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战期间,迁川工厂地址90%以上均在川东重庆、巴县一带,少数在成都及川西各县,其中重庆北碚地区被指定为四川新工业区。本组史料即是工矿调整委员会、四川建设厅等处关于筹设北碚工业区的相关史料。  相似文献   

2.
抗战期间,我国沿海地区工厂企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工矿内迁促进了后方工业的发展,坚定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决心,为抗战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本组史料即是工矿调整处重庆办事处办理迁川工厂相关事宜的报告,对研究抗战时期的厂矿内迁有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试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守广 《安徽史学》2005,8(4):71-75
抗战初期大规模的厂矿内迁运动和战时后方地区工矿建设的勃兴,都与国民政府的工矿行政有密切关系.在战争状态下建立和运作的国民政府战时经济及工矿行政机构,根据国民政府制定的总体经济方针,参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战时工矿业相关的法规和措施,表现出若干带有时代特征的新气象,取得了比较明显成效,在一定程度体现了政府在发展后方工矿业中的积极作用和主动精神.  相似文献   

4.
李华飞传     
冉庄 《巴蜀史志》2010,(3):51-52
李华飞(1914—1998),享年84岁。生于重庆巴县木洞镇尾的三窍湾。曾任重庆巴县师范学校副校长、西南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副组长、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文艺组组长、四川省曲艺队队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5.
江林泽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0,(2):50-62,157,158
工矿地区的群众始终是党和国家开展图书发行工作的重要对象。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力量所限,工矿地区的图书发行工作主要采取流动供应方式;随着发行力量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相关图书的迫切需求,在工矿地区发行图书的内容、数量和形式日益丰富,新华书店工矿门市部与书亭、工矿图书馆、义务发行员和流动供应图书相结合的发行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与管理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国营图书发行机构将内容多样、种类丰富的图书送到工人读者手中,在加强政治宣传、提升工业产量、推动技术进步和满足工人文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的重庆商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嘉陵江在此与长江交汇。明清两代,重庆均为府治所在,以巴县为附郭。历史上,重庆是一个军事重镇,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经济开发相对较晚。清代重庆作为商业城市的崛起,与清初四川盆地的大规模移民开发和长江航运的发展密切相关。关于清代前期的重庆经济,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研究①。不过,近年来《清代乾嘉道巴县档案选编》的出版②,为我们对重庆经济做进一步的考察,提供了大量极为珍贵详实的资料。本文主要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对乾隆一道光年间重庆城市经济的发展特点,特别是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流通枢纽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厂矿迁川时,林继庸代表工矿调整委员会参加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工作,本史料即是林继庸关于在川工作情形及开发四川资源致工矿调整委员会的签呈。  相似文献   

8.
厂矿迁川期间,内迁的工厂先迁至武汉,后再迁至四川,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女工由武汉迁渝。本组史料即是重庆市政府与工矿调整处等之间关于处置武汉迁渝女工办法的来往函件。  相似文献   

9.
昕匀 《民国档案》2011,(4):42-46,48
云南省政府为发展地方工业以应抗战与民生之需,于抗战初期提出扩充纺纱厂及创设水泥厂计划.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派员与滇省有关方面洽商,议定相关资助方案.  相似文献   

10.
抗战初期民营工矿辅助军需生产的一件史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民党政府经济部工矿调整处民营工矿辅助军需生产概况二十七年十月底止抗战军兴,兵工之需要激增,民营工矿自宜以辅助军需生产为第一要义,次及民生必需品之供求。我国工业原尚幼稚,而仅有之少数工厂且多集中于沿海各省。为谋实现辅助军需生产之目的,首须将沿海厂矿迁移内地,然后再斟酌需要增建新厂,故政府于沪战爆发,即令资源委员会办理上海迁厂事宜。二十六年十一月工矿调整委员会成立,更扩大迁厂范围,成立厂矿迁移监督委员会,进行迁移迫近战区各省厂矿。当时拟定迁移厂矿范围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重庆四郊,有东、南、西、北四处温泉。南泉、北泉已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尽人皆知,而身处巴县(现巴南区)的东泉和铜梁县的西泉却因地处远郊,基本没有开发。  相似文献   

12.
《民国档案》2011,(1):29-54
1940年9月日军强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一时间成为抗战物资输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国内各机关单位进出口物资均集中于此.本组史料集中反映1940年至1941年间滇缅路战时物资运输情形,以及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军委会运输统制局等机构应对该路禁运后存缅物资抢运与开禁后运输供不应求等情各举措.  相似文献   

13.
正1935年1月21日下午,包括周恩来、董必武在内的中央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8000多人到达綦江石壕镇。綦江是红军长征中在重庆唯一留下印记的地方,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中央红军为何非要过境呢?一、围魏救赵,保护遵义会议的召开綦江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长江南侧綦江河流中上游地区。其东邻南桐煤矿和南川,西接江津,南连贵州省桐梓县,北靠重庆近郊巴县。境内地势南高北低,东西边缘高腹地低。綦江素来有"四川(重庆)南大门"之称,是川  相似文献   

14.
电影《决战之后》是根据作家黄济人的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的。在原报告文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国民党战犯们刚被关进北京功德林监狱时,管理员曾向战犯文强请教国民党监狱的规矩。说是因为文强在1931年时,曾受国民党中央派遣,到重庆了解四川军阀对中央的态度,到重庆后被在川军任职的黄埔四期同学认出,刘湘即将文强逮捕,关进了巴县监狱。因此,文强有了坐国民  相似文献   

15.
陈亚平 《清史研究》2007,16(1):57-64
本文通过清代巴县档案提供的诉讼案例再现了巴县行帮在自身组织化、市场争夺、行业规范中的作用,分析巴县脚力行帮组织化过程中官府、行帮成员以及由夫头等组成的"第三领域"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行帮与国家在城市地方社会建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行会"这一西方近代学术概念对中国商人组织历史研究具有长期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商人组织是中国社会与文化建构的产物,反映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特定过程.本文以重庆为中心,结合巴县档案等材料,分析了重庆历史上的"行"、"帮"、"会馆"、"公所"以及神会等不同组织概念的历史内涵,提倡在中国文化与社会环境基础上理解和解释中国商人组织的制度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抗战爆发后,我国沿海地区工厂企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内迁的工厂先迁至武汉,后再迁至四川。本史料即是工厂调整委员会关于迁移工厂合作办法致四川省政府的公函稿。  相似文献   

18.
重庆在历史上是古巴国的都城,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早在秦汉时就成为川东的重镇。解放后,在考古发掘方面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如巴县冬笋坝发掘的巴人船棺葬出土了不少的巴人铜兵器,过去都进行过报导和撰写了文章。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文物战线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收获。这些收获对重庆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近几年来文物考古的主要收获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9.
张家山汉简和岳麓秦简均见"巴县盐"记载,此前的解释或不全或不确。"巴县盐"是指巴郡的"县盐",即秦政府在巴郡产盐县设置的盐官。"巴县盐"具体很可能指的是巴郡的朐忍、临江、涪陵三县盐官。"输巴县盐"则是指将已定罪的刑徒和六国贵族送到设置在巴郡产盐县的盐官工场里罚作劳役。"输巴县盐"在秦代属于"难亡所苦作",不仅解决了巴郡盐官的劳动力问题,也是严惩和控制罪犯和六国反秦贵族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孙越崎与邵力子──访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当代工矿泰斗百岁老人孙越崎邵黎黎,孙家轩孙越崎先生是国内外著名的矿业专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经济部部长。他一生以实业救国为志,热爱祖国、热衷于开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工矿企业,不计较个人得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