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地方志》近年来就钟英等同志提出的“区域发展”论展开讨论,这是非常必要的。虽然“区域发展”论是从方志学研究对象的设定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但却涉及构建当代方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本文仅就其中几个问题,谈点不成熟的意见。“区域发展”论的理论价值提出“区域发展”论的理论意义,我认为不在于方志工作者是否承担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而在于为方志学理论建设确立方志学的本体论,以此来构建方志学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恰恰又是提出“区域发展”论的同志所忽略而没有展开讨论的问题。论者强调从理论上重新定义方…  相似文献   

2.
第四节经济人类学的多元性货币论的展现 佐原康夫先生的学说整合了上述“钱=国家性结算手段论”、“货币问关系论”、“区域货币论”、“多元性流通经济论”、“现货货币论”的成果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且试图开辟新的战国秦汉货币经济史研究领域。佐原先生首先整体上对以往的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提出如下批评:  相似文献   

3.
由于美浓镇是南台湾客家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因而吸引不少国内外学对其作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甚至有学提议建立“美浓学”,使之成为学术上探讨的一个课题。兹将有关美浓研究的论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放眼客家研究,每一项成果,每一个误判,无不与是否充分使用“比较”有关。客家研究太需要“比较”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刘平 《史学月刊》2004,(12):9-12
“中国的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及其所依附的土地,构成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乡村社会。近年来,乡村史研究越来越引人瞩目。人们对历史上乡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乡村本身,诸如经济、社会、人口、区域等等;二是研究乡村的理论与方法,如停滞论(珀金斯)、陷阱论(伊懋可)、过密化论(黄宗智)、内卷化论(杜赞奇)、区域经济(中心边缘)理论(施坚雅)、权力共同体论(秦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增长论(马若孟、罗友枝),革命范式,现代化范式,学科交叉,等等。  相似文献   

6.
王煜国 《丝绸之路》2011,(14):121-122
《老子》思想与柏拉图哲学分别是中国文化与西方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其“道论”和“理念论”分别就本体问题展开了探索,而各自的探索方式又分别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尝试比较这两种不同的思想和方法。并讨论老子“道”的思想是否符合逻辑,是否是对柏拉图方法的一种补充或反思。  相似文献   

7.
边疆理论深化边疆理论研究与推动中国边疆学的构筑马大正(1.1)舅甥关系、贡赐关系、宗藩关系及“供施关系”——历代中原王朝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形态与实质张云(1.6)论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方铁(2.1)试论唐朝的“中国”与“天下”李方(2.10)华夷衍变与大一统思想框架的构筑——以《史记》有关记述为中心于逢春(2.21)“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李大龙(3.1)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边境与边界形成的历史坐标张文(3.16)边政研究略论北魏时期的“上客”、“第一客”与…  相似文献   

8.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9.
夏泉 《清史研究》2002,3(4):122-124
“闭关政策”是与“开放政策”相对而言的。对于有清一代是否存在闭关政策 ,大多数论者均予以肯定 ,流行的历史教科书亦持此说。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与视野的拓展 ,以及资料的积累与挖掘 ,一些论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力主“限关自守论”与“闭关政策不存在论” ,且都持之有据。学术观点的争鸣与切磋 ,有利于人们加深对闭关政策的认识。笔者拟对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对闭关政策研究的三派观点与分歧 ,进行简要的述评 ,旨在推动讨论的继续深入。一、闭关政策存在的原因、危害及其理论渊源  陈旭麓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词典》 (第2 3 5页 )对清…  相似文献   

10.
《性自命出》与法家的"人情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也“言情”,这是简文《性自命出》所带来的轰动效应之一。然而,篇中与。情”几乎同义的“性”,在迥异于孟、苟“性”论的同时,反而凸显了法家。人情论”的有关特征。当得知《性自命出》的“人情论”与法家该论间在前提、内容、“心学”反对、“道”论和学术流脉上均有着空前的相似性和渊源关系时,当解明其与道家间也缠绕着丝缕亲缘时,《性自命出》便不应被视为儒家一家之言,而应当看成是诸子将分而未分前的杂家舆论。这也是为什么在简文中儒家与道家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张,而儒法之间和遭法之间,似也可求同存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王新谦 《史学月刊》2004,(7):126-128
思考、讨论后现代视野中的民族国家定位问题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因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民族国家的定位问题与是否遵循“主权至上”原则密切相关,而全球化理论和“新中世纪主义”是后现代较有代表性的两大国际关系理论,且这两大理论在民族国家的角色定位问题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家大都是  相似文献   

12.
方志是记载一定区域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 ,对区域历史情况的反映是志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 ,方志一词在英译中有时被译为“District history”或“Annals of local history”即“区域史”、“区域历史的记录”。追究方志渊源 ,它是史籍发展过程中 ,融史、书、志、录、传、图、经等典籍特征 ,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特定体裁的史籍著作。故章学诚曾说 :“志属史体”,“方志乃一方之全史也”。评价一部志书的成功与否 ,一则看其内容是否对区情有正确全面反映 ,而对区域历史的表述是其重要部分 ;二则看志书是否有特色 …  相似文献   

13.
学界关于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与党史结论一致的“两极分化论”;二是与党史结论相悖的“分散化论”。从具体方法上看,“分散化论”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证据资料上,采信了当时国民政府相关部门调查的数据;二是在统计方法上,将“公田”计入中、贫、雇农名下,或将“公田”做归零处理,或无视其实际归属问题。“分散化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因为它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和毛泽东的阶级划分法。有关土地改革前中国农村土地占有状况的分析不完全是社会统计学的问题,而是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盛邦和 《历史研究》2005,(3):129-144
纵观日本亚洲主义的源流与异变,可以了解其如何从早期“兴亚”论经“国粹”论至后期“大亚细亚主义”、“东亚同文”论与“大东亚共荣圈”论,步步走向侵略主义的结局。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分析这个思潮的早期形态如何演化异变,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如何加速膨胀,由此探析日本右翼思潮源生与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人们对其做更清晰的剖析与更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孙一笑 《历史研究》2022,(5):159-178+223
近代早期欧洲种族主义理论以“前亚当论”的提出为先导。“前亚当论”属于批判基督教正统神学的一种“异端”思想,强调亚当并非人类共祖,人类族群有多种起源。古典多源论在近代早期欧洲的复兴,为“前亚当论”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美洲及印第安人被“发现”,为欧洲学者从实证研究角度论证“前亚当论”的合理性提供了素材。在此过程中,“前亚当论”受到一些欧洲学者青睐,建构了与传统单源论叙事有所区别的种族主义理论。这一理论为西方殖民政治辩护,成为现代西方种族歧视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亨廷顿的新作是其“文明冲突论”之理论框架的缩小版(美国版),即美国本土的“文化冲突论”。本文通过对“两论”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的梳理,结合亨氏政治学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了美国“文化冲突论”中有关“核心文化”、“美国信念”、移民问题、多元文化主义等论说中的实证矛盾和理论悖论,驳议了亨廷顿解决美国“民族认同危机”的外敌指向。文章认为,“文化冲突论”是立足于种族主义立场的美国民族主义的宣示,其实质是以退为进的全球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史研究中,“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历来被认为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如持西周封建论的学者视其为封建领主制向地主制转化之开端,而持西周奴隶制论的学者则以为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之开端。然每读及有关著作,总感到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以下两点上似有必要再作进一步的考察: (一)不少学者将春秋晚期中原与东方的几个大国,如齐、晋、鲁等国内卿大夫与公室争权而进行的政治变革视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典型事例,然而作为这些变革之策动者的卿大夫们可否认为是“新兴地主阶级”? (二)春秋时期,究竟有哪些史实可以认为是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产生? 下面即按以上两个问题的顺序略陈管见,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教正。  相似文献   

18.
蒋静 《民俗研究》2001,(1):170-174
本土研究是近年来人类学界的热门话题。中国社会在传统人类学研究中一度占据特殊的地位,有关中国社会的特殊性是否能通过人类学的“普同范式”准确传达的讨论持续不断。因此,在“本土化”的背景下,从事中国社会文化研究的本土学者也必然面临本土研究与社会人类学整体研究之间沟通与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述而不论”刍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余楚修纂修志书是否应该坚持“述而不论”,目前在志界同仁中尚属见仁见智,并未形成一致意见。赞成者认为这是志书纂修的一大特点,应该坚持;反对者则认为这是老框框,应该突破。一些已成的志书,尽管《凡例》中讲了要坚持“述而不论...  相似文献   

20.
药王——孙思邈,即孙真人,是否有印?印是否存在?千百年来甚为迷离扑朔。据《耀州志》、《孙真人祀殿记碑》载,唐太宗不仅拜访过孙思邈,而且御赠为“真人”,今药王山南庵遗留有“拜真台”,元代刻立有《唐太宗赐真人颂碑》;北洞有明代刻《孙真人进上唐太宗风药论》碑等。有关孙思邈的唐代文献资料和唐史志里,未有其印之说。宋代有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但之后却被历史淹没,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