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7月,安徽省庐江县轮窑厂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一件完整的影青瓷熏炉(见图)。炉盖作博山状,高7.1厘米,有三层镂孔,一、二层各有六孔,顶部有一孔。盖底圆形,子母口,内径7.3、外径9.1厘米。  相似文献   

2.
山东寿光纪国故城出土的东汉时期器物,对研究故城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价值。其中出土的立雕凤鸟镂孔熏炉造型优美;"永寿二年朱提"铜洗体现汉代"朱提"青铜文化的影响力以及当时齐、滇地区之间密切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封面简介     
高44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品形状似瓶,功用为薰香。平唇,长颈略内弧,鼓腹,平底,上腹装饰四道微凸起弧纹带,弦纹带上戳印S纹,四道弦纹带以三角形镂孔带相间,全器施以青釉,  相似文献   

4.
宋代江西经济文化的辉煌,已有诸多学者之研究成果证实。本文所要探讨的堆塑长颈瓶,即是在宋代江西经济文化大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堆塑长颈瓶又名魂瓶、皈依瓶,是宋元时期南方地区墓葬中特有的一种丧葬冥器,几乎每墓必出。江西宋墓出土的堆塑长颈瓶,造型独特、纹饰繁缛、数量众多,是研究江西宋代丧葬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大量宋墓出土堆塑长颈瓶,是本文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滦南县发现一件熏炉1988年春,县文物保管所查获到一批文物,其中一件熏炉最为典型,出土地点不清。此炉质为青铜,器身似豆,竹书柄,子母口,一侧有活动栓与炉口连接一起,可以自由起动,盖顶有叠连云山纹镂,云山纹上饰有一鸟,立状,昂首展翅,目视远方,炉腹中部...  相似文献   

6.
<正>2011年10月,恭王府成功征集了一只由苏富比拍卖公司拍出的红釉长颈瓶。据拍卖公司介绍,该瓶系1912年从前清恭亲王府流出的文物中的一件。如果这一说法被证实,这只红釉长颈瓶将是恭王府旧藏文物流失100年后第一件重归故里的回流文物,除了具备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观赏价值以外,还将是恭王府典藏品中第一件可用于研究恭王府旧藏文物流失课题的实物,因而还具备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由来2011年9月,一位年轻人经推荐带着一只红釉长颈瓶来到恭王府文  相似文献   

7.
隋璐 《南方文物》2014,(2):121-124
堆塑长颈瓶是一类特色鲜明的随葬明器,主要流行于宋元时期,其本身不具备实用功能,主要通过造型、装饰、铭文、内盛物及摆放位置等因素构成组合,象征天门,整体上传达了引魂升天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物》1979,(11)
1976年秋,龙泉县茶丰公社墩头大队社员在水利工程中,在山坡上的一个土穴(拟为土洞墓)中发掘出了三件瓷器:五管瓶、长颈瓶和执壶。  相似文献   

9.
辉华 《南方文物》2004,(3):104-104
笔收藏有一件青釉皇冠形瓷香熏,是东汉越窑青瓷珍品。该香熏高22.5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10厘米,全器由盖形熏体和炉底座上下两部分组成,熏体正面有镂孔帽花纹饰,背面有镂孔发网纹饰,两侧有镂孔护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17,(7)
<正>一、北京出土的几件邢窑长颈瓶2012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次渠的考古发掘中,清理了一座墓室为长方形的砖室墓。根据墓葬的形制和出土的"开元通宝"铜钱,可以判定其为唐代早期墓葬。该墓葬已遭受严重破坏,但是仅存的三件长颈瓷瓶(编号分别为1号、2号、3号)基本完整,是邢窑生产的典型器物,在北京地区并不多见。这三件长颈瓶均为喇叭状侈口,方唇,细长颈,深腹外鼓,饼状假圈足略内凹。造型匀称、美观。素面,无纹饰。外表施釉不及底,有明显的流釉、积釉  相似文献   

11.
到目前为止,河北地区已公开发表的完整汉代熏炉共有34件,根据形制特征可分为普通型熏炉和博山炉两类,具体又可分为若干型式。根据熏炉的时代及类型学分析结果,河北地区出土汉代熏炉的发展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东汉中晚期四个阶段。其中,西汉早期已出现陶质普通型熏炉;西汉中期以后,铜质博山炉蓬勃发展,陶质普通型熏炉趋于衰落;西汉晚期到东汉,陶质熏炉卷土重来,在数量上远超铜质熏炉。这一发展趋势与统治阶层的需求、熏香习俗的发展、社会信仰的变化等有密切关联。此外,河北地区的汉代熏炉还呈现出集中出土于中南部地区的特点,这与地区间自然环境及考古工作开展程度的差异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考古发现中有大量汉代铜质熏炉,它是一种日常生活用器,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本文拟对汉代铜熏炉进行系统研究,厘清其形制、年代分期、渊源及文化意义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1)
正熏炉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较为流行。熏炉的质地有陶质、瓷质、铜质等。铜质的熏炉,是一种实用器,它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属于熏炉中的上品。目前,据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不足200件。分布较为广泛,以陕、两湖、两广、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其他则属零星出土。其形制有盖豆形、博山形、鼎形、行炉形、鸟形和一些特殊形制。博山炉是博山形熏炉的简称,是熏炉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种。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等部分组成。出现于西汉中期,它是在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  相似文献   

14.
魂瓶,亦称谷仓罐.宜兴市内至今发现2件.一件出土于元上乡磨山村.该瓶胎质坚致,呈灰色.施釉不匀,腹部以下无釉;釉色青中泛黄.肩部有五个圆形镂  相似文献   

15.
湖北襄阳菜越三国墓等地出土的龙首柄立凤式铜熏炉造型别致、立意复杂,此类铜熏炉在汉末三国时期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基本器型可能受到了汉代行炉型熏炉的影响,柄部弯曲程度过大可能与所燃香料种类有关。熏炉盖顶的衔珠凤鸟与胡人造像体现了东汉时期以西方昆仑和西王母为中心的神仙信仰,佛教元素的出现则说明早期佛教信仰主要依附于传统的神仙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批元代瓷器,特从中遴选部分珍品以飨读者。1、青白釉牡丹纹瓶高33.5、口径8.5、底径10.9厘米。1954年贵溪县出土。盘口,长颈,长鼓腹,高圈足外撇。颈部塑花形耳,上贴扁圆环。颈部饰焦叶纹,腹部刻饰折枝牡丹纹,胫部饰不共边的双勾仰莲纹。胎洁细腻,釉色晶莹。胎体厚重,规整硕大。此瓶是元代“二元配方”技术革新后,青白釉瓷之佳作(封底,3)。2、青白釉牡丹纹玉壶春瓶高28.7、口径8.4、底径9.5厘米。1977年万年县征集。喇叭口,长颈,圆鼓腹,矮圈足微撇。颈部刻饰焦叶纹,腹…  相似文献   

17.
1983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农民在建房时出土了一件黑釉铁锈花长颈瓶。瓶通高28、口径7.5、最大腹径15.5、底径8厘米,通体施较厚的黑釉,底足露土红色胎。因采用蘸釉方法,在腹下部近足露胎处有流釉痕迹,腹部绘有三朵像蒲公英叶状的铁锈花,  相似文献   

18.
古代避瘟驱疫,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古代燃香器具熏炉既作为祛病养生的工具,更是我国的文物瑰宝,彰显出古人的智慧与传统艺术价值。本文以满城汉墓出土熏炉为例,阐释汉代熏香历史、熏炉的种类及熏香在古代防疫发挥的作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和健康。为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中医药广泛参加新冠肺炎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0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市梁北镇崔张墓地发掘出土一件陶熏炉。该熏炉质地坚实为泥质灰陶,整体有炉盖、炉身、炉盘和炉座四部分组成。盖直径12厘米,炉盘19.2厘米,底座直径17.6厘米,通高37厘米。该熏炉应为西汉时期作品。  相似文献   

20.
杨洁  杜文  张彦 《文博》2010,(5):35-40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隋开皇年间至唐代中晚期计300余年间,以长安、洛阳为中心文化区域内的贵族墓葬中多随葬一种以瓷、石为质的笼形熏炉。本文立足于对此类型熏炉资料的收集与梳理,并通过对其制作工艺及装饰特征的比较,提出对此种器物定名与用途的探讨,兼为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的一件石质文物正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