吸引力;转变旅游开发思路,赋予红色文化动力;结合衡阳市文化理念,彰显地区旅游特色,以此推动衡阳市经济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5.
滕春惠  马晓冬  沈正平 《人文地理》2006,21(6):71-75,79
旅游资源的文化开发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课题。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发展文化旅游当是建设旅游强省的重要战略。当前,国内对旅游资源的文化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未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本文首先探讨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相应的行为层次和产品类别,从文化构成视角将旅游资源解构为物质的文化景观、制度与行为的文化风情和意识的文化艺术三个层面,进而由时空组合而成的旅游文化区、旅游文化系、旅游文化丛、旅游文化因子等四个层次阐述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6.
陕西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晓霞 《人文地理》2004,19(5):18-21
文化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最新趋势,陕西省作为我国的旅游资源大省,要进一步发展旅游,就必需以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本文对陕西文化旅游资源的潜力和优势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以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为依据提出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构想,即以名城文化为主体,结合史迹文化和节庆文化来整合各类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并针对陕西文化旅游的发展探讨了具体的文化旅游开发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以及当下我国开发文化旅游资源的困境,最后以河源市为例,介绍了文化旅游资源的两种开发模式。希望我国其他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上,能够参考本文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宗教文化景观及其旅游开发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旅游关系密切。研究不同区域宗教与文化景观之间的作用与关系,开展宗教旅游对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宗教与宗教文化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指出了中国宗教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宗教旅游的开发:①进行区域宗教研究,开展宗教旅游;②深究宗教文化内涵,设计开发宗教旅游项目;③保护宗教旅游资源,构建协调的文化景观;④解放思想协调关系搞好宗教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9.
李琦 《旅游纵览》2013,(10):195-196
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民族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是提高旅游产业文化含量,实现旅游业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然而在黑龙江的旅游开发中则片面重视景观的开发,而忽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对策。一、旅游开发对民族文化的双面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黑龙江省旅游开发热情的高涨,全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冰雪大世界","哈尔  相似文献   

10.
刘亚男 《旅游纵览》2014,(4):208-210
泸县被命名为中国龙文化之乡,其龙文化源远流长,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这些宝贵的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开发,有的甚至处于未开发状态。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在对泸县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泸县龙文化旅游开发战略和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开发、经营的外部不经济及其内化探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素洁 《旅游科学》2006,20(1):22-27
旅游开发中的外部不经济将使旅游资源处于低效率或过度利用状态,资源配置难以实现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旅游开发的外部不经济性具体表现为旅游开发经营中的外部不经济和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外部不经济,其根源主要是旅游资源产权模糊和虚置、旅游资源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及经营者对资源成本与损耗的忽略。弱化或内化旅游开发中的外部性,可尝试在国家干预、制度创新、产权改革、资源核算和价值评估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庆雷  赵红梅 《人文地理》2012,27(3):125-130
在某种意义上,旅游资源反映人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精神联系,它在类型与范畴、功能与价值、结构与联系三个方面具有可拓展的特征。若欲深入把握这一特征,首先应具备发现的眼光,其次方可论及对属性列举、共轭分析、物元变换等方法的灵活运用。惟其如此,才能使旅游资源开发策划、旅游项目创意、旅游产品设计别开生面,进而对旅游资源整合、旅游地差异化发展、旅游产品创新有所裨益。就认识论而言,旅游资源之可拓性的实践"先行",既表明创意无限性对资源有限性的积极弥补,亦暗示对拓展有限性与覆盖性的忽视。  相似文献   

13.
试论浙东海滨黄金旅游线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跃军 《人文地理》2002,17(2):51-53,73
浙江东部海滨位于长江三角洲南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种类繁多。本文通过浙东地区旅游资源与市场分析认为:在海滨旅游市场中要具有更大的竞争力,应该走向联合开发,形成更紧密联系的旅游线。开发战略上,应采取三大战略:空间战略中,应立足国家级风景区、联络周边旅游线、加快浙东中部海滨旅游资源开发;形象战略中,应利用品牌效应宣传旅游形象,立足旅游资源特色,提出适当旅游形象营销口号和主题词;产品战略中,应以区域特色为前提,以分层定制为产品构成方法,形成多种多样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4.
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分析了历史文化名城凤阳旅游资源的特点,对其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开发条件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过去的旅游活动,以游览观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主,80年代以来,重视社会景观已成为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本文较详尽地论述了构成社会景观的社会资源在发展现代旅游业中的重要意义,社会资源的含义,对社会资源的初步分类与评价,结合我国情况对社会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大桂林旅游区开发方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如何加大桂林旅游开发的力度,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本文从桂林旅游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了有关条件,提出建立大桂林旅游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7.
叶当前 《旅游科学》2008,22(6):49-54
送别诗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元素,对旅游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古代的祖饯仪式,揭示送别诗的起因,并结合古代文史资料对送别诗进行合理的归类,以期促进送别诗个案的研究与运用,从而推动旅游文学的深度开拓。  相似文献   

18.
论文理清了盐文化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观演交的脉络.认为旅游产品化是实现盐文化潜在资源显性化的必然,主题挖掘已经成为盐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当然选择.选取了大英死海和自贡盐都作为两个典型案例,得出盐文化主题旅游产品的显性市场价值在于文化性和娱乐性,其隐性市场价值是游客休闲体验性和社会文化生态性.最后基于后现代旅游语境下的"社会-游客"双核市场价值观,提出了深度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试论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模式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杨振之 《人文地理》2003,18(6):44-47,43
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式主要是一种旅游地生命周期的自然生长模式。但随着旅游业的深入发展,一个旅游地的生命周期是可以进行人为的控制和调整的,以亲身参与的两个案例进行了比较。对如何评估旅游地所处的生命周期的阶段,提出了相应的参考指标,为开发者及早发现旅游地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