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传教士来华后,科举制度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传教士对科举制度的审视,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内在弊端,增强了科举改革的紧迫性;传教士对科举改革的设想,丰富了科举改革的思想,指明了科举改革的方向;传教士的宣传活动,促进了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推动了科举改革的进程。然而,传教士毕竟不是科举改革的主角,其作用与影响终究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2.
《唐摭言》是一部记载唐代科举制度及与之相关的文人墨客的逸闻琐事和篇章字句的书。纵观全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丰富的科举词汇。按照科考顺序对这些科举词汇进行梳理、介绍,有利于更加系统完整的了解古代科举制度,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社会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3.
科举取士制度,创始于隋代,确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到明清时,已近千年,但使科举取士制度得以充分发挥其威力,并日趋走向完善和鼎盛的时期则是明清时期。那么,明清的科举制度,是否达到了科举取士的目的?本文拟通过对部分山西科举及第者的走向作个案分析,论证这一命题。明代科举制度的确立,有一个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反复交替的过程。经过明初举荐取士和科举取士两种制度的交替使用,朱元璋意识到,虽然科举制度存在着一定弊端,但比起举荐制还是利多弊少。于是,便于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下诏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1384),定科举程式,命礼部颁行科举…  相似文献   

4.
1905年,清廷颁布上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实际上,清廷决定废除科举制度,并非缘于科举的积弊难返,其预设的基本前提是,"泰西诸国"没有科举制度,而是通过学校培养人才;中国欲通过仿效西方走上富强之路,便必须废除科举以发展学堂。在科举与学堂之争中,二者之所以会被相提并论,是由于科举选拔功能的混淆及学堂教育功能的偏失,由此造成科举与学堂在功能方面的严重重叠和冲突。对于科举与学堂,官方与民间的态度出现分歧,致使清廷最终采取废除科举的方式,转移社会的重心所趋。  相似文献   

5.
<正>科举制度是符合条件的民众通过竞争性考试,获取国家品阶官位、社会荣誉地位的一项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在我国由隋代至清代存在了1300年,在韩国等国家也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西方也对其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有所影响。20世纪末,人们逐渐认识到科举的价值所在,对科举的研究日渐勃兴。正是在此背景下,“科举学”正式被提出了。一、“科举学”的提出与确立(一)“科举学”的提出。1992年,  相似文献   

6.
隋唐之后的一千三百年里,"以试为选"的科举制度成为选官取士的主要路径。至19世纪中期,时逢内忧外患,交迫所及,遂因四海穷困而广开捐例,因战争蔓延而保举军功,于科举入仕之外别开一种路径,即所谓"天下有事,功名多途"。之后天下有事了无止境,功名多途也了无止境。捐纳、保举虽属异途,却以其数十年之间成千上万造官汇成的庞大数量累积,节节伸展地形成对于科举制度的冲击和挤压,影响和扼制,并最终改变了科举制度的本义和科举取士的旧轨。而后是科举制度犹未停置,科举取士已前途失路。  相似文献   

7.
赵媛  宋萍 《北方文物》2017,(3):107-109
金代文化政策对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宗教政策、教育政策、科举政策等,对金代图书的出版有重要影响。阐述金代文化政策对其图书出版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能窥见文化政策与图书间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科举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举制度,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到目前为止,大量有关科举的论著、论文相继出版(可参考何忠礼《二十世纪的中国科举制度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6期),近年出版的《中国科举制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应该是这方面集大成之作。另一方面,中国学术界对于科举的研究主  相似文献   

9.
自隋代采取科举取士之后,科举中第成为众多读书人最高的人生目标。到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益完善,而科场作弊也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0.
在有宋一代,"取士不问家世"的科举制度使得寒窗苦读的人们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在这种天子门生的时代里,金榜题名成为一种社会向往,举子们趋之若鹜,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及第几率,而充分利用好科举参考书则是其中一种捷径,本文试图从产生的原因、书籍的种类和造成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科举参考书在宋代社会的使用情况,从而进一步了解宋代的科举制度,更加全面地认识宋代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唐代,科举的录取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其中来自当朝宰相的干预则普遍而强大。宰相对科举录取的干预分为制度内和制度外两种形式,它们相互独立排斥,此消彼长,形成了科举制度史上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2.
辛明玉 《民俗研究》2013,(5):97-102
中国科举制度在中国和世界史上都是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王渔洋源远流长的家族科举历史和独特丰富的个人科举经历,使其小说对科举俗信的把握具有历史的深度和思想的厚度。通过对王渔洋小说中有关科举俗信的信仰内容、神灵谱系、信仰媒介、信仰方式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有助于揭示出明清之际科举信仰民俗的发展脉络和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21世纪以来,科举学俨然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吸引着众多学者孜孜研求,从隋唐到明清,各断代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与其他朝代科举制度研究如火如荼的大好形势产生强烈对比的是,辽代科举制度的研究却尤显冷寂、薄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史料匮乏所致。(1)但辽代科举研究又是不可或缺的。辽朝主导的选官形式是世选制与科举制,世选制以选契丹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是中国隋朝至清朝沿用了1300多年封建王朝遴选人才的重要制度,对中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广西地区科举自古落后于中原地区,但在明清时期广西科举进入了一个全盛发展时期,作为广西科举的一部分,南宁府科举也获得较快发展.南宁府科举中式人数虽占广西总数比重不大,但明清时期也快速发展起来,这与明清时期南宁府的经济发展、文...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满蒙科举世家述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杰 《满族研究》2002,3(1):35-39,34
清代沿袭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参加科举考试的满洲、蒙古旗人不断增多,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八旗满洲、蒙古科举世家,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举例,说明八旗子弟入仕的主要途径不仅是待卫与笔贴式,科举功名是重要途径之一,许多满洲、蒙古八旗家族入仕为官,名声显赫,就是通过参加科举取得的。  相似文献   

16.
科举制度是盛行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国家官吏选任制度。科举以其相对开放和公正的考试取才的方式,突破了古代宗法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垄断,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科举开世界职业文官治理之先河,是人类古代文明的结晶。进入近代,科举制度与科举考试的规范化与程式化,促使其走向极端封闭与衰亡。这些合理内涵后来为西方所引进,融合进入它们的文官考试制度之中,成为西方官员任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科举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置明经、进士两科,唐因隋制,增置秀才、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宋代废明经,留进士科,同时为了使考生避免奔疲赴京应试之苦,在地方置举人科,先进行考试筛选,科举制度始渐完备。至元代一度停止科举取士。明、清两代科举制度更为完备。清代除因袭明代的制度外,更增开贡科,并仿两汉、魏、晋以来荐辟取士之举,曾在康熙、乾隆两朝,创设博学宏儒科,又称博学鸿词科。科举,就是开科举士,给予入学、入仕的资格。清代分县(州、厅)、省、中央三级科举考试的制度,各科都是三年一考,逢着省和中央开考的一年。称大比之年,考试的科目有:制义、帖经、诗词等  相似文献   

18.
科举,是我国古代通过设立科目考试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科举始创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定型于明清,前后延续了1300余年,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国民心理的影响极为深远。时至今日,从高考第一名仍被称为“状元”并受社会广泛推崇来看,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化积淀已经根植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科  相似文献   

19.
孙伟祥 《北方文物》2018,(2):110-112
辽朝作为一个由北部边疆游牧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立国之后为选拔人才巩固统治,积极效仿中原政权引入了该制度,使得参加科举成为有辽一朝重要入仕途径,以科举制度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来还原辽朝历史可以被视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界对于辽朝科举制度相关研究力度明显不足,专著成果稀少。20世纪以来,随着辽朝碑刻资料不断出土,辽朝科举制度研究著述逐渐丰硕,开始改变这一局面。  相似文献   

20.
<正>科举是明代社会的大问题。其一,在明代,科举是绝大部分人从政的必由之路;其二,科举是社会流动的阶梯,培植了一个相当人数的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士绅阶层;其三,从社会影响的广度看,除极少部分贱民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处境,科举在明代是相对公平和开放的。因此,对于明清科举制度的研究,近百年来研究从未间断。近十余年来,受益于大批明代科举史料的影印出版,学者对明代科举的研究兴趣日趋浓厚。关于明代科举的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